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赵允贤
编辑|黄越
《海边的房间》
大学快结束的时候,台湾作家黄丽君开始“恍惚”写小说,做别人认为“非常文艺”的事情,30多岁以后,她转过头离开写作,拐卖到“非常文艺”
不过她还是想到什么就会写些什么,带着一种无所谓也没目标的态度。她说自己像一只潮间带上的寄居蟹,潮起潮退也不管,在这瞬息万变的临界地带心安理得。这种感觉流布于黄丽群的小说中,潮间带上风和日丽,转瞬又是阴雨密布,大浪汹涌,台湾作家柯裕棻评价她的写作“资质秾艳幽美,可是那美里面暗暗渗着凉气”。这部集子收录了黄丽群的十二个短篇小说,写作的时间跨度很大,有的作品是2000年左右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有老宅里的弃女和养父、梦游的宅男、中年独居女人和三花猫……平凡而不乏温暖的日常片段总在结尾处意外地被凉气冻住,作家和她笔下的人物似乎都居住在潮间带上。黄丽群钟情于写那些“不美的、零星的、凋的、毁的”,一再抚摸人生的小瑕疵,是她免于自欺而安心舒适的写作方式。
《竟然是真的》
这是作家刘天昭的第一本诗集,收录了她从2014年至今创作的91首诗歌。很多诗来自生活的片段,可能是一次平常的外出、窗外飘来的一朵云,也可能是内心跌宕的情感和乍现的记忆。像她之前的散文集《出神》和《毫无必要的热情》一样,刘天昭的诗更贴近生活感性的一面,而非思想的一面,阅读起来,可以得到一种不知来由的轻松畅快之感。
《东京贫困女子》
网络援交、JK经济、路边的风俗店……在日本,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成为性工作者,她们白天可能是商厦里的职场女性、名校里的大学生,到了夜晚又活跃于另一个世界,很少有人能把她们的两个身份联系到一起——一个正常的普通女性,有什么理由去做这种事呢?这么做的女人不是贪财,就是自甘堕落。
1995年成为自由撰稿人之后,中村淳彦对日本风俗业从业者和成人电影女优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采访。他发现,贫困成了近年来普通女性出卖肉体的主要原因。这些女性的原生家庭大多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她们想过上普通生活,就得好好读书,可是昂贵的大学学费以及背负着“助学金”名义的高额贷款却迫使她们成为风俗小姐,靠向年长男性贩售身体来稍稍填补世代与性别之间的不公。
中村认为,由于新自由主义的泛滥,当前的日本社会无法带给年轻人希望,再加上男尊女卑的顽疾,女性的处境尤其糟糕,一名普通女性只要稍有不慎或遭遇不幸,就会从中产跌落至贫困生活,这本书中不乏这样的故事。另外,看护行业也是中村关注的重点。对进入高龄社会的日本而言,女性是提供看护服务的主力,但在政府资金大量撤出、派遣工占大多数、劳动时间过长的情况下,这些照料者反而遭到身心折磨。看护行业权力欺压、贫困、精神疾病等问题频发,受害者往往是善良的老实人。
《流动之城:一位社会学家的地下纽约观察记》
美国社会学家素德·文卡特斯长期研究城市犯罪组织、毒品交易及卖淫等地下经济现象。还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他潜入了当地的一个贩毒黑帮,并和一个头目交上了朋友,官方与地下势力的勾结、帮派内部的等级制、帮派间的争斗逐一在他眼前展开,凭借这些素材,他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2008年,他又将自己混迹芝加哥黑帮十年的所见所闻写进了《黑帮老大的一天》,并分析了美国黑人街区的贫困问题。
1997年,文卡斯特来到了另一个地下组织兴盛的城市——纽约。此后的五年中,他又开始了自己在芝加哥所做的事:找到一个突破口,潜入黑帮,和他们“厮混”,弄清其运作机制。“发育过度的好奇心”和“发育不良的恐惧感”常常让他身陷险境,却帮他拿到了精彩真实的一手资料,理清了纽约精英阶层与底层人士之间的共生关系。曼哈顿、皇后区、布鲁克林,在地面上看起来截然不同且无法打破屏障的各区,实际上被巨大的非法交易网络编织在一起,富裕和贫困联动才能开启整座城市的运行。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对非经济专业的人而言,每天看有关政治经济的新闻,都会听到很多大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内大循环”、“国际国内双循环”……似懂非懂,大致知道其意思却不了解其根源背景,故而难以将生活里的事放置到整个经济环境中来理解。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兰小欢在这本书中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中国的经济故事,其中有为人津津乐道的“中国速度”,也有令普通人不堪重负的房价飞涨。
整本书以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从微观机制入手,介绍了地方政府的基本事务、收支、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前因后果,下篇则考察了这些微观机制造成的宏观影响,例如城市化、债务风险、房价等问题。不过,兰小欢在前言中强调,微观与宏观只是本书编写时采用的结构,全书真正的主角是“政府和政策”,因为在中国,政府不但影响“蛋糕”的分配,还参与“蛋糕”的生产,想要理解中国经济,就必然不可能绕开中国政府来谈。
《生与死》
相比于荒木经惟、森山大道这些名字,中国读者对同样身为摄影师的土门拳较为陌生。土门拳是日本重要的摄影艺术家,20世纪50年代,他用相机记录了许多儿童与广岛爆炸受难者的真实生活,引领了日本战后的写实主义摄影潮流,大江健三郎称之为“从整个人类的角度勇敢直面艺术本质的摄影”。晚年,由于身体偏瘫的缘故,土门拳从一线转向了寺庙、佛像等静物摄影,他笑称自己从“魔鬼土门”变成了“佛系土门”,并表示这与年龄的增长、自我表现欲的减弱有关。
这本书是土门拳的随笔集,收录其文章三十余篇,并附十五张摄影作品。土门在这些随笔中回忆了自己作为摄影师的经历,探讨了何为摄影的目的,为什么自己做出了转变,生与死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在他看来,无论是到现场拍摄社会事件,还是报道奈良和京都的古建筑,所要挖掘的都是民族共同的 “愤怒、哀伤和喜悦”,探求与民族命运相关的“共同情感”。作为摄影记者,他认定,人举起相机就应当行善,绝不可以为了伤害、构陷他人而按下快门。
《深时之旅》
仰头望见天空上的星星,它们远在数万亿公里之外,落在我们视网膜上的光来自遥远的过去,空间清晰,时间澄澈,仿佛在头顶上方展开的一切永远清晰有序。低头向下,我们往往只能见到地球的表皮,倘若走进洞穴,来到海边的断崖,看见那些层累的岩层,时空便产生了巨大的眩晕感。与向上生长的生物相比,人类对地下世界知之甚少,正如英国作家罗伯特·麦克法伦所说,“仅仅下到距地面十码,我就觉得已远离人世间。”
在这“远离人世”的地下空间里,麦克法伦克服了人类语言中隐藏着的对向下维度的贬低和恐惧,他醉心于闪闪发光的石灰岩层、真菌连成的地下森林、新时期时代的人类遗迹,综合地质、生物、历史等多学科知识,开启了一次“深时之旅”。
“深时”是地下世界的纪年,这种超长的计时方式淹没了人类的历史,和冰川、钟乳石比起来,人类经历的时间实在微末,其所作所为似乎都没有意义,又何必耗费时间去了解地下呢?在麦克法伦看来,气候变化已然打开了地下世界之门,融化的永久冻土和冰川释放出古甲烷、炭疽孢子,枯竭的河床显露出人类祖先用来纪念旱灾的“饥饿石”,以深时的视角来思考,不是教人类自暴自弃,而是“用那缓慢而古老的、关于创造与湮灭的故事,去抵抗现今急速运转的贪欲和骚动”。
《从永恒到此刻:追寻时间的终极奥秘》
时间是怎么一回事?熵、黑洞、引力、辐射与时间有怎样的关系?过去的三个世纪中,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量子力学以及混沌理论都将时间理解为一只射向未来的箭,过去被永远留在后面。史蒂芬·霍金曾通过大爆炸来解释时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理论物理学家肖恩·卡罗尔则尝试再向前推一步,将时间之箭的存在归因于大爆炸之前的环境。他在这本书中不仅从物理学的角度阐释时间问题,还带有哲理意味地反思了生命的意义。英国数学物理学家评论称,卡罗尔的论述“精彩绝伦”,又“简明易懂”,读者可能不会对他的结论照单全收,但这本书比一般的大众科普读物更具认识高度,讨论“精彩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