在班拉山脚下有一条不太长的胡同,它没有辉煌的历史,没有排成一排的高楼大厦,一般不再普通,但有一条很不寻常的名字3354冰冻的街道。那有什么过去,又为什么以结冰的名义。
冰冻的街道本来就是无名小巷,圣歌的时间应该在19世纪末或20世纪初,从现在开始应该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这条街南北走向,北到北京路,南到青山街,全长326米,宽约10米,是东北到西南的倾斜距离。
20世纪30年代,在这条路的西边建了一个精致的冰工厂,建了一个巨大的冷冻室。抗日战争胜利后,在这条路边接连新开了两家冰厂。民国35年(1946年)首先开设了利华冰工厂,但不久就停产了。民国36年(1947年),又有很多人集资成立慧远冰厂,生产白冰、冰棍。所以人们称这条路为“结冰的街道”。
自1949年以来,结冰的街道进行过多次扩大改造。20世纪70年代,原来的煤矸石路面被改造成水泥路,90年代被改造成沥青路,扩大和改造原来只有4 ~ 5米宽的朱家巷,与冰冻的街道融为一体。2000年,这条路被命名为“结冰的街道”,结冰的街道共500米左右。现在结冰的街道北面从北京西路到青山街交界东北,从西边到长江中路,路宽二十多米。冰冻的街道北端,穿过北京西路,又与2006年前年开通的新源街贯通,形成了北京西路十字路口,交通十分便利。
两家冰厂清幽一缕
就冰冻的街道来说,真的没有辜负这条街的名字。这里可以说是我市冷饮业的主要发祥地。我市头两个制冰厂都相继坐落在这里。
结冰的街道上精制的冰厂是李鸿章家族的后裔李惠龙的产业。李惠龙是李鸿章师弟李润章的曾孙,被称为“三代”的李景玉的长孙,居住在都堂、边疆春花园三代公馆。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李惠龙在道堂通往第二大道的路口(原始总工会机关所在地)开设保险公司,还开设惠琪洋行,专门经营国外的五洋产品,成立炼制公司,设立炼制冰厂,还开设滑冰场、弹粒坊等小型游艺场所,生意成了风物。
结冰的街道上还有制冰工厂——惠源冰厂,1947年由当时芜湖的21家鱼贩筹集资金设立的负责人的名字是量化,前后独自运营了12、3年。慧远冰厂不仅可以生产白冰,还可以制作美味的冰棍。20世纪50年代初,我市食品企业仍以私营工业为主体。据1994年《芜湖市志》,1954年全市民间食品企业中资产超过1亿元人民币(旧币)的有10家,惠源冰厂资产以1.94亿元(旧币)排在第四位。当时惠源冰厂的厂址位于冷冻街19号,职工只有8人。1956年11月,上海鲜花饼干厂、大成汤厂、巩俐面包厂内迁至芜湖,合并了公私合营芜湖市食品厂。今年,民间惠源冰工厂也改为公私合营。1959年,芜湖市食品厂改名为芜湖市永康食品厂。1959年,惠源冰厂并入永康食品厂,转移了冰冻的街道。
谁知道一幢公馆里的往事呢?
从前结冰的街道上最显赫的豪门是崔公馆,主人是崔国人和崔裕贞父子。
崔国仁(1831-1909)、贾惠仁、安徽太平县(今黄山市黄山区)汤汤族。他出身贫寒,靠部落补贴入学,开始读书。崔国学习好,所以在道光末年考了中县学生(秀才)。胡京被推荐去安庆、李鸿章副任书堂,学识渊博,书法唱功,见识独特,李鸿章受到高度评价。东契十年(1871年),考试中的进士为翰林院书记士读。同治十三年(1874年),授予翰林院编修,曾向光绪皇帝讲课。广西15年(1889年)3月,在2品的支持下,先后出使了美国、日本西番雅(现在是西班牙)、秘鲁3个国家。他在担任驻外工程期间,积极维护华侨的利益,受到华侨的推崇。广西18年(1893年)12月任期满,和大多数驻外使节一样,最回国后也能被重用,很快辞去官职。他辞职后,没有回到太平故乡,来到芜湖做生意。他迷上了贤治西门外的青山。青青
山虽然不高,但是站在青山之上,西望长江,历历在目。于是在青山盖起一座公馆。今天的芜湖军分区机关驻地,都是当时崔公馆的旧址。军分区大门口的小山坡上有一幢小洋楼,便是当年崔公馆的建筑之一。这幢楼房建于何时,不得而知。但笔者的一位好友曾经在军分区机关工作过,据他介绍,30多年前,他们在这幢楼房地下室打扫卫生时,曾捡到过一块铜牌,上面镌刻着“1911年维修”等字样。据此推断,此楼最晚也当建于1911年之前,应该是崔国因来芜湖后不久建起来的。崔国因到芜湖后,还在芜湖周边买田置地。同时,他还在沿河路开设“汇丰”砻坊,据《安徽省六十县经济调查简表》记载:光绪二十二年(1896),汇丰砻坊拥有5万两固定资财,流动资金达6万两,雇工140人,每年交易量都在3.5万石以上,这让崔国因成为当时芜湖砻坊业中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同时,他还经营当铺等,生意也是红红火火。崔国因还在上海、南京广置房产,在黄山北海盖有“狮子精舍”,供家人避暑用。
值得一提的是,崔国因在出使外国的三年多时间里,将所见所闻都记录下来,回国后把这些日记整理汇编成《出使美日秘日记》一书,共16卷,40多万字,对美国、日斯巴尼亚(今西班牙)和秘鲁等三个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及华侨生活和人民友好往来等都作了客观记叙,在日记中,崔国因还对中外贸易、中国边疆危机以及经济建设经验等问题发现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这部日记成为当时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宝贵资料。戊戌变法时期,这本书被梁启超列入《西学书目表》,成为一部传世之作。
一所学校 毓秀之地书声朗
在冰冻街南端,曾经有一所毓秀小学。光绪二十二年(1896),加拿大籍传教士毕竟成,接受美国波士顿基督教来复会的派遣,漂洋过海,来芜湖创办来复会,最初只是在红墙院里租用几间民房开堂传教。上世纪初,便在范罗山下购置土地,建造大教堂。他来到芜湖不久,便在冰冻街南头开办一所毓秀小学和萃华男子小学。到芜湖解放之初的1949年5月,毓秀小学开设有一至六年级课程,在校学生有250人,教职工15人,是当时芜湖一所中等规模的小学校。1949年后更名为范罗山小学。2014年前后,范罗山小学整体拆迁,在原址上重新建设起一所颇具规模的现代化的小学,并将创办于光绪五年(1879)的育红小学迁来冰冻街,于2018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
今天的冰冻街,虽然早已脱胎换骨,很难寻见曾经的旧模样,但因了“冰冻”二字,让它与“清凉”二字结缘终生。关于它的往事,至今仍在市民中广为流传。
(来自芜湖传媒集团·大江晚报,作者 刘传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