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市江城人
今年夏天,着火了!
除了百年不遇的高温外,还有近年来罕见的旅游客流高峰。
西部再次受欢迎:新疆独孤公路阻挡你哭泣。昆明机场、高速铁路车站漏水;重庆酒店酒店满了。各种火热的场面仿佛回到了传染病之前。
谈到旅行,Xi是一个绕不开的城市。它所在的三振大地目睹了韩唐等多种盛世。当时,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安承载了灿烂的古代史。
近年来,西安经济发展势头也相当强劲,有很大的势头恢复历史的辉煌。
GDP排名屡次上升,国家中心城市名副其实。亚洲最大车站——西安北站完工,米型高速铁路网超型中西部最大航站楼——咸阳国际机场T5破土动工。
几天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行了《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再次对陕西和西安寄予厚望。
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集合资源起点,做大做强后释放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这是城市化的趋势,也是城市化2.0版。
但是对西安来说,负担有点重。
图源:地球知识局
陕西地形有虫子。山地将陕西分为完全不同的三个地理单位3354北部黄土高原、中部关中盆地和南部津巴山脉。
口碑三部电视剧清晰地呈现出这三个地理单位,就像是三个世界一样。
北山市是《山海情》。剧中故事发生在宁夏,但气候与陕北相似。
观众是《长安十二时辰》。
陕西南部是《风起陇西》。(剧中蜀北伐大本营是中韩)
地形的壁垒、气候的限制使西安难以领导整个三镇大地。对于陕西省和陕西南来说,更不用说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了,甚至摆脱贫困,一度成为一大难题。
所以,很多人应该思考一下陕西全境有3900万人,西安繁华之外有2600万人生活的问题。
这2600万人,去哪里?
01
让我们从延安开始吧。
这是典型的陕北城市,也是革命的老区。当地人有特有的纯朴和不屈。
p>过去几十年,陕北人一直在与贫穷和贫困抗争。让人意外的是,让陕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武器”之一,居然是——苹果。
大家在中学地理课本上,都认识过陕北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印象中的黄土高原,一片黄沙、水土流失严重,是贫瘠的代名词。
但这里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空气干燥,同时土层深厚、质地疏松且富含多种微量元素。这样的环境恰恰有利于苹果的种植。
白天温度高,苹果利用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晚上温度低,呼吸作用减弱,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利于糖分的积累。加上充足的光照,保证了光合作用。这一切,让这片自然条件上的贫瘠之地,成了苹果生长的黄金带。
1947年,延安建起第一个苹果园,希望就此生根发芽。很多人应该都还记得,今年6月5日,延安苹果第3次进入太空,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航天员们为延安苹果代言打call的画面。
浩瀚星河为证,延安种出了也许是世界上最好的苹果。
然而,鲜花掌声背后,却是辛酸往事。
和所有农产品一样,苹果市场价格波动大。曾几何时,都说苹果是延安脱贫的金苹果,果农一拥而上。结果,辛辛苦苦忙碌了一年,果子卖不出去,只能烂在深山沟壑里。
果贱伤农。上世纪90年代,“挥泪砍苹果树”的村子在陕北比比皆是。专家保守估算,自1996年开始,当地苹果种植面积每年至少以5%左右的速度递减。
曹海洋是土生土长的陕北人。父老乡亲的愁苦,深深刻在他的童年回忆中。以至于他走出大山,在深圳当上了产品经理,故土依然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
其实,发达国家消费升级的经验充分表明: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水果等农产品的需要会爆发式增长。市场广阔,陕北苹果的症结不是产量太多,而是区域分布、产品结构、种植模式、销售渠道等存在问题。
互联网的普及,让曹海洋有了更多思考:能不能让苹果“上网”呢?于是,他毅然辞去了深圳体面的工作,选择回乡创业。
听过苹果还能预售吗?这说的不是乔布斯的苹果(手机),而是延安的苹果。现在在当地,很多苹果还没长出来,就已经被卖完了。
这样的神奇变化,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2019年下半年,当地发起了一场“延安有我一棵苹果树”的活动。
曹海洋回忆起来有些兴奋:
用户可以通过线下购买果树认养卡兑换,和线上平台下单购买两种方式进行保底产量认养,所有认养果树均会以贫困户果农为优先。认养后,客户不仅能获得相应数量的品质苹果,还可以通过视讯系统陪伴果树一起成长,同时也可以自选时间,参加种植、采摘等线下互动体验。
果树被认领后,相应果园的果农就要不定期地上传关于果树的视频或照片,套袋、浇水、施肥、防冻、修剪……这个过程中,手机成了他们离不开的新农具。
同时,“上网”的苹果,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和对苹果的认知。
有一位上海的周先生2019年认养了一棵苹果树。等到来年8月,他来延安想看看收成,等待他的,已经是一个个印有他企业logo的苹果。
还有的父母认养苹果树,当时只是觉得好玩,没想到整个过程如此有参与感。于是随机多领养了几棵,表示来年要带孩子来摘苹果。
这一切变化,离不开技术的赋能。
比如,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线上消费者身临其境的种植体验感。
2021年6月,腾讯CSIG区块链产品中心选取项目对接的3片果园安装摄像头、传感器,为3棵果树进行上链示范,认养人在认养后可获得“长安链”认证的认养证书,并可在小程序查看冬季修剪、清园涂白、浇水施肥、苹果套袋等果树种养管理的13个关键节点的追溯信息。
并且,在实践中,果树上链还衍生出了供应链金融机会,帮助果农依靠订单和历史销量获得融资。
2021年10月,腾讯视频和“延安有我一棵苹果树”联名会员产品发布。前者希望帮助平台用户了解延安苹果产业,进而转化为果树认养人,有效激活平台海量用户价值,促进认养规模,带动果农增收。
可以看出,延安“苹果+互联网”模式不是从线下到线上的简单转移,而是以数字化为契机,打造“共享+农业+服务+旅游+文化”的模式,最终拼好一个完整的2.0版苹果产业版图。
从“卖苹果”到“卖服务”再到“卖品牌”。苹果终于打破了农产品的魔咒,它不再只是一种水果,而更像一个入口。
通过这个入口,大家记住了延安,体验了种植的过程,见识了数字化的神奇魔力,看见了当地人的勤劳与付出。
关于未来,曹海洋希望有更多人亲自来延安摘苹果,顺便体验当地的红色旅游文化。
从牛顿到乔布斯再到延安,苹果仿佛总有改变现实的魔力。
延安古称肤施。关于它的命名有诸多传说,其中一说是比附了佛祖割肉喂鹰,以肤施之的典故。宗教传说不可考,但眼下发生在陕北大地上的美好改变,可以算得上是肤施最鲜活的写照。
02
在陕西,西安是中心,陕北和陕南犹如两翼。
跟陕北、关中相比,陕南是另一个世界,长江最长的支流汉水发源于这里。
由于地处汉水上游,河谷平原狭窄,陕南绝大多数地方都是山区,而山区往往又意味着交通不便,闭塞贫穷。
好在互联网的出现,磨平了这里地理上的鸿沟与天堑。
大山深处,80岁的老人刘仕英,对着直播镜头,用浓郁的陕南方言,学着年轻人的样子与观众互动推销鸡蛋:“我要活100岁,我要超过薇娅!”
安康市旬阳县位于秦巴山区腹地,这里有600多位和刘仕英一样的老人,靠卖鸡蛋脱贫。
改变的故事始于2013年。
张新斌是土生土长的陕南人,2013年前一直在西安发展。由于往返交通不便,外婆病危时,甚至来不及见老人家最后一面,这成了他永远的遗憾。
9年前的一天,张新斌回到了老家:
那次回乡,我看到很多老人每天坐在门前的凳子上,从日出到日落,生活迷茫、窘迫,守着这片大山孤独度日,我就想,我不在身边的时候外婆是不是也是这么守着盼着……
于是,张新斌在2013年成立“守望大山”公益组织。最初是通过最传统的公益方式,邀请身边朋友一起去山里探望老人,捐钱捐物。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新斌给一位当地老人送钱,遭到再三拒绝。最后老人同意收下的前提是必须带上家里的土鸡蛋和山货。这让张新斌突然开始意识到,公益不应仅是单一的捐赠,而更应该是授人以渔。
于是张新斌在2016年提出“以买代捐”——通过爱心认购,募资给这些山里老人买鸡苗,老人把鸡苗养大,最后向捐赠者返还鸡蛋。老人卖鸡蛋赚钱,捐助者得到绿色山货。
不久后,得益于腾讯公益等互联网公益平台的参与和支持,更多的“外婆”养老计划顺利上马。后来,这个项目换了个更温情的名字,叫“外婆的礼物”,一直在互联网公益平台上筹款。
对国家来说,这样的改变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对企业和个人来说,大家都来参与,献出爱心,其实就是社会公益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苹果的故事、外婆的故事,都是今天开始的“乡村振兴·陕西专场”公益嘉年华上的项目。这个公益活动由陕西省慈善协会主办,陕西省委文明办、陕西省民政厅、陕西省乡村振兴局作为指导单位,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这种因地制宜的地域公益嘉年华活动,促进了地方公益生态发展,并培育了一批可持续且富有地域特点的优质公益项目,营造了一种充满地域特色的公益氛围。最终让更多企业和个人了解并参与进来。
腾讯基金会支持的区域性公益专场从重庆到湖北,再到陕西,社会各界踊跃参与,充分说明了不是只有北上广深才能做公益,中西部同样有公益发展的基础和广阔天地。
互联网的连接优势,给这些地区的公益资源做了一次全新的激活。经济发展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公益活力,被彻底盘活了。
而随之盘活的,更是一个地区的发展资源与进取心、行动力。
03
区域公益专场是腾讯公益继“99公益日”之后的又一创新。
如果说“99公益日”包含着对公益长久、可持续目标的希冀,那么区域公益专场则是为可持续公益提供了一种方法论——下沉,让更多人参与,也让更多人被看见——看见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看见更多需要发展的地区,也看见更多助人为乐、参与公益的人。
因为一个可持续的公益生态,绝不是国家唱独角戏,更不能只指望大企业、大老板撒币。这点早在2008年,也就是中国的互联网公益元年,已被充分证明。
2008年以前,中国几乎没有志愿者的概念,也没有互联网公益。而现在,全国每年活跃志愿者超过7000万。
互联网的普及,也让农村这番平时大家不太关注的天地,终于被看见和重视。在腾讯公益平台累计超过几万个筹款项目中,90%以上都是扶贫和乡村议题。
值得一提的是,就像“延安有我一棵苹果树”、“外婆的礼物”那样,农村公益项目并不等于捐赠。村民参与力的增强,主观能动性的焕发,这些是公益所促成的更加弥足珍贵的进步。
2009年,腾讯基金会发起了“筑梦新乡村”计划,后来发展成“为村”项目。“为村”形式非常简单,就是为每个村开设一个功能升级的微信公众号,让在家和在外的村民都能入驻。
在这个“数字村”里,村务公开、技能培训、看新闻、做生意、甚至联络感情,都在一“触”之间。
起初“为村”只是不想让乡村被现代化隔绝。随着连接的深入,渐渐变成一个改善乡村治理的样本。而这,与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国家战略,形成了一种共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延安有我一棵苹果树””以及“外婆的礼物”的公益逻辑,与“为村”理念一脉相承。
04
更好的生活,不是等靠要。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收获尊严。而对于大城市之外的广大农村地区来说,这里从不缺乏为了美好生活和改变命运而努力打拼的故事。
但很多时候,处于大城市光环遮蔽下的他们,需要外界给他们打开一扇窗。这扇窗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
一是,在城市群、都市圈时代,中心城市、大城市应该发挥对周边和区域更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这次《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就明确指出,关中平原城市群目前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 中心城市对周边辐射带动不足,次级城市发展相对缓慢。
而现在,随着推动大城市中心城区瘦身健体,按照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等政策规划的落地,过去那些被忽视的乡村地带,毫无疑问正在获得更多的照拂与提携。
二是,随着数字化的深入和普及,现代公益的下沉,正在给小城镇和乡村,尤其是内陆地区的农村,注入更多想象力。
公益不只是“授之以鱼”,更是通过架设更多开放、互通的桥梁,凝聚更多改变的力量,同时借助观念的启蒙,激发更多个体的发展能动性,最终实现“授之以渔”。
就像现在陕北和陕南的农民们,依然是每天面对大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他们现在相信,等明天太阳照常升起时,一切都不一样了。
当两扇窗同时打开,两股力量同时发力,它不只是改变无数个体的命运,也在重塑区域经济的版图。在重庆,在湖北,在陕西,在更多的内陆腹地,这样的改变正在并还将持续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