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阳明心理学高峰论坛
5月25-31日,由中国传媒大学、北京三智文化院、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产业创新发展工作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文化书院、北京启明诚信公益基金会、中华文化促进会共同主办的为期7天的“中国智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3354全球疫情下的中国智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第四届中国阳明心理学高峰论坛圆满结束。
本届论坛汇聚了49位专家学者,开展21场直播分享,汇集大师的智慧,让聆听人员得到一场思想的盛宴。腾讯新闻、风直播、三智心媒体、三智云书院、儒学融媒体中心、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国学台、国学台APP、三智心官方抖音账号等十多家直播平台支持并转播本次论坛的内容。7天各直播平台的观看总人次超过155万,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的召开在国内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也引领了国内各团体对阳明心学的广泛研讨和传播。
今天,小编和您分享第四届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上的精彩内容。
5月25日论坛举办开幕仪式,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教授做“王阳明‘一体之仁’的生命智慧”主题演讲。郭教授谈到,阳明先生的思想,一方面讲到了“一体之仁”,另一方面也讲到了“爱有差等”,也就是自然的条理。两者结合,就是我们的良心、仁爱之心,扩充出来就是致良知。这就意味着我们应学会怎样与人交往,与自然交往。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三智阳明研究院院长董平教授在“良知與生活”主题演讲中表示,良知是我们的生命本体,便是我们的生命实像,致良知便是我们存在的使命。致良知于事事物物便是自我生命之完整、之独立的实现方式和手段。致良知于事事物物,终究达成天地万物为一体,这就是致良知完满的终极境界。
深圳大学国学院院长景海峰教授在“文明对话与文化共同体的建构”主题演讲中讲到,儒家文化非宗教的世俗化特点所造就的包容性和普遍性,在今天的文明对话与交流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出现,是对新的文化共同体的一种展望和呼唤。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过程中,儒家思想必然会激发出新的活力,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新的时代再创辉煌。
5月26-27日论坛进行了“中国智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分议题的分享。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怀亮教授5月25日的分议题上做“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世界的兼容性话语”主题演讲。李教授分享到,文明的交流互鉴不仅可以促进多样文明的创新发展,也会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促进形成“和而不同”的共同体和谐观念,以多样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和谐共生超越文明冲突,以交融共享超越文明隔阂,以繁荣共进超越文明固化。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李中华教授在5月26日的“中国智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对话中指出,中国智慧博大精深,其思想与当今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相契合,仍具有生命力。而这些基本精神和智慧在历史上形成的系统思想原则,或者是理论原则,在今天也具有积极的价值,它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适性,具有实践性和现实性。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一个价值理念,和谐理念的共生共存的思想。命运共同体,是一种多元共存哲学的内涵之一,它有它古老的传统,甚至是我们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中国传媒大学阳明书院院长周月亮教授在5月26日的“中国智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对话谈到,只有面临灾难与考验,人们才会抛弃利益最大化,接受命运共同体。文明的本质就是妥协,妥协了以后是心安,而心安靠建构精神家园。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主题,为我们做了一个精神家园的建构和诠释。良知将会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普世价值观中最核心的关键。
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王学斌教授在5月27日的“中国智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对话中指出,截止目前,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完成式,只是一个初步的架构,还有很多的空间可以去描绘,可以去构建,可以去想象。而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提出之前,中国存在相似的概念——天下,但它更多的是思想层面的内容,所以它需要一个承载。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概念具有前瞻性,是很多政治家的一种共识。中国智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资源和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定要高竖起文明文化的旗帜。
浙江大学理学学士、厦门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现任海关总署办公厅副主任陈垂培老师在5月27日论坛特别节目《传习大讲堂》的“公务员学点阳明学”主题对话中谈到,公务员应该五大方面学习王阳明,即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极端负责的责任意识,一体之仁的为民情怀,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学习伟大人物主要是学习他的精神,效法他为人做事的风格,时时处处以他为榜样,提升自己的境界,完善自己的人格。
5月28日进行了“全球公共危机与中国传统文化”分议题的探讨。原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长、教授顾久老师做“从病毒说到‘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主题演讲。顾老师讲到,由“天人合一”到“万有相通”,这是我们中华思想文化发展的大道,“万有相通”是我们走向未来的理想目标,我们要为实现“万有相通”,从各个方面、尽最大努力而奋斗不已。病毒与人类、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文化与文化等,其间都有着千丝万缕,割舍不开的有机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就叫“天地万物一体”。而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美美与共,才是王道,也就是“仁”。从人类的角度说,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传媒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李有兵老师做“天命与天理——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思考”主题演讲。李老师表示,人的生活、生存,会涉及到三个维度的事实,即物质性的事实、社会性的事实、价值意义上的事实。对于天命与天理的哲学性思考,主要针对的便是人在价值意义上的思考。传统儒家对良知的追求,其意义永远存在,始终是一个事实化的存在。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暨国学院教授、中华孔子学会陆九渊研究委员会会长欧阳祯人老师在“全球公共危机与中国传统文化”主题对话中谈到,万物一体之仁的根本基础还是“良知”。在现代化的信息时代,我们必须要学习先进的社会管理模式,在一种综合的状态下致良知,这样我们的良知才能在制度、法制、社会各方面的管理体系上得以展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去面对各种各样的公共危机。
三智书院理高斌理事长在“全球公共危机与中国传统文化”主题对话中指出,十六字心法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就是指用道心的精微来化解人心中的危机,这样就能把社会危机或者重大灾难转危为机,把危机转成转机,再由转机转成生机,成为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这就是中国智慧解决公共安全、公共和及社会危机的法宝。
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名家、吉林省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于天罡老师在论坛特别节目《传习大讲堂》上做“文明冲和论——智能文明时代的中国智慧”主题演讲。于老师表示,智能文明时代的文明冲突形态将会更加复杂,人类将超越文明冲突而追求文明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为智能文明时代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提供与时俱进的思想源泉。
5月29-30日,论坛进行了“阳明心学与心理学”分议题的讨论。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关学研究院院长丁为祥老师在5月29日的分议题上做“阳明心学与心理学——德性心理学与气禀心理学”主题演讲。丁教授讲到,儒释道三教的心学,皆以完美的人格修炼为指向,它对所谓的知识追求、财富追求甚至权力追求都看得非常淡。德性心理学和气禀心理学是相互弥补、相互借鉴的,但二者的人生思想和精神的分属两个不同的层级。德性心理学永远关注人生的最根本价值,能够洞察人生,知人论世;气禀心理学永远关注人的心理健康,能够更好地发挥人的各种天赋和才能。我们一定要立足于中国的德性心理学,也就是儒家心性之学,认真地吸取西方心理学研究的结论,将阳明心学与心理学更好的融合起来。
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教授倪培民老师在5月29日的“阳明心学与心理学”主题对话中表示,此次对话非常明晰地呈现出“知”与“行”的表达方式,而两者落地践行的根本还是在“致良知”。王阳明所谓的“吾性自足”,也就是我们人自己本性中就存在深厚而宝贵的资源,只要调动这个资源,就能够帮助我们处理人生中各种各样的困境。
文化学者、三智书院特聘导师张曙中老师在5月29日的“阳明心学与心理学”主题对话中分享到,混乱的产生,究其原因是边界出了问题,关系错乱,责任不明。让关系回归本位,需要“陪伴”与“照见”的能量,在“陪伴”的时候多一份“照见”,这就是“行”与“知”的过程。知行合一,守住本心,为善去恶,转化我们内在的能量,这就叫格物。格物就是让万物回归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功用,让万物有序发展。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心理教练首席专家史占彪老师在5月30日的分议题上做“阳明心学心理教练模型与武汉心理援助实践”主题演讲。史老师讲到,科学心理学至今已经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如果站在人性学、心性学的视角里面,其实它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因为人的物质之外的精神层面的学问,都可以算作是心理学。用阳明心学的思想帮心理教练做解读,便是由心及理、激发潜能、教练合一、助人成事。
复旦大学博士、国际易学联合会副秘书长、三智书院特聘导师李定老师在5月30日的“阳明心学与心理学”主题对话中表示,王阳明思想中,心即是道,道即是天,知心则知道知天。所以中国文化的传统,就是一个问心问道的学问。学王阳明,就是学他悟到的学问,这不仅限于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原创文化。立足原创文化,理清中国人民最深层的追求,就回到了本心、初心。
西北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彭鹏老师在5月30日的“阳明心学与心理学”主题对话中谈到,寻找安心之道,内心会越来越安稳,越来越清静。古人讲内圣外王,其实就是以良知唤醒内心安稳,并建立一个推己及人的效应,建立一个过程,自己受益也惠及他人。这便是时时观心,修己安人,自觉觉他。我们要把道和术、体和用、本和末很好地结合起。一方面,我们要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最深的核心之中,把传统文化吃透理解透;另一方面,要理论拿来行动,做到知行合一。
5月31日论坛举行了闭幕仪式,南京大学教授、南京图书馆名誉馆长、三智书院名誉院长徐小跃老师做“王阳明传习的圣人之道及其立言宗旨”主题演讲。徐老师讲到,王阳明的致良知就是按良心去办事,具体包括:第一,按是非善恶的标准去做;第二,按其本性去做。立良心、启善念、要行动,正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要宣扬的思想观念,也是圣人之道,也是中国人的智慧。
北京大学李四龙教授做“‘闹情绪’的哲学”主题演讲。李老师分享到,理学家谈“心统性情”,理性与感性的内容,都由心统一而发。性和情是未发和已发的关系,未发的是天理或性理,也就是儒家所讲的仁义礼智,已发的是符合这些性理的道德实践,要靠长期的“存养”“主敬”才能获得。
中国传媒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李有兵老师做闭幕总结。李老师谈到,在这个攸关世界命运的时刻,也许我们尚无法对人类未来前途获得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把握,但是只要心存良知、善心、善念,接受它的引导,心存敬畏,自强不息,努力奋斗,我们就有资格、有信心对我们的“光明”未来抱有坚实的期许!
中国传媒大学阳明书院院长周月亮老师做闭幕总结。周老师指出,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从本质上说,就是一次社会心理建设,就跟我们的住房需要建设一样,我们的心房也需要建设。同舟共济就是我们对此次论坛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概括。三大议题百川汇海,最后聚焦到一个焦点,就是致良知。
文化学者、三智书院特聘导师张曙中老师做本论坛的闭幕总结。张老师表示,中国智慧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两个关键词,中国智慧用一个字来表述,就是“竖”,竖就是“丨”,即纵向提升,提升我们的智慧、提升我们的高度、拓展我们的生存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用一个字来表述,就是“横”,横就是“一”,即横向关联,就是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万物一体,彼此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