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和盲人之间的盲道也需要修理
文|夏雪杨立之泉
编辑|余乐
深圳写字楼的电梯口,一双黑色运动鞋踩在明亮的黄色盲道上。
“这条盲道会把我带向何方?”说话间,画面里的人向前稳稳地向前迈开步子。走出十多米,盲道出现分岔路,选择往左的那条,往前十米,盲道左转,再走十米,盲道再次左转,尽头处撞上了栏杆,紧接着是下行楼梯。也就是说,这条盲道把画面中的人带回了出发点。“唉,我刚上来,怎么又要我下去呢?”
发出这声叹息的人是郑锐,一名视障者。走盲道,是他每天都必须经历的事情,上述情节其实正是他在抖音发布的330多条视频中的一条。在抖音上,郑锐以“盲探-小龙蛋”的名字,拥有10万多名粉丝、300多万的点赞量。
“盲探”郑锐
郑锐并非全盲,他的双眼有一点点光感,但是无法识别物体。他是一名罕见的“牵牛花综合征”患者:眼底不同于常人的平坦状,而像是一朵盛开的牵牛花,从而导致视觉障碍。这朵牵牛花,使得他的生命注定和大多数人不一样,他“看”不清这个世界,但是依然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和这个世界亲密地互动。
在视频中,郑锐在被共享单车占据的盲道上一路跌跌撞撞;一些盲道走着走着消失无踪,留他一人原地“找不着北”;他去医院就医,顺着盲道走进医院就无处可去,只好悻悻而归。但是,他的世界并不总是迷茫无措——他也可以发微信、抢红包、打网约车、“看”电影。他带儿子去深圳摩天轮,在最高处听儿子描述窗外的夕阳是什么样子;他热爱深圳这座城市,常常和粉丝分享有趣的城市打卡点……这些场景往往令明眼人惊讶,是他们不曾了解、也是难以想象的事。
郑锐是一名“盲道测评官”,亲身探索城市盲道将人带向何方;而他展现的生活日常,更是为大众和视障者之间修通的一条盲道。
“听”课长大的优等生
不到一岁的时候,郑锐的父母就发现了他的眼睛和别人不太一样,在幼儿园玩游戏时,别的小孩可以迅速地找到积木的方向,郑锐却很困难。但是,父母从未主动向他提起他的视力问题,更从来没有把他当作视障的孩子来对待。
和视力正常的小孩们一样,郑锐小时候也会挤在厨房陪妈妈做饭,帮递锅碗瓢盆,他之所以可以通过触觉分辨出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不仅源于父母耐心的教授,更是因为爸妈完全的信任和尊重。“小时候我妈会说’你去帮我把杯子拿来’,却从来不会说‘你别动,我去帮你把杯子拿来’。”
郑锐跟随父母在全国寻医问药的过程,是他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走到哪里,郑锐便摸到哪里,“虽然眼睛没能治好,但是我在很小的时候也算‘摸’遍这个很大的世界了。”
在开明、乐观的家庭氛围中,郑锐从来没有因为视觉障碍而自我封闭。小时候,他的母亲在公安局工作,他从小跟警察叔叔们交朋友,听着那些街头巷尾生动的执法故事,填充脑海里那个模糊的世界。这也为他长大后善于并敢于主动与人交流打下了基础。
上学后,由于看不见黑板,郑锐趴在桌子上用耳朵“听课”,老师在黑板上画的正方形、写的古诗文都印在他的心里。别的同学看老师在“写什么”,他关注于老师想让自己“理解什么”。做作业时,母亲为他念题,他口述解题步骤,再由母亲代笔。靠着极高的专注度和强大的思维活跃度,郑锐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然而,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班上的一位老师却以趴着听课影响班级风貌为由,态度强硬地建议郑锐转学到盲校。小小年纪,郑锐第一次体会到“郁闷”,在卧室足足待了一个星期,最终做出了人生第一个严肃的抉择:“唯一能够决定我是否上学的人,只有我自己。”
走出卧室,他还是坚定地回到了学校。现在回想起来,郑锐认为那确实是人生的转折点。“如果当初去读了盲校,可能我现在是一位盲人按摩师,但是坚持读普通学校,我还能参加高考。”
最终,郑锐通过放大镜看题答题、在无法涂答题卡的情况下,依然考入深圳大学,就读于建筑设计专业。直到大二,他才从老师那里得知“视觉障碍者”这个词,第一次办理了残疾证明。“当知道自己是’残疾人’的时候,我并不感到难过,因为我觉得本质上我和健全人没有任何差别。”
郑锐说:“谁的生活没有障碍?只是展示的时间和方式不同而已。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该用莫须有的定义框定自己、感到自卑,而是一样可以用自主思维探索更多的可能。”
拍视频,被更多人看见
清晰的语音播报提示电梯到达七楼,出电梯右转步行不到五十米,光滑的大理石地板上出现一条盲道,这里是郑锐目前供职的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该机构成立于2005年,致力于信息无障碍建设,为企业和政府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
信息无障碍是指任何人——无论是健全人还是残障人士、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平等地、方便地、无障碍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
在这家机构,郑锐负责互联网产品无障碍设计的体验和评估,以及理念宣传推广,比如给企业做培训讲座,让更多的人了解什么是信息无障碍,了解视障人士的真实需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绝大部分人对于无障碍建设是没有概念的,也完全不了解障碍人士。”
郑锐曾到一家互联网公司给高管做相关培训,培训刚开始时,一位高管扯着嗓子与郑锐交流,甚至尽全力凑到了他的耳边,这让郑锐哭笑不得。“他大概没有接触过视障者,不知道怎么和我相处。我只是眼睛看不见,他却下意识地以为我的听力也有问题。”
类似这样的误解不计其数,并非出于主观上的恶意,而是出于“不了解”。这些不了解,其实就是横亘在无障碍建设上的困难,“要想真的推进无障碍建设,我们应该最开始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无障碍建设意识。”郑锐说。
信息无障碍研究会 摄影:夏雪
郑锐公司的盲道 摄影:夏雪
然而,2020年疫情发生后,这些活动都被取消。郑锐决定转战线上。
“社会中大部分人对于障碍人士的认知都是欠缺甚至错误的,如果要通过线下的方式去培训,一次最多100人,覆盖面太小;疫情之后,大家都把视线聚焦到了线上,拍摄视频或许就能让更多人看到我,了解无障碍理念。”
2020年5月,郑锐发布了第一条视频,视频中的楼梯因为设计颜色对比度并不明显,加之并无特殊标识,很容易因为分不清级数边界而踩空摔倒。郑锐的声音作为画面的旁白出现:“这样的楼梯对于视力障碍人士和老年人来说很不方便,应该在楼梯上加上黄色的警示条。”在这之后,他又陆陆续续发布了许多条城市中盲道设计不合理的视频,评论中多是对他的支持和鼓励。有不少网友表示:“需要你这样的城市纠错者,让城市变得更加人性化!”
受到粉丝的鼓励,一个月后,郑锐第一次不戴墨镜出镜,在视频中“坦白”自己是一名双眼只有一点点光感的盲人。郑锐告诉《财经》记者,“只做无障碍基础设施探索可做内容很少,要想真正和大家探讨无障碍,就必须以自己真实的身份出境。”
从此以后,郑锐视频的风格渐渐变得更加活泼,还邀请家人一起参与。他在视频里带着三岁大的儿子一起蹲在盲道前,用手摸上面的纹路,介绍竖条代表直行、圆点代表转向或禁止的不同含义,并告诉儿子:“以后不许占用盲道哦。”
有一次,郑锐在深圳一所小学门口拍摄走盲道的视频,一群小学生正好放学,看到拿着长长盲杖的郑锐,他们好奇地围上来问他在干嘛,郑锐解释自己是个盲人在拍抖音后,竟然被小学生们质疑是演员在摆拍,郑锐只好拿出自己的残疾证,并嘱咐他们以后一定不要在盲道上嬉笑打闹。小朋友们认真听完了他的故事,还给他道了歉,“当时我的心里很欣慰,暖暖的。”郑锐说。
郑锐视频的评论区里除了支持,也有不少质疑。“盲人怎么能睁眼呢?”、“盲人怎么刷抖音?”、“盲人怎么回复评论?”,这些质疑反而给郑锐提供了许多新的视频创意。有人质疑盲人没办法睁眼,郑锐就拍自己睁眼的视频给他们看;有人质疑盲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郑锐就拍摄盲人使用智能手机刷抖音、回评论的视频给他们看。
“盲人也能发红包?你敢信?”画面中他将手机屏幕对向镜头,手指灵活操作,不到一分钟,一个微信红包就发送成功。
郑锐的视频由家人和同事帮忙拍摄、剪辑,但是从选题到拍摄角度再到剪辑节奏,都经过郑锐的构思。“我看不见,不代表不能规划,不能思考。”
郑锐正在拍摄抖音 摄影:夏雪
郑锐的视频,除了科普的意义,还为不少视障者及其家属打开了一扇窗——视障者的生活原来也可以这么精彩。做视频以来,陆续有粉丝告诉他通过学习他科普的视障人士使用手机的方法而有了新的生活。一位视障患者的儿子因为看了郑锐的视频而教会了父亲如何使用智能手机,从那之后,父亲的生活不再只有收音机里唱了一遍又一遍的京剧,而有了有声小说、短视频等更多的精彩。
对于郑锐来说,这些认知的改变、生活的改善都是来之不易的收获,也是意料之外的惊喜。
让障碍人士平等享受科技的红利
那么,视障者究竟如何使用手机、如何看视频呢?
郑锐工位上的电脑屏幕常处于关闭状态,因为他看不到,也不需要看,就可以完成所有工作。
视障人士主要依靠手机里的屏幕朗读功能获取信息。在以往的软件设计中,大量信息以图片形式呈现,信息并不能被顺利读出,许多图标背后也只是一串混乱的代码。郑锐的工作就是找到这些问题所在,并反馈给软件工程师,从而保障视障人士能够更加顺畅地使用手机。
作为一名障碍人士,郑锐更懂得这个群体需要什么,在与障碍人士沟通时也更加顺利。使用智能手机就是在与它进行交互,而每个人会有不同的交互方式,可能是看、也可能是听或摸,要保证每一个人的正常使用,就需要软件的设计符合了每一种使用习惯。
郑锐正在开会汇报工作 摄影:夏雪
事实上,障碍人士绝不只有听障人、视障人等残障人士,老年人、孕妇、甚至是提着大箱子的健全人,都是广义上的障碍人士。
普及无障碍理念,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障碍群体最真实的状况,也是政府和许多企业一直在努力的方向。郑锐之所以选择在抖音上发布视频,除了抖音拥有数量庞大的用户以外,更是考虑到抖音对障碍人士的友好态度,抖音2019年启动信息无障碍优化后,视障用户能够顺畅、无障碍地进行使用操作。
目前,抖音、西瓜视频、今日头条已正式上线无障碍影院。该功能通过增补配音解说,口述电影画面的方式,让视障人士听懂电影,理解作品中的画面信息,从而更好地感受角色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享受电影艺术的乐趣。
无障碍影院 来源:抖音
深圳加速建设无障碍城市
郑锐所在的深圳,在无障碍建设上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2021年9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无障碍城市建设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在全国首次提出无障碍城市理念,是全国首部无障碍城市建设立法。
深圳市残疾人联合会无障碍环境建设督导办公室主任陈雷对《财经》记者表示,早在2010年,深圳就施行了《深圳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这比2012年国家层面的《无障碍设计规范》还早两年。而此次更新的《条例》,无障碍建设范围更广,不再局限于道路、电梯、交通工具等基础设施,而是从理念层面进行了宏观布局,强调无障碍建设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城市建设,“只不过有人是生命某个阶段需要,有些人是一辈子都需要罢了。不分高低贵贱,公民应平等地享有生活的权利。”陈雷说。
他补充道:“深圳毗邻香港,在无障碍理念方面受到的香港影响,所以走得快。大约30年前,罗湖桥的南北两边,一天一地。香港的残障人士一过罗湖就寸步难行。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差距基本消除了,尤其是深圳的新片区,设施情况比香港还好。过去只有香港有的地铁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卫生间等,今天,在深圳处处可见。”
在政务服务上,深圳也在积极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为无障碍建设助力。走进深圳市龙华区行政服务大厅一楼,人工智能无障碍导办正在等待为障碍人士服务,一旁的自主查询机上也有为老年人和视障人士定制的工具条。《财经》记者在操作时发现,工具条可以提供字幕、声音调节、语速控制、指读、辅助光标、配色调整等辅助浏览功能。该项服务极大便利了视障人士进行政务信息查询。
龙华区行政服务大厅无障碍电梯
无障碍查询服务 摄影:夏雪
龙华区行政服务大厅无障碍导办 摄影:夏雪
龙华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相关业务负责人向《财经》记者表示,龙华区政府官网、i龙华app,已经从产品底层源代码进行了改造,具备无障碍服务功能。除了无障碍设施建设,还有一系列针对老弱病残孕特殊群体的无障碍软服务,如政务“爱心窗口”、 “医政通”等等。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无障碍理念的普及,更多残障人士将有能力使用手机、使用互联网办事、工作,不仅成为用户,还能成为主角。
“互联网的发展,对残障人士社会地位的提高有很大帮助。残障人士敢于利用互联网展示自己。年轻一代残障人士比上一代人更自信,他们只是觉得’我和别人不一样’,但不是低人一等。他们需要新的渠道被世界看见,这也促进更多健全人接纳残障人士,并且慢慢明白,帮助残障人士也不能是以怜悯的方式,而是平等的、互助的方式。”陈雷说:“要相信残障人士有能力像健全人一样生活,也相信社会有这片土壤。”
未来,郑锐打算持续在抖音更新,把这条盲道继续修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