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松厅》保留了原来的样子
北墙顶部的圆孔
“雪松厅”全貌
昨天,记者在扬州市原三藏制品厂维修及维修工程现场采访中看到,经过施工人员的全力保护,文保健品“三厂杉厅”从废弃建筑中脱颖而出,浮出水面,重新见到了天空。
破旧不起眼的平房
原是清代建筑“杉木大厅”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一建筑位于南通路北侧的原三和酱品厂内,厂区里有两幢高楼,高楼的北侧是一幢破旧的平房,这里便是这次整治及修复工程中无意发现的“大宝贝”——三和厂杉木大厅。
这座建筑并不高大,面阔三间,青砖小瓦,但部分墙壁已经看不出“真身”,十分破旧和杂乱,不少地方用白石灰和水泥对外墙面进行了涂抹,掩盖了原先的容貌,原先的门和窗户,不少都用红砖封砌。北侧的墙体顶部,还有一个个圆洞。从高空往下看,整个建筑虽然整体结构良好,但有不少地方出现了破损。
走进建筑内部,里面保存完好的杉木梁柱让人眼前一亮,梁柱保留着木材的本色,较为完好。在前后两侧还有卷棚,其内部结构保持着扬州历史建筑的风韵,采用了椽子和旺砖。
在建筑的南部墙上,悬挂着一幅大红色的牌子,也揭开了建筑的身份,红底白字写着“扬州市文物控制单位 三和厂杉木大厅”,1996年8月扬州市人民政府立,建筑的年代为清。
梁典成三人合资创办
它见证了扬州酱菜业发展
“这一建筑及周边原先都是破旧的窝棚,原先列入了拆除计划。但在拆除过程中,工人们发现了这块大红色的牌子,才了解到这一建筑的特殊身份,施工人员强烈的保护意识,才让这一历史建筑免遭厄运。”市名城公司负责同志介绍。
专家介绍,这里是扬州原三和酱品厂的场地,1927年,由梁氏弟兄梁典成、梁贡周和海安曲塘的陈镇岩三人合资创办,1930年正式营业。企业的发展和厂区内的建筑几经变迁。1956年公私合营,合并了何公盛、徐恒大、天生、万和西、公顺、爵禄、天丰厚七家酱园店,更名为三和酱菜厂。1970年又将荣样丰、五福并入,改名扬州酱品二厂。1979年又恢复扬州三和酱菜厂,20世纪80年代建成了500平方米的生产大楼三座,彻底改变了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并在城北平山乡建立了500亩蔬菜基地,瓶装酱菜年产量达1000多吨,职工人数近500人。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三和与四美扬州两大酱菜厂并驾齐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领风骚,成为扬州一道亮丽的酱菜品牌。
虽然企业不断发展,新建了不少厂房,但原先的“杉木大厅”历史建筑一直得以保存下来。此前“杉木大厅”并不是单一建筑,包裹在杂乱建筑之中,其四周砌了不少窝棚式的杂乱建筑,掩盖了其“真容”。在环境整治拆除杂乱建筑过程中,工人们无意发现了这一块红色的牌子,意识到这一建筑的重要性,当即停下拆除工作,将其汇报给名城公司和文物部门,这一历史建筑才得以重见天日,得以完整保护。
1996年定为控制单位
将对“杉木大厅”修缮保护
专家介绍,1996年,扬州参照其他兄弟市工作,公布了10处文物控制单位,分别是丁家湾65号的清代建筑德胜庵;宛虹桥宛虹坊明始建、清重建的藏经院;湾子街的清代建筑东岳庙;达士巷的清代建筑浙绍会馆大厅;东关街马坊巷3号之一的清代建筑华氏园;粉妆巷27号的清代建筑粉妆巷杉木厅;运司公廨51号的明代董井;圆通里12号的清代建筑三和厂杉木大厅;石牌楼7号的清代建筑汉庐;广陵路219号的清代建筑卞氏住宅。
目前,藏经院、浙绍会馆大厅、汉庐、卞氏住宅晋升为扬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华氏园晋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理出来的“三和厂杉木大厅”,下一步将如何保护?记者了解到,扬州市名城公司目前正在制定方案,将对“三和厂杉木大厅”这一文保建筑进行保护修缮。
记者 张孔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