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程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大洋船舶与深海开发协同创新中心”、“深海技术与装备”科技创新重大项目承担单位,也是中央与黑龙江省共建高水平大学。学校坐落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乐士先生的母校,在“八百里秦淮风光,择师而从”、“中国水下工程之都”、“北国水城美誉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学校历史哈工程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军校,始建于1953年,原名“华北水利电力学校”。1959年,学校被调整为军事工程学院,更名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成为我国最早的国防工程类高等军事院校之一。1958年,学校迁至哈尔滨市道外区兴华街,占地300余亩,建筑面积20余万平方米。2000年4月,学校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恢复了以前的名称,在全国高校的发展历程中走过了63年的历程。
学校特色哈尔滨工程大学是我国水下工程和高等军事工程类院校的摇篮,学校工科特长明显,尤以造船、船舶与海洋工程、水下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兵器工程与控制、核工程与核技术、工程力学、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等学科领域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近年来,学校着力发展特色鲜明的新兴学科,在信息技术、生命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生态环境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学校荣誉哈尔滨工程大学成立60多年来,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荣获国家级教学和科研成果奖33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5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1600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2万余篇。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海洋工程等方面,学校多项成果引领了国内外发展的大势,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广泛关注。同时,哈尔滨工程大学培养了众多卓越人才,涌现出的中国首任航天女二号王亚平、著名物理学家张力、工程院院士王乐士等都是学校的校友。
校园文化哈工程秉承“勤奋、严谨、创新、和谐”的校训,形成了新工科师生互动、热情高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工匠精神、注重进步提升,强化学科交叉、人文关怀体系统一的特色校园文化。
学校建立了“文化艺术教育中心”,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和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节庆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感受到文化、艺术的美感。校友艺术家、学生草根音乐团队扶植下的哈尔滨工程大学香韵合唱团和乐团连续十余年走进大学校园、企事业界、民间广场,发出哈工程音乐品牌,奏响了“和谐哈工程”之声。
未来展望未来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将以精准定位、强化特色、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为重点,着力打造高水平、特色鲜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工科大学。坚持走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道路,大力推进以科学家、行家、工匠、领袖为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培育一流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