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密雪冰城真的“杀”疯了。
如果打开任何媒体软件,将无法避免“雪王”的魅力。
起初,年轻人是这样的:
随后,变成这样:
但最终,一定是这样:
自6月5日蜜雪冰城官方在B站发布中英主题曲起,这个视频播放量目前已经接近1400万!
在这个基础上,广大网友又展开了一场才华的角逐,为这首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有俄语、韩语、法语这种走向国际的:
也有四川话、天津话……这种各地方言席卷全国的:
有用笙、唢呐、加键唢呐、萨克斯吹奏一曲“蜜雪殡城”的:
也有京剧演绎中华国粹的:
有这种阳间画风,需要一生去治愈的:
还有这种阴间画风,看完就能把人送走的:
总之,各式各样的蜜雪冰城,几近”血洗“B站。
但何止B站?
微博上#这是蜜雪冰城新歌吗#话题冲上热搜第一并且累计阅读量已达6.4亿,抖音上#蜜雪冰城主题曲#播放量达到17.7亿。
目前,蜜雪冰城官方站在B站上的粉丝达30万+。
啥概念?喜茶也不过5.4万。
真·奶茶顶流。
所以,蜜雪冰城为什么突然这么火?
01
很多人说,蜜雪冰城的火是因为这首魔性的歌。
它的曲子是改编自美国童谣《哦!苏珊娜》中的一节,旋律优美。
它的歌词也只有两句,来来回回反复吟唱。
二者组合在一起,意外的朗朗上口又上头。
无论是提到“冰”还是“雪”,或者只是说到“我爱你”“你爱我”,大脑都会不自觉的接上一句:“蜜雪冰城甜蜜蜜”,自此停不下来。
年轻人甚至自嘲道,蜜雪冰城就像是刻进了DNA里。
可见其洗脑程度!
但要我说,蜜雪冰城的火其实早就有迹可循,而这首魔性的歌,顶多算是锦上添花。
2006年以前,很少有人听说过“蜜雪冰城”。
蜜雪冰城创始人——张红超
直到有一天,张红超无意间在郑州汇宝大厦里发现了一家冰淇淋店。
这里的冰淇淋好吃又好看,唯独只有一个缺点,就是太贵了——一支冰淇淋竟然要20元!
这让出身贫苦农村家庭的张红超大受震撼。
他寻思着,这样的冰淇淋自己也能做出来,毕竟一盒奶也就一两块,成本再高又能高到哪里去?
于是,他拉着弟弟张红甫一起研究起了做冰淇淋。
南阳路上的二手市场,他们和老板软磨硬泡终于以1600的低价“淘”到了一台冰淇淋机;
电脑上,冰糕包装袋上,他们研究配料成分,一个挨着一个做着试吃。
连冰淇淋下面的蛋卷,也是花高价在老家县城里买来的配方自己做,因为世面上现成的蛋卷一只一块多,太贵!
前期准备花了不少功夫,好在都成功了。张家俩兄弟怀着忐忑的心情,终于在“蜜雪冰城”首次推出新鲜冰淇淋。
那会儿,在河南郑州做冰淇淋的还没几家。
肯德基和麦当劳的冰淇淋虽然很风靡,但是价格比蜜雪贵,尺寸比蜜雪小,对年轻人来说一点不划算。
可以想到,蜜雪冰城的蛋筒冰淇淋一经推出,迅速迎来爆火。
每小时产出36升的冰淇淋机不够用,一锅制作16个蛋筒的速度也跟不上,蜜雪冰城的蛋筒冰淇淋根本供不应求。
趁着这波热度,张红超盘算了一下,发现成本还能再降一波。
很快,他又开了第二家店,而这次,一个蛋筒冰淇淋直接卖1元钱!
这回,更是火爆。
靠着口口相传,几个月时间内就有26家加盟店开业。
直到现在,蜜雪冰城还是保持着这个风格,十几年间,冰激淋的价格也只涨了1元(有的地方涨了2元)。
而其他饮品的价格定位也一目了然——
4元的柠檬水,7元的珍珠奶茶,最贵也不过11元的奶盖茶,均价不超过10元。
这在现在随便点一杯都20、30元的年代里,简直就是一股清流。
2020年6月,蜜雪冰城国内店铺数已突破一万家,截至目前达到一万五千家上下。
从郑州开始,到如今遍布中国,来自河南的这家奶茶店彻底出圈了。
出圈的背后,其实是张家俩兄弟一贯务实的态度:从成本倒推,去看一个冰淇淋、一杯奶茶卖多少钱合适。
就是这份“合适”,讨好了消费者,也牢牢扎根在了群众里。
而最令我惊喜的是,在河南,像蜜雪冰城这样“务实”的企业竟然不在少数。
和它们比起来,蜜雪冰城简直就是个小弟了!
02
80、90后的童年里,一定少不了两样零食——辣条和方便面。
小时候,只要5毛钱就能拥有一整天的快乐。
大辣片、唐僧肉、牛板筋、北京烤鸭……各式辣条让人眼花缭乱。
有的辣中带点甜,有的甜中透着辣,还有的又辣又爽口,一包下肚后,回味无穷,必须吮吸几下手指才算到位。
但你一定不会知道,这些辣条大部分竟然都来自河南。
有人曾打趣道:“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比不过河南一个省的辣条总产值”。
在河南,从事辣条制造的企业不低于4000家。
2017年,全国辣条总产值500亿,光河南就占到226亿。
众多辣条品牌中,又属卫龙最出名。
截止到2018年,卫龙一年能卖出100多亿包辣条,成为了当代年轻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鸦片。
而说到方便面,就不得不提另一款堪比卫龙的神面——“北京麻辣方便面”。
清清爽爽一块面饼,捏碎后撒上特有的调料包,这番美味曾一度风靡整个90年代。
直到现在,很多人仍然忘不掉这个滋味。
图/知乎截图
有意思的是,“北京麻辣方便面”却并非真正的“北京户口”。
它的全名叫“南街村牌北京麻辣方便面”,和卫龙辣条一样,同是地地道道的“河南老乡”。
1989年,河南临颍县物资公司与其面粉客户北京市劲松糕点厂合作,在南街村设立了北京劲松糕点厂河南二分厂,开始利用北京技术生产方便面和糕点。
此后的几年中,糕点没做下来,方便面却火遍全国。
从此,成为一代人魂牵梦绕的童年味道。
但这还没完,河南不仅承包了你的零食,事实上,它还渗透进你生活饮食中的方方面面。
当代青年的冰箱里,总少不了几包速食。
无论是螺蛳粉,还是料理包,在这些后起之秀日新月异的更迭下,泡面搭档火腿肠、速冻水饺和汤圆仍然是打工人熬夜加班或者犯懒时最主要的“粮食储备”。
制霸火腿肠界的双汇,在1984年,还只是河南漯河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型屠宰厂。
从1990年开始,双汇率先进入肉类行业改革,如今已经是中国最大、世界领先的肉类供应商。
思念和三全在冷冻食品上不相上下,频频高手过招,却是来自河南的同城手足,保持着微妙的默契。
还有做饭离不开的调味品——王守义十三香,方便面、挂面、面粉品牌——白象,以及莲花味精、肉类加工的众品等等……
有人曾毫不夸张的说,河南承包了全中国1/4的小麦,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和3/5的汤圆。
图/黄一刀有毒
这些食物看似普通,但又不可或缺,最重要的,是量大且价廉。
朴实无华的河南人,似乎深谙一个道理:老百姓都能吃得起的,才是值得做的。
而这份不矫饰的“经营理念”,也给他们的企业带去了良好的路人缘,一如大家对蜜雪冰城的喜爱。
也因此,这些企业才能做大、做强。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做食品或是餐饮的这份“初衷”,渐渐开始变了味。
03
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很多网红品牌,和以上这些量大、管饱的河南品牌走的路线却恰好相反 ——
它们押注最大的地方往往是营销,主打氛围和颜值、试图走“高端路线”。
2013年,雕爷牛腩正式营业,仅用2个月的时间,便实现了所在商场餐厅坪效和翻台率的双冠军。
它能一举成为当年餐饮行业的神话,靠得就是玩得炉火纯青的营销。
先是打出“中国第一家轻奢餐饮店“的噱头,赚足眼球。
再是蹭周星驰的流量,公布自家牛腩的秘方是向星爷电影《食神》中的原型人物 —— 香港食神戴龙以500万元购得的。
最后再在开业之前,玩一招长达6个月的“封测期”,邀请数百位美食达人、影视明星来试吃。
圈里明星开始以获得雕爷牛腩的“封测邀请码”为荣,而这些自带流量的名人无论说什么都是雕爷牛腩最好的广告。
此后,深谙互联网思维的雕爷牛腩继续花招不断:制造了“韩寒夫妇就餐被拒”、“12岁以下小孩不得入内”、“就餐偶遇苍井空”等颇具争议性的话题,彻底引爆了一场网民狂欢。
(2013年,雕爷牛腩的“宅男福利”)
还没正式营业,消费者的胃口已然被吊足。
很多人大老远地跑去排队,就为了体会一下限量版饭菜到底什么味,会不会偶遇明星...
而“有幸”吃到的人,当然少不了最重要的“装逼”。
拍照打卡,入座、凹造型、找角度、各种讲究,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朋友圈里的“高端”人士...
与此同时,网红餐饮进入“井喷期”,每一家都可谓噱头满满。
“赵小姐不等位”,有着“悬疑小说家与妻子”的浪漫故事,有人愿为这段爱情排号排队7 - 8个小时。
作家韩寒和张嘉佳分别开了“很高兴遇见你”和“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从菜品到环境都透着一股浓郁的小资范儿。
菜品定价虽不低,但挡不住人们将此奉为当地文艺坐标、网红打卡圣地。
而上海的文艺食客,则追起了李宗盛与阿信新开的“有練”咖啡厅,还有“泡面英雄”“水货”“泡面小食堂”等餐厅也都风生水起。
当时,流传着一句话:“吃的不是菜,是文艺”。
既然奔着“文艺”和“颜值”去,餐厅留给菜品本身的心思自然就少了。
社交媒体上,也因此开始涌现出这样的吐槽:难吃、服务差,人均消费高。
有人说:“除了集邮打卡,基本是不会去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明明是物美价廉的地摊小吃,可一旦搬到商场里,身价就立刻翻了倍。
2012年,黄太吉横空出世。
这个试图用精美外形和可供堂食来包装煎饼果子的门店,决心颠覆以往煎饼果子路边摊5、6元就能买到的“土掉渣”形象,变得“高端大气上档次”起来。
为此,老板还开着奔驰送煎饼外卖,被人“不经意间”拍照发到了网上,迅速火遍北京。
这一年,黄太吉一份标准双蛋煎饼、传统的豆腐脑和现磨豆浆套餐的售价为27元。
类似的,还有“四环烤冷面”。
一份最便宜的招牌烤冷面就要17元,如果顾客要猎奇尝试下“榴莲烤冷面”是什么味,甚至要花上28块钱。
有人说,黄太吉和四环烤冷面这是把地摊美食拉升到了新的高度,味蕾的感受确实大不一样。
但更多人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这些食物的价格明明是路边摊的2倍多,但味道根本不及路边摊的1/10。
(物美、价廉的路边摊,不香吗?)
无论觉得值还是不值,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这些所谓的网红美食其实都只是“一次性的”。
道理很简单。
单纯为了“晒”朋友圈来捧场的人,在满足完打卡的新鲜感和成为“人上人”的片刻优越感之后,此行的目的就算达到了。
然后,便开始寻找下一个可以“打卡”的目标。
他们可以在某家餐厅门口枯坐3、4个小时心甘情愿的等位,转头,又会集体出现在别家餐厅门口继续等。
说到底,他们根本不在意食物好不好吃,只在意菜品好不好看,拍照即礼成,也不会有第二次。
正因如此,网红餐厅或食品几乎没啥复购率。
它们大多都是“图新奇”的新顾客,没有“念口味”的老顾客,基本难逃“三年就倒闭”、“过把瘾就死”的魔咒。
2019年,“雕爷”本人,已经从雕爷牛腩的股东名单中退出,从喧嚣到沉寂,不到6年。
“赵小姐不等位”,从爆火到倒闭,撑了4年。
“鹿角巷”,从深圳首店排队5小时,到入不敷出关门大吉,也不过15个月。
还有在短视频平台上爆火的“泡面小食堂”,曾在全国遍地开花,一下子签了近2000家加盟店。
但短短3个月后,就大面积闭店,销声匿迹。
至于曾扬言要“一年卖出100亿元煎饼”的黄太吉,也早已沦落成“老赖”。
(灵魂拷问:黄太吉“黄了”吗?)
网红食品、网红店的生命周期,正在肉眼可见地越来越短。
本质上,这还是一个购买力的问题。
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189元,其中,用于食品烟酒消费的支出是6397元。
也就是说,中国人均每天可用于食品烟酒消费的支出,还不到18块钱。
正因如此,就像量大质优价廉的河南食品之所以会火出省份一样,中国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掏钱天天吃20多块钱一份的煎饼果子。
更何况,那些远不如传统餐饮扎扎实实的网红餐饮,有的甚至连口味也不被普通消费者所认同,消失在残酷的餐饮竞争里,根本就是早晚的事。
尾声
这几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递增,恩格尔系数也连续8年下降,2019年更是降到了28.2%,已经非常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所以有不少人觉得,物质水平的提高已经让国人摆脱了在温饱线上挣扎,马斯洛需求层次是时候该提升了。
尤其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不应该再考虑吃得多不多,而是要考虑好不好的问题。
但实际上,中国还有近43%人口的月收入在1090元以下,规模约有6亿。
另有约84%的人口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95%的人口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
这些数字,才是中国最为真实的现实国情。
而河南,最明白这种现状。
被称为“中国粮仓“的河南,依托其原材料的价格优势,制造出大量物美价廉的食品,源源不断的输送给全中国的老百姓。
小到日常零食,如辣条、方便面、火腿肠,中到日常餐饮,如速冻水饺汤圆、挂面、土豆粉、烩面,大到日常饮食必备,如面粉、肉类等……
这些东西“常见”、“普通”、“习以为常”,甚至看起来有点“土”,有点“low”。
但就是这样的食物,却是中国人人都能够消费的起,即美味又管饱的“大众美食”。
河南人不是做不来“高级”的东西,只是他们更愿意把这份力气用在最广大消费者群体身上。
而那些根植于最广大消费者的河南品牌,也因此收获了无限的爱和包容。
这便是真诚的河南品牌,也是真诚的河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