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4月26日电:忙碌的新农家——祖国各地春耕扫描
新华社记者王春宇、王健、杨哲
谷雨种大田。
从洞庭湖班到东北大地,从华北平原到河图平原,田野里一片繁忙的景象。用新技术、新理念武装起来的新农民正在播出丰收的新希望。
今年是“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开始的一年,保障粮食安全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整体意义。目前,一幅春耕的美景在大江南北慢慢编织,中国的“把粮食藏在地上,把粮食藏在技术里”显示了保障粮食安全的“硬核”力量。
播好种子,丰收就有志气
“只有选择好的种子,丰收才能有气质。”种了半辈子,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陈家珍的水稻种植很大的崔明承认了李亚。好种子就是出好水稻。这几位老崔经过对比后选择的品种是“苏扎波尼卡18”。
这是长粒水稻品种,是生产的水稻,煮好饭后咀嚼坚韧的脚,散发香气。“不仅质量优秀,而且倒下,产量高。“看着插秧温室里绿色的秧苗,崔某说,去年种了100多个亩这个品种,每亩产量达1200斤。
十多年前,崔某所处的赤温大学缺少水稻主种品种。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质量育种研究所所长苏秀军带领团队经过多年努力,生产出了“苏子福尼卡18”。现在,这个品种成为黑龙江的2、3赤温大学主种品种。
一粒种子与中国人的饭碗安全有关。
江西省兴国县长江增强表哥千亩稻田刚种完不久的早稻,微风吹来,生机勃勃。在稻田可以看到标有多种品种的白色招牌:凌阳宇171,垦宇1683。
这是兴国县农业农村局种子站水稻品种示范展。种植长江乡谷物的大许道军是参观示范展的常客。他说:“种子好吗?看示范效果就知道了。我们在实际效果的同时,选择了吴中善宇,为稳定的产量打下了基础。”
下了一场春雨后,河北省秦皇岛北戴河新区在张村千亩稻田,秧苗在微风中展开“筋骨”。“我们种的品种是‘珍元89’,不仅产量高,而且不喜欢生病和倒下。”种植者陈兰说,该品种的武当产量约为1500斤,增产约15%,每亩可增产2300韩元。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大豆产区。近年来,国产大豆新品种选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高产品种不断出现。黑龙江战友种业有限公司,大豆种子“黑农84”被装上车送到农户手中。
“黑农84”是黑龙江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选育的新品种。据研究所研究员阮晓燕介绍,该品种从2017年到2020年连续4年大面积生产示范,平均无糖产量超过500斤,平均蛋白质含量为42.58%,近3年普及面积超过500万亩。
要想做好从业转换,自主创新是关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比例超过95%,为粮食逐年丰收提供了重要支持。
用新技术种田更“新潮”
人扛在肩上的传统农业随着物联网、北斗等大量高科技的普及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节约时间和精力,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成为新趋势。
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林德县东兴乡勤俭村,农民许洪洋正忙着和家人一起插秧。在一个秧屋里,许洪洋按下遥控器后,轨道上的自动插秧机开始工作,在秧盘上播种,然后自动盖上土。
"这项新技术帮了大忙."许洪阳在操作时对记者说:以前的插秧播种用手推车、人工播种、需要6个人的协助,不仅效率低,而且播种也不均匀,影响了秧苗率。今年引进自动插秧机后,只要2人,效率就会提高2 ~ 3倍。
今年,北大皇集团红卫农场有限公司推广了3354层插秧新技术。“这项技术要求暗室的恒温恒湿,温度从摄氏30度到摄氏32度,过48小时水稻种子就会发芽,比普通树苗早7天以上发芽。”公司农业科科长何培雄说。
洪伟农场有限公司第九管理区种植者李文生采用暗室插秧技术,插秧屋内的秧苗已经长成了一团青葱。他说:“新技术催生了丈母娘,为今年的丰收奠定了基础。”
春耕根据江西省南昌县汤南镇、旋转耕耘机、插秧机、无人机等各种农机、农机手的熟练,进行了精密的工作,展示了现代农耕图。
“以前是人工喷洒剂,背着小喷壶均匀喷洒。现在无人机通过卫星定位,提前编制了飞行路线程序,农民可以坐在田埂上完成喷射。”汤南镇协城村村民罗诗国说。
田野新技术层出不穷,使农民的耕作更加流行。
连日来,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电气大泰镇墓2号村的农田上,一台无人播种机沿着预先确定的路线匀速前进,开展了播种、包膜工作。苗族2号村居民苗五子说,这种无人播种方式不会出现过去重复的物种、泄漏现象,将节省种子,保证播种质量。
该无人播种机由内蒙古华兴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引进,应用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科学准确地播种。公司总经理白恩泽说,这种精密播种方式可以使每亩发芽率提高10%,土地利用率提高10%,增产15%以上。
改变旧观念“舌尖”更安全
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粮食安全更需要质量安全。随着一批新农户的出现,各地加快了种植观念的转变,发展了绿色生态优质农业。
过去关注产量,现在关注市场,优质稻米受到农民的喜爱。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种植粮食的刘振梁,过去多年按照老方法务农,追求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每年辛苦,仍然赚得少。
刘振梁反思后开始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对武当水稻施用了8包有机肥料,探索了“稻鸭共作”模式,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投入,保证了水稻的质量。多年继续施用有机肥料后,他非常
划得来,“虽然每亩田的成本要多出1000多元,但收入却是以前的5倍。”农业生产方式加快绿色转型。在江西省石城县高田镇新坪村,绿油油的早稻秧苗已插完。村干部陈明安带头种植双季稻,引领广大村民扩大粮食生产面积。高田镇还通过推广优质水稻种植、稻鱼养殖等绿色发展模式,提高粮食品质,促进农民增收。
从几亩地逐渐发展成1.5万亩,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文忠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国文忠,对农业发展的变化深有体会。他说,过去当地有句俗语,“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但是现在化肥上得越来越多,土壤板结、黑土地逐渐退化。
“现在大家绿色环保意识提高了,用有机肥的也越来越多,我这几年化肥用量至少减了30%。”国文忠说,近年来他还一改传统做法,使用保护性耕作,更有利于保护黑土地,提高粮食产量。
绿色是春耕的底色,人们抢抓农时,把希望播种在春天。
谷雨过后,地处河套大地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农场郁郁葱葱,村道两旁都是集中连片的麦田。沿着垄道观察小麦长势的种粮大户王如来说,过去种地追求大水大肥,如今追求控肥增效,在绿色优质上下功夫。
“现在我的耕地底肥用量减少10%、追肥用量减少30%、耗水量减少30%,土壤由板结变松软,土地质量越来越好、收入越来越高。”王如来说。
据临河区农牧局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樊秀荣介绍,临河区推行小麦绿色增产增效栽培技术,实现每亩耕地化肥用量减少10斤左右、农药用量减少20%左右,产量不减,助推了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参与记者:陈春园、李云平、周楠、郭雅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