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富、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和梅林达比尔盖茨于美国时间5月3日通过联合声明,宣布双方结束27年的婚姻,并表示:“两人认为继续维持婚姻关系不能再增进彼此。”
同样的冠冕堂皇,同样的不明真相,但相比起明星们“聚少离多”的离婚声明,这样的离婚理由显然就“高级”得多了,因为盖茨夫妇将他们的婚姻置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顶层。什么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如果我们把婚姻关系也套入这个模型,不难发现,几千年来,人类的婚姻进化史与马斯洛需求层次不谋而合。
1. 生理需求:性与繁衍
在我国的泸沽湖畔,生活着这样一个族群——摩梭人,他们以独特的“走婚”习俗而闻名。走婚,顾名思义,是一种不固定,随时可以解除的结合方式。
摩梭人的走婚完全取决于男女双方的意愿。白天,青年男女通过聚会、唱歌等社交活动认识彼此,情投意合的男女会在夜晚进行约会,男子爬上女子的“花楼”,白天趁女子家人醒来之前离开。这种夜合晨离的结合方式是摩梭人独有的繁衍后代的方式,由于摩梭人属于母系氏族社会,通过走婚形式生下的小孩归母家生养,生父不用负担养育的责任。
走婚是一种高度自由的“婚姻“关系,一旦感情转淡,男女双方都可随时切断关系,在性事方面也是女方占主要地位,一旦女方不再为男方开门,走婚关系就宣告结束。
摩梭人的走婚习俗
走婚被称为人类婚姻关系的活化石。它不仅是母系社会的产物,更是一种人类最原始的生理需求的体现——它以性和繁衍为纯粹目的,不附加任何条件和限制,反映出来的是人类社会未被规训的淳朴和自由的底色。
2. 安全需求:娶妻生子,嫁汉吃饭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子因体格和体力优势在生产中的主导地位逐渐显现,人类开始由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而生产关系的改变必然导致婚姻地位的易位。
在母系社会里,女人因生育功能而享有绝对的主导权,女人可以自由选择男人交配,生育的孩子归女方所有。因此,在母系社会,一个母亲的几个孩子,可能有着不同的生父,但谁也不会追究他们的生父究竟是谁,因为不管生父是何人,孩子们都只认一个母亲。
而这样的模式在父系社会中是不能容忍的。父系社会逐渐诞生了“私有制”,而私有制的基础就在于弄清财产的主体是谁——确认谁是自己人,谁是外人。为了保证后代血统的纯正性,男人们就开始制定规则来“支配”和“捆绑”女性,令其只忠于自己,只繁衍自己的孩子,如果女人不从,就会遭受礼法和道德的惩罚,这也就是现代意义上“婚姻”制度的开端。
在这样的模式下,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急剧下降,从生育的完全主导者沦为为男人传宗接代的“功能角色”;而在社会地位上,女性也在事实上成为了男人的“附属财产”——她必须融入男人的家庭,依附于男人和男人的家庭而活,她失去了孩子的冠姓权,失去了自己的名字,而只在史书里留下一个个模糊的某某氏、某某夫人。
从男人的角度来讲,娶妻要花费一笔不小的聘金,这其实是对女人忠诚和贞洁的买断,用金钱把女人“娶”进家门,阻断了她与其它男子的结合,从经济和社会关系上将女人内化为男人“私有的财产”。用婚姻制度划定界限,框住女人,保证了她的后代只属于一个男人,进而保证了男人的家族利益能够顺利地传给后代,不落入外人之手。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婚姻制度是男人在财产私有方面安全感的来源。
古时候男人娶妻需给聘礼
从女人的角度来讲,结婚意味着“嫁汉嫁汉,穿衣吃饭”,成为夫家的人,衣食住行都由男人家负责。这很直白地反映了在封建父系社会里女人依附于男人生存的境况。对于女人来说,婚姻制度给予她们的是物质上的保障和安全感。
所以,无论从男人还是女人的角度来说,婚姻制度的存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物质和安全的需求,双方各取所需。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避免阶层的下滑,男女在成家的时候一般会选择与自身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相匹配的配偶,“门当户对”的思想应运而生。
3. 爱和归属感需求: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直是中国婚姻的主流模式。然而,等级森严、规整沉抑的社会秩序下,总有那么一些浪漫的爱情故事,透过文人诗性的笔墨而流传至今。
诗词歌赋里的爱情,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辗转与萦回,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含蓄与浪漫;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长情与温暖;有蒲草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的坚韧与忠贞;
有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的懵懂和腼腆;有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的守望与思念....
还有琴瑟和鸣、花好月圆、天长地久、比翼双飞、海誓山盟、相濡以沫...这一串串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词句和意象,无不透着对情爱和浪漫的渴望,深深地印刻在每个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
从卓文君司马相如到赵明诚李清照,从陆游唐琬到沈复芸娘,在大家长制的重重压力下,因爱而结合的婚姻就像黑夜中的精灵,给漫长而沉闷的封建婚姻史平添了一抹亮眼的色彩。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抛开种种外部因素,爱和归属感才是中国人内心深处对婚姻的想象和期盼。
司马相如通过一曲《凤求凰》赢得了卓文君的心
20世纪初,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覆灭,而早在此之前,新旧思想的碰撞就已暗潮汹涌。当传统文化急剧瓦解,而新的文化体系尚未建成之际,个性解放和离经叛道成为了“觉醒”青年的身份标记。
在老派与新派、旧派与洋派的拉锯中,含蓄的国人迫切地摆脱几千年来道德、精神和礼教的束缚,他们渴望冲破一切外部力量,遵循着自己内心的声音,如飞蛾扑火般偏执地追寻内心自发的情与爱,甚至不惜为此付出性命。“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就是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最真实的写照。
“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可你却总是笑我一无所有”。这句词出自80年代崔健的歌曲《一无所有》。80年代,一个自由、浪漫和奔放的年代,改革开放给贫穷而刻板的社会带去了新思潮、新风尚、新色彩。80年代的大学生,读着黑格尔哲学,弹着吉他,写着情书,高唱着“我要给你我的追求,还有我的自由”。一反传统,不论出身,不论家世,“一无所有”的自由恋爱站在了婚姻鄙视链的顶端。
然而,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变毕竟是不可持续的,激情的潮水退却后,人们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样的婚姻才是真实而持久的。
当我们细细品味,不难发现,传统诗词中的爱情,美则美矣,可它是片刻的,相对静止的。透过想象的滤镜,我们看到的是扁平而单薄的意境,一旦其落入凡间,在现实的噪音、干扰和冲击下,往往脆弱得不堪一击。
而在风云变幻的年代,青年男女叛逆乖张、不顾一切地追求自由和爱情又无不透着矫枉过正、自我感动式的刻意。冲动过后,那些拼了命在一起的男女真的幸福吗?
两千年前,富商之女卓文君不顾家长反对,毅然决然地与贫寒但文采飞扬的司马相如私奔,成就了一段才子佳人的佳话。然而,婚后的两人,不得不面对家徒四壁的窘迫生活。卓文君不得不放下千金小姐的身段,四处借钱,抛头露面,当街卖酒。而纵使司马相如再傲、再有才,也不得对现实低头,最后借着岳父的钱财,才和卓文君有了栖身之地。
读卓文君婚后所写诗文,总是带着幽怨之情。或许,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最相爱的时刻就是他们私奔的那一刻,而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也只停留在那一刻。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这是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写给妻子张兆和的情信。为了追求这个一见钟情的姑娘,沈从文写了上千封情信,最终他如愿娶到了张兆和。然而轰轰烈烈的浪漫过后,这两个出身、背景和价值观相差甚远的人在冗长的婚后生活里充满了矛盾、争执和消磨。
沈从文与张兆和
沈从文去世后,张兆和坦言,这一生不知幸福与否,也未曾真正地理解过她的丈夫。也许,炽热而纯粹的爱情只有在沈从文的情信里才能找到归处。
更何况,仅仅是爱情,抵御得了漫漫岁月吗?
4. 尊重需求:新时代的门当户对
2008年,泰坦尼克号的男女主莱昂纳多和温斯莱特再度联袂,在影片<革命之路>里扮演一对渐行渐远的中年夫妻。
十一年前,Jack和Rose一吻定情,他们的爱情如泰坦尼克沉没前的烟花,短暂而灿烂。影片里,Rose幸存,而Jack魂归大西洋的结局成了无数影迷心中的意难平。而十一年后,当他们真的成为夫妻,影迷们却纷纷惊呼:“如果Rose和Jack都幸存上岸了,如今的他们就是《革命之路》里的样子——一地鸡毛,暗淡无光”。
《革命之路》剧照
当浪漫和梦想的旖旎消散,性格的差异、价值观的碰撞,生存的压力、理想与现实的错位都变得异常真切,像一把钝刀子,一点一点割掉曾经的少年意气。
2007年,电视剧《双面胶》上映,上海女孩胡丽娟为爱嫁给留在上海发展的农村穷小子李亚平。当李亚平的原生家庭介入后,急切地想用他们的价值观“改造”胡丽娟这个大城市里的“小资媳妇”。
于是,原本相爱的两个人在经济、习惯、审美和价值观等方面爆发了前所未有的激烈冲突.最后“上进好青年”李亚平变得扭曲,疯狂,面目全非。该剧一出立即在女性观众中引发对“凤凰男”和其原生家庭旷日持久的声讨。
电视剧《双面胶》中的李亚平与胡丽娟
经历了婚恋观上极端的压抑和反弹,经历了种种幻想和意境的破灭,人们慢慢变得理性,开始思考和找寻中庸之道:仅有爱情的婚姻是不行的,长久的婚姻考验的更多是双方的底层思维、观念以及持续经营生活的能力;与一个人的结合不是因为家长的施压,也不是因为冲动和虚无缥缈的理想,而是因为自己想获得长久的、实实在在的快乐和舒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封建故纸堆里的“门当户对”思想再一次被捡起,并被奉为现代婚姻的圭臬。因为,只有解决了面包才能从容地谈情说爱。
古语有云:贫贱夫妻百事哀,最可怕的不是贫穷本身,而是贫穷之下惨淡局促的生活,扭捏寒碜的姿态以及丧失了想象和灵性的乏味大脑。在贫穷的支配下,贪婪、莽撞、自私、自卑、偏执、小气、短浅等人性丑恶被无限地放大,深深地限制和扭曲了一个人的思维、眼界、追求、气质和价值观。
渴望舒适、渴望快乐、渴望从容、渴望被尊重。在新时代,人们对“门当户对”的理解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匹配,更是双方思维逻辑和价值体系的匹配。
5. 自我实现需求:缺的那一角在哪
“年轻人怎么都不爱结婚了?”据民政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结婚登记仅813.1万对,连续十七年下降。近10年,我国离结比已从2011年的16.93%升至2020年的45.91%,相当于每10对新人登记结婚,就有4对夫妻登记离婚。
不想劳心劳神去维系关系,不想失去自由,不想降低生活水平,谈不起恋爱、结不起婚,养不起孩子等等...总而言之,太穷,太累,要自由,要快乐,要自我是当代年轻人逃避婚姻的主要原因。
相较于父辈们,80、90、00后是独立而又高度自尊和自爱的一代人。他们生活在物质相对宽裕的年代,互联网、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精神食粮。微博、微信、QQ、抖音、B站、美团、淘宝、小红书,这些蓬勃发展的新媒体平台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获得便捷的服务、琳琅满目的商品,接触到多种多样的思想言论和各不相同的“有趣灵魂”。
而这些,极大地削弱了婚姻之于个人的功效。人们已经不需要从婚姻里获取物质保障和精神愉悦了。一个人,也能过得很好。况且,物价高企,大家的生存压力都很大,一有闲暇时间,就只想彻底放松、享受当下,哪还有更多的精力和心思去与另一个人相互磨合和适应呢?
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又何必找个人给自己添堵呢?这就是现状,大家都希望从婚姻中吸取养分,而不愿意被婚姻所消耗。
以前有一句广受大众认可的话: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一直以来,女性都被塑造成牺牲自我、成就丈夫的贤内助形象。近年来,女性主义盛行,贤妻良母式的女性形象不再被追捧,取而代之的是有能力、有个性、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的能与男人一较高下的独立女性形象。
曾经有一个漫画《The Missing piece》,讲一个缺了一角的圆不断地寻找着补全自己的另一半。可是它找到的不是太大,就是太小。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当它以为自己圆满之后,却发现被填满的自己不能像以前一样唱歌了,最后它还是放弃了这个合适的另一半,带着缺角继续向前滚。
漫画《The missing piece》
笔者想给这个漫画加上这样一个结局:直到有一天,缺角的圆遇上了另一个同样缺了一角的圆,它们都不圆满,也无法补全彼此,但他们却可以拉着手,唱着歌,步伐一致地滚向远方。
这大概就是婚姻最好的样子,一个完整但不完美的自己,遇上另一个完整却不完美的Ta,他们不是谁的一部分,他们是他们自己;他们都缺了一个角,但他们却旗鼓相当。最终,他们携手共进,互相成就,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