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听手机信号音,看包装豆子的罗辉。订货单又来了!
手上的工作没有停止,他看着手机自言自语地说。“新鲜土豆还没有东西,下午要去村民家拿一些。
”罗辉在电子商务便民服务站包装黄豆。 刘政宁摄
罗辉的“头衔”有点儿多。不仅是重庆市巫山县双龙镇洞桥村村委会主任,是村里直播带货的“网络达人”,同时还是村里网店的“店长”。近年来,在网络扶贫力量的推动下,洞桥村的变化日新月异。
双龙镇是重庆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地处海拨800米至1300米的洞桥村更是该镇的“困难户”。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后,重庆市委网信办对口帮扶洞桥村,他们积极协调重庆电信等单位,帮助洞桥村融合互联网思维与技术,全力推动党建上网、山货上线、课堂上“云”,让农产品插上翅膀飞出大山,让“党建引领发展”落到实处,也让大山里的孩子接受到了更优质的教育。
网络的力量,改变的不仅仅是洞桥村。近年来,重庆深入实施网络扶贫行动计划,不仅让深度贫困乡镇实现了宽带和4G网络全覆盖,也有效助推了贫困地区发展新产业、培育新业态,架设起贫困地区与外界沟通的新桥梁。如今的大山深处,手机成为了新“农具”,直播成为了新“农活”。
有了“达人”带 山货卖得快
“老彭,家里还有洋芋没得?”三轮车还没停稳,罗辉就扯开嗓门喊了一声。
片刻,一个双手拄着拐杖的独腿男子,从屋里探出了脑袋:“罗主任,快,快,进屋坐。”
这位残疾村民叫彭知位,以前一直在外务工,因车祸截肢后,就只能回村靠务农为生。勤快的他,地里红薯、土豆没少种,咸菜也是一坛一坛腌。自己吃、送亲朋、喂猪用,日子倒也过得去,可身上没几个钱。
用三轮车拉到县城去,每斤土豆能卖一元。“费时费力没什么,主要是卖不上几个钱。”
罗辉在村民家收购土豆。 刘政宁摄
得知此事后,罗辉主动找到彭知位,让他提供农产品放在村里的网店上卖。“这些东西又不值钱,网上哪个会买哦。”刚开始,彭知位心里很没底气。“那这样,我按县城的价格收购,后面网上销售的事情你就不用操心了。”
“罗主任,你直接拿去便是,不能让你亏呀。”
“放心,不得亏,我这次先买60斤,卖完了再来。”
放下60元钱,罗辉把土豆捆好放在三轮车上,返回了村委会。
与村委会一墙之隔的,便是“巫山县电子商务便民服务站”,也是洞桥村网店的门店和仓库。罗辉把刚收来的土豆扛进仓库,又开始打包商品,写起了运货单:“今天还有十几个订单没有处理,得赶紧打包、发货。”
洞桥村地处高山地区,脆李、核桃、土蜂蜜、黄花菜等原生态农产品口味独特,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喜爱。但由于地处偏远,盛产期这些山货往往堆积在村民手里。为解决问题,村干部们开始尝试在网上帮村民卖山货。经过两年的发展,如今,“村主任小罗”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农产品的销路也越来越好。
除了将山货发出去,洞桥村还在想办法把游客引进来。66岁的村民李先付种了3亩草莓,以前都是靠他用三轮车运往几十公里外的县城售卖,今年受疫情影响,眼看着草莓就要烂在地里,李先付又急又恼。
村里了解情况后,驻村第一书记杨玉超发抖音,罗辉发朋友圈……大家纷纷通过网络为草莓找销路。爱心助农,游客纷至沓来。“我自己卖7.5元一斤,还要跑那么远,现在游客自己来我家地里采摘,能卖到10元一斤,真是想都不敢想啊。”李先付愁眉舒展。
为打开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山货上线”,重庆市委网信办还因地制宜启动“乡土网红”工程,依托人民直播、腾讯、字节跳动等直播平台,在全市乡村广泛培育直播带货主播,为当地培养数字经济条件下的新型致富带头人,激发贫困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在重庆电信“电视商城”中,为洞桥村单独设立扶贫直销专区;同时,对接网络直播平台,策划包装特色农产品,打造创意品牌,组织集中实训,开展营销推广。
今年6月21日,杨玉超和罗辉在村里通过网络进行直播带货,一个半小时销售了11万元的山货。今年上半年,洞桥村靠电商增收超过30万元,电商平台已成为当地农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
据重庆市商务委统计,2019年,重庆全市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县实现农村产品网络零售额170亿元,帮助贫困户销售农特产品近4.8亿元,近两年累计帮助13.5万户贫困农户实现增收。今年上半年,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县实现网络零售额112.8亿元,增长10.7%。
网上议村事 产业喜“振翅”
农村要发展,只在网上卖农产品是不够的。“送钱送物,不如建一个好支部。”杨玉超意识到,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作用绝不容忽视。
“洞桥村党支部只有党员32名,可党建工作开展起来却不容易。”杨玉超说,老党员占比多,居住分散,山高路陡,出行不便;年轻党员又多在外务工,一年在村里待不了几天。每次党支部会议,党员们总是聚不齐。
“80后”罗品毅是有十余年党龄的党员,这些年,他一直在外地务工,因务工地点多变,很多时候不得不在党组织活动时请假。
为解决党支部开会学习不便的问题,重庆市委网信办依托重庆电信最新云技术,为洞桥村及支部党员引入了“智慧党建”系统,开通智慧党建IPTV,并配备了“智云”视频会议系统。重庆电信还专门为洞桥村的所有党员配备了智能手机终端。去年11月,在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洞桥村党支部首次运用“智慧党建”系统开展集中学习,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远在外地的罗品毅也通过手机与村里的其他党员进行了互动交流。
“那次网上组织生活会,把家里的、外地的党员全部聚在了一起,他们很多人都是多年没有见面了,在一起谈体会,谈发展,效果非常好。”杨玉超说。
如今,村里每月至少召开一次组织生活会,议题主要围绕村里的产业发展来展开。“云端会议”消除了物理距离,也拉近了大家的心。村里党员的归属感强了,带动作用开始逐步发挥出来。
罗良松在管护脆李树。 刘政宁摄
村民罗良松家里有12亩脆李树,2019年只结了300斤果,且个小味酸,摘了去卖没人要。为此,罗良松一肚子苦水:“以前种红薯、玉米还有门道,现在种脆李,不懂技术、不会管护啊。”
村里很快就意识到这个问题的迫切性:全村种有脆李树1200亩,村民完全不懂管护这可不行。村党支部通过网络远程开会商议决定,派党员去县里学习,然后划分片区,学成后各自认领一片区域,推广脆李种植技术。
老党员李崇家和罗良松结成了对子。“老罗心疼树,不敢剪枝,不剪枝结的果子怎么会大嘛?”李崇家把学到的打药、施肥、除草等知识,手把手地交给罗良松。
由于管护到位,今年罗良松家的脆李产量较去年大幅增加。“今年到现在,光是脆李和黄豆都已经卖了2000多元了,明年的产量肯定更高。”
课堂连“云端” 未来路更宽
在洞桥村,“山货飞出山村”是村民的期望;让孩子走出大山更是村民的企盼。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洞桥村花竹村校大门前石墙上的这句标语格外引人注目。为实现“志智双扶”,重庆市委网信办将花竹村校现有多媒体一体机和投影仪进行有效利用,部署了中国电信“学而思教学系统”“校园录课云系统”和“爱心小屋”。
“爱心小屋”位于花竹村校图书室,内有宽带接入电视,不仅可在小屋内组织在线学习和互动活动,还能通过“渝眼APP”让学生与外出打工的父母视频在线交流。
花竹村校“爱心小屋”的“开学第一课”。 重庆电信供图
今年9月2日,一堂特殊的“开学第一课”在花竹村校“爱心小屋”举行。身处重庆中心城区的两位专家,分别以《笑迎新学期》和《安全在我心》为主题,通过中国电信天翼云商务直播系统,给大山深处的孩子们上了一堂丰富而有趣的“开学第一课”。
“利用‘学而思教学系统’,地处山区的学校可以随时共享城里重点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还可同上一堂课,并实现线上共同备课、教改和课研等。”花竹村校负责人杨书银介绍,这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分散的、片断的、短时的教育扶贫现状,实现了山区学校和发达地区教育资源的接轨。
记者注意到,花竹村校302教室还配备了“校园录课云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把平时上课的内容录制存放于本地一体机上,在课后,老师和学生可通过机顶盒下载录课云应用,回看录播视频。
花竹村校五年级学生彭佳鹏的父母常年在外地务工,家里只有年迈的爷爷照顾他的生活。“学校的这套系统,就像是给我们又请了个老师,在课堂上没有学懂的东西,在家下载下来再听听,就把很多东西学会了。”彭佳鹏说。
这些便利,与重庆深入推进的网络扶智工程紧密相关。截至去年,重庆各个区县均已建成教育城域网,“宽带网络校校通”覆盖率达99.94%,中小学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率达98.9%。同时,推进城区优质学校与山区薄弱学校结对帮扶,建成远程“同步课堂”456个,有效提升贫困地区教师教学质量。
“党建上网、山货上线、课堂上‘云’,都不是啥新鲜事。洞桥村的网络扶贫有效果,关键是这三项工作都做实了、做活了。”重庆市委网信办主任文天平表示,“网络扶贫要用好科技力量,通过互联网和信息化的支撑,为党员群众减负、帮忙,提供正向激励,形成想用、爱用、学用的氛围。”
如今在洞桥村,党建上网让在外地打工的党员也能参加村里的党组织活动;打造乡土网红卖山货,为村民拓宽了增收渠道;课堂上了“云”还用得好,孩子的成长给村里带来了新希望。“更重要的是,最贫困的一批群众也学会了上网,地处深山的贫困村与外面的世界同步了,发展的道路也就会越来越宽广。”文天平说。
来源:人民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