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文化法治研究中心联合中国抖音(抖音)主办的“短视频使用及网络防沉迷创新机制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来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在会上参与研讨。会上,嘉宾们围绕“网络防沉迷、青少年保护创新机制的意义”“算法向善在网络防沉迷中的实践与方向”“网络防沉迷的社会共治与标准机制”等议题,探讨如何加强青少年等群体网络素养教育、提高网络安全意识。业界专家学者都把尊重青少年的保护和发展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对抖音面向全体用户和全年龄段的网络防沉迷系统给予肯定,并建议更多短视频平台主动采取防沉迷措施,在身份认证、内容分类、时间管理、权限设置等方面形成全行业统一的标准。
全用户的网络防沉迷凸显企业社会责任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短视频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一部分。然而,人们在观看的时候,也可能出现使用时长过长的情况。
早在2018年,抖音就上线时间锁、青少年模式、亲子平台等功能,为青少年和成年人提供工具,管理使用时间,倡导健康合理地使用手机。同时推出邀请创作者拍摄的温馨提醒视频,提示大家玩手机的同时也要注意休息。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文化法治研究中心主任郑宁认为,网络防沉迷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其中互联网企业应积极履行平台责任,抖音率先推出了短视频最严格的防沉迷机制,这种勇于牺牲自己的经济利益换取社会效益的精神非常值得肯定。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文化法治研究中心顾问委员会主任李丹林认为,相比传统经济模式的企业,互联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具有更高意义,抖音开发面向所有用户的防沉迷产品拥有真诚的态度,真正发挥了效应,是高度社会责任感体现。“给予主动发挥社会价值的企业更多支持和帮助,鼓励引导更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李丹林建议。
抖音防沉迷机制是面对全体用户的机制,实施防沉迷意味着必然会牺牲用户时长等数据,但本着让用户更科学合理使用的原则,抖音还是上线了很多提醒机制和措施,是在商业盈利小系统和社会价值大系统之间的负责任选择与平衡。
最严格的青少年模式搭配优质内容池
据共青团中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等联合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达到1.8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4.9%;超过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法律所所长郭开元认为,网络空间是青少年学习、社交、娱乐的重要场地,保护未成年人上网的权利,要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以保护未成年人发展权为核心。需要优化内容池的建设,包括更有益的内容,比如适合未成年人观看的知识视频,促进青少年个体化的学习。
当代青少年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天生就带有一定的网络“基因”,而抖音作为一个“国民级”的产品,已经成为多数青少年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在防沉迷方面,抖音实施了一系列举措,包括14岁以下实名认证用户直接进入青少年模式,退出漏洞防范,对那些没有实名认证的未成年人,抖音也有更严格的保护措施。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副院长张歌东认为,不能只是把短视频看成是刷屏的信息获得方式,它或许能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艺术形式,现在的防沉迷机制是各种类型的提醒、青少年模式,而从更长远的角度看还是需要从内容端发力,当下手机的使用是人际传播的深度回归,能加速知识传播。
青少年用户是每个平台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争夺的重点人群。抖音采取最严格的青少年模式,14岁以下实名认证用户直接进入,只能看一些推荐的高价值内容,长期看很可能影响青少年用户使用体验和留存,但抖音还是从社会责任出发坚持最严格的防沉迷模式,是为了给青少年更好的保护,希望他们能学知识、观世界,在抖音有所收获,专家认为类似经验应为更多企业采用,从个案变成行业惯例。
网络防沉迷需重视算法这一科技手段
网络防沉迷,技术创新是一种可行的手段,算法创新成为当下引导合理用网的核心技术,也确实发挥了正面作用。
抖音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和推荐算法作用,通过对不同特征用户的分析,在使用频率、时长、功能等方面采取针对性的防沉迷措施,是“算法向善”运用在数字治理和短视频防沉迷领域的积极探索。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文化法治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执行主任何勇认为,抖音防沉迷系统贯彻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绝对性,具有刚性特征,与此同时,防沉迷系统是算法时代的精准施策。
据了解,抖音防沉迷机制是面向各年龄段全体用户的机制,利用算法个性化的触发机制,结合用户类型、时间段、疲劳度等情况,通过用户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友善提醒。
中国传媒大学脑科学与智能媒体研究院王晔博士提出,愉悦体验伴随着大脑分泌大量的多巴胺,对培养兴趣爱好有益的好奇心也伴随着大量的多巴胺分泌, “短视频平台可以进一步发挥算法的作用,依托丰富的内容对用户做更多样化的信息和知识推荐,培养青少年对知识的好奇心,并不断完善个性化的防沉迷策略”,王晔建议。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部长刘春荣认为,从产品角度来说,交叉科学融合是解决网络防沉迷的关键,优化用户体验涉及心理学、设计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这个过程中需要家长和学校共同参与,还要注意调动青少年群体的自主性,建立“我愿意”和“我可以”的主动性,用自律实现内心的自由。
中国政法大学未成年人事务治理与法律研究基地执行副主任苑宁宁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他认为,需要增强孩子自己的自控能力和辨别能力,在新兴技术下提高他们的网络素养及数字素养。“未成年人在网络中遇到的问题都不是什么新问题,都是线下问题的线上化、放大化,沉迷也是如此”,“需要建立关于网络信息、短视频内容等的分类标准,包括行业的、国家的,同时在技术措施等方面,全行业内相关的企业都应做更多的探索”,苑宁宁说。
网络防沉迷需多方参与
网络“防沉迷”需要技术创新,但从长远来看不能单纯依靠技术,还需要全社会共同担责,共同努力。
“除了技术方面加强创新,还要加强多方共治,提高社会各个方面对未成年人保护的重视。”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洪生说,未成年人保护需要多元共治、多管齐下,无论是家庭、学校、社会、企业都要共同担负责任。
所有的网络平台作为给青少提供网络空间和内容的主体责任人,必须承担相应的企业责任,尤其是在网络游戏、网络视频和短视频、网络直播、网络文学和动漫等青少年最喜欢的网络内容和网络领域,更是需要相关互联网企业高度重视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的措施。
在促进网络用户健康使用短视频方面,除了平台的探索和努力,更需要包括家长、青少年、普通用户、行业协会等社会各界携起手来才能起到最大化效果,如家长在生活中对青少年更多呵护交流引导,对自身身份信息和账号更严格的管理,每一位用户更多认同平台防沉迷的价值倡议。
如何让孩子科学合理的使用手机一直是家长们关心的话题,抖音为此推出了“亲子守护”系统,需要家长和孩子账号互相绑定。双方绑定后家长可以看到孩子一周内的使用时长和使用周报,并可远程为他/她开启青少年模式和设置时间锁,以此管理孩子的抖音使用时长以及抖音视频内容和功能模块。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张爽表示,网络平台需要提供更多正向、积极、丰富、便捷的内容给予青少年。同时全社会也需要凝聚共识,建构起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治理的格局,理性看待成长,从根本上解决网络沉迷问题。
目前,网络沉迷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解决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企业、用户、家长、学校、行业各方努力,共同提出系统性方案。探讨网络防沉迷最终要以青少年为主体,为他们营造一个好的网络环境。同时要以人为本,从根本上提升他们的素养,保护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