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回归20年的那天,一大早就去参加东方卫视直播庆典,三个半小时很快就过去了。回顾上次直播澳门是回归之夜,20年来的感觉除了大三巴磨坊没有变化以外,其他一切都完全颠倒了。 (哈姆雷特,)可以说,从本世纪开始以来,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能像澳门一样迅速增长和富裕。
我曾经去过澳门,是47年前的夏天。澳门很远,晚饭后坐车从广州出发,正好遇到雷雨,路上花了8个小时。经过五次渡船,经过珠江的分岔点,没有桥。河水水位低,只有吉普车能坐渡船。颠簸到边境的拱北关口已经凌晨4点多了,朦胧中看到海边的仙人掌都是一个人高,四周空荡荡的。
过关去澳门的只有我们几个人,回来也是一样。很少见到别人。初印象澳门很小,走比较热闹的新路走了半个小时左右。整个城市那时和上海静安区差不多,人口也差不多。坐小船去了两个外岛牛仔和吉尔戈里,除了渔村,就是海边。姑姑听说我表弟出生在牛仔,小名叫蒋,他们曾经在岛上定居,挖蔬菜,用另一个“葱达”炮战谋生,也就是在炮战里装满火药。 后来全家都去了香港,生活好多了。
我对澳门印象的变化将是回国后的几年。去了一次江门讲座,晚上乘船沿珠江回到香港,在开通不久的桥下穿过。大桥连接澳门半岛和牛仔,两边都灯火通明,一派兴旺,与回归前的黑暗大不相同。之后,《双城记》节目接连几年去澳门拍摄,都住在牛仔这样的酒店集团,高楼大厦成群,客房数千间。从窗户看,四周是新开的游乐场,离机场和新港澳码头也不远,哪里有以前的阿伯丁影子!
再去澳门几次,慢慢走,仔细看,就会发现那里很简单,很有味道。一天早上先去了“观音堂”,香火旺。我对旁边花园里的亭子更感兴趣。前面的石像、石杰像就是在中美签署《望厦条约》的证词。大卫亚设,Northern Exposure,MART)又在附近转了一圈,发现那里以前叫芒河村,又名王沙。因为村民的祖先大部分来自厦门,香水源源不断。
去市中心的话,路拐角处的西式建筑刚刚重新改造,对外开放,墙上有“叶婷将军故居”的招牌,院子里有他的家族群像,里面每层楼都布置了展览,可以安静地看一会儿。澳门政府推进“文化遗产振兴”就是其中之一。还有与孙中山、星海等历史人物相关的保护建筑。星海是澳门的子弟,孙中山的故乡在不远的中山。
五年前去过离马朝庙不远的高层街,刚来澳门的时候住在那里,街对面的青砖白墙不知道是谁的家。现在那里正在开放参观,“郑家黛玉”已经成为著名的景点。清末重要思想家贞观下台,六年来撰写了《戊戌变法大全—— 《盛世危言》,首次在中国提出宪法概念和立宪主张,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演变产生了重大影响。
拍摄中也去过文青游客最喜欢的旧区,一部南欧式的旧建筑都保护得很好,成为了各种文昌活动的场所。只是那里有一个很奇怪的地名:——疯狂巷。疯狂大厅是什么?查资料,1553年葡萄牙人开始在澳门居住,逐渐占领,十多年后建立了专门收容麻风患者的医院。后来医院搬到了岛上,“光堂”这个名字一直保留到现在。
从中西沟通历史可以看出澳门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2019年春节,我去了珠海南平,镇前广场上立着龙永坐像。半年后,他又去了美国康涅狄格州首都哈特福德,故意找到了龙英的墓地。出身贫困的龙英从小就读澳门,随传教士赴美,成为耶鲁大学第一位中国学生,成为近现代“中国留学生之父”。
带我去南平的黄山打扮老同事保修明,村里的祖上宅已经成为保护建筑,是他爷爷留下的。他爷爷年轻的时候,通过澳门穿越美国西岸谋生,为金矿的洗衣店当学徒,发财后回到家乡成家立业。
事实上,我的曾祖父也走了这样的人生道路,年轻的时候从家乡商圈村(今天属于珠海)去了美国,努力工作后返乡。澳门是他们的起点,也是他们回家的港口。如果没有澳门,今天会有我们吗?
今年夏天去珠江三角洲以西的江门五邑拍摄节目时,解开了为什么美国的老华侨今天说台山语而不是广东的粤语的长期谜团。本来在19世纪中期,广东西部持续了十多年激烈的土客战斗,造成了数十万人伤亡和经济严重破坏,许多乡民乘船逃往澳门,许多人被送往美国成为“猪仔”,还带来了泰山乡音。
今天,江门地区成为中国著名的女美侨民,澳门居民中有四分之一以上仍是五邑,并导致了一百多年来三地形成的特殊联系。
澳门到江门五邑约有100公里,当时不近,但现在不远了。高速公路网和正在建设的高速铁路、城铁已经将广东、香港、澳门、澳门各城市连成一体,20年来澳门发展了广阔的新空间和新舞台。澳门与毗邻的珠海特区合作开发横琴岛,规模与20年前在上海外滩看到浦东陆加入差不多。
澳门和珠海形成的新动力可以通过北周澳大利亚大桥影响香港大屿山,向西一定会辐射到江门五邑地区,使整个台湾区的西翼融为一体,实力倍增。
回归的澳门发出了自己耀眼的光辉。这些年来,身边很多香港朋友转向澳门寻找新的事业,上大学,从事中医药研究的人也有。
人往高处走,当年就小了
小的澳门已经变得很不小,明天会变得更不寻常。(曹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