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立第一个沿海县(现为响水县)
民国29年(1940年)10月,八路军第五纵队在黄克诚的领导下进入盐府区,开辟了延烟灌溉三县边缘地带,开辟了通往海边的通道。
同月,苏皖区党委决定:建立涟灌阜边区办事处,隶属淮海专署领导。新建立涟灌阜办事处下辖4个区:涟五区,灌五区,灌六区,阜十一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2月,日军封锁盐河,由于对日斗争新形势的需要,淮海专署决定,撤销涟灌阜边区办事处。
民国三十年(1941年)9月,华中局根据形势需要,决定重建涟灌阜边区办事处,驻黄圩镇双套村,隶属盐阜区行署领导。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4月,涟灌阜边区办事处改建为潮南县。5月中旬,改为滨海县(今响水县)。县委书记甘柏,县长王伯谦。滨海全县下辖一、二、三、四4个区、41个乡。这是苏北历史上的第一个滨海县。
2、阜东县(今滨海县)的建立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0月,黄克诚派部解放了阜宁县。同月,在阜宁东北成立了“东北行署”(驻东坎镇),作为阜宁县的派出机构管辖二、三、六、十一、十二区5个区,行署主任顾光明,后为王伯谦、宋秋潭。同年底,成立中共阜宁县委东北办事处,主任邹屏。
民国三十年(1941年)9月20日,华中局决定,将阜宁县一区(阜城)、十一区(六套)一部,二区(东坎)、三区(八滩)、六区(五汛)、十二区(獐沟)全部划出,建立阜东县,县治东坎镇。邹屏任县委书记,唐克任县长。
阜东县共辖10个区:一区(潘荡)、二区(糜滩)、三区(八巨)、四区(八滩)、五区(五汛)、六区(华成)、七区(獐沟)、八区(滨淮)、九区(三坝)和东坎区。总人口为410,819人。
阜东县治东坎镇,初名汪家村,又叫汪家洼。明时这里是一片水洼,因嘉靖十五年(1536)歙县汪姓族人来此居住而得名。后因村庄建在黄河故道南堤东侧之坡坎上,遂改称汪家坎。明末崇祯年间,现在的西街仁和镇已有街市,清朝初年街市顺救生河发展,改名为东堆、黄坡。乾隆年间集市大兴,始名东坎、东堆、黄坡。皆因地处黄河故道之东坡坎而名。
3、滨海县(今响水县)与阜东县合并成立大“滨海县”
1949年11月28日,盐城专署民政字第42号训令:阜东、滨海两县合并为滨海县。郭明孝任县委书记,朱志荣任县长。县委、县政府机关驻东坎镇。
大“滨海县”下辖18个区,原阜东县10个区外,还将原滨海县四个区拆分为响水、双港、张集、黄圩、六套、老舍、南河、七套8个区。大“滨海县”共215个乡、15个镇。总人口为653,786人,总面积为3596.4平方公里。这是苏北历史上的第二个滨海县,人们称之为大‘滨海县”。
4、大“滨海县”拆分为今天的响水、滨海二县
1966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将大“滨海县”废黄河、中山河以北地区置响水县(基本上是1942年的滨海县范围),以驻响水口而得名,辖10个人民公社、2个镇。
废黄河、中山河以南地区仍称滨海县,如果加上射阳县东北射阳河北的原千秋乡、鲍墩乡、六垛乡、临海镇(以上3乡1镇原属滨海县临海区,于1956年2月划归射阳县管辖)区域,基本上是当年阜东县的范围。
新成立的滨海县辖20个人民公社(五汛、蔡桥、正红、獐沟、陈铸、通榆、天场、大套、果林.坎南、坎北、界牌、陆集、八巨、陈涛、八滩、樊集、滨淮、淤尖、振东)、1个镇(东坎镇)。杨志文任县委书记,季解任县长。全县总人口为674,836人,面积为1880平方公里。这是苏北历史上的第三个滨海县,也是今天的滨海县。
从县名上来说,“滨海”其实是今天响水县的名字,响水县的前身和原名是“滨海”,在它从后来的滨海县分出后,反而将自己的原名给了别人,自己新取了一个名字,这也算是地名上的“张冠李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