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寒假,我去一家报社实习。
报社在北苏州路350号,要推开一扇陈旧的玻璃门,穿过马赛克的门厅,沿着回旋的楼梯走到楼上。过了暑假,我正式去了那家报社。这时它搬到了旁边的北苏州路276号。每天上班,我都要沿着苏州河,走过大楼那一整排矗立的科林斯立柱。抬起头,就能望见钟楼上信使赫尔墨斯和爱神厄洛斯、阿佛洛狄忒的雕塑。
那年报社的两个地址,我后来在上海近现代史中一次次遇见。北苏州路350号是河滨大楼,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亚洲第一公寓”,曾经是环球、米高梅、哥伦比亚等好莱坞电影公司的办事处。鲁迅来这里拜访过友人,谢晋元率将士撤出四行仓库后,也曾在此驻扎休息。
北苏州路276号是邮政大楼。解放上海市区最激烈的一场战役就发生在这里。解放军在邮政大楼扼守下的四川路桥受阻,付出了重大牺牲。面对“战士的生命重要,还是资产阶级的楼房重要”的质问,坚决执行不得使用重武器的命令,使这幢建筑幸运地得以在战火中保全。
工作之后,有一回领导问,延安东路34号空出了几间房子,你们报社愿意搬过去吗?报社懒得动。延安东路34号后来在2010年被改建成上海电信博物馆,外滩的这幢百年老建筑,是1921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的电报大楼,中国电信业的起源地之一!
我说的这家报社,就是现在的《IT时报》,当年还叫《上海邮电报》。报社的历史和它盘桓过的那几幢“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一样,源远流长。这是一份与新中国同龄的报纸,早在1949年,上海甫一解放,邮政、电信员工就以迎接新时代的激情创办了自己的报纸。其后在不同的年代几度改版更名,从《快报》《新电信》《上海电信》《上海邮电工人》《上海邮电报》,直到今天的《IT时报》。如同蜿蜒长江,在不同的流域叫作沱沱河、金沙江、川江、荆江、杨子江……贯穿了悠远的岁月,直至汇入信息化的海潮。
向右滑动看这份与新中国同龄的报纸
《IT时报》绵延70年,见证了磅礴的岁月变迁。四五十年代,它是一份邮电系统的企业报,记录着老邮电员工对新中国赤诚的热爱:邮电工人组织方队参加首次国庆大游行,为抗美援朝捐献“上海邮电工人号”飞机;记录着电信员工面对国外的经济和技术封锁,自力更生,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以自己的聪明才智缓解了新中国通信的燃眉之急。
图片来源:新华网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它在全国公开发行,成为一份产业报,记录着在电话装机难、“大哥大”令人称羡的年代,中国市场如何以改革开放的姿态,引进贝尔、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等国际先进通信技术和设备,迅速赶上发达国家的通信发展步伐,让报社摄影记者拍摄的那些排队打电话、蜂拥买手机的照片转瞬湮没。
进入21世纪,它在新技术浪潮中更名《IT时报》,在传承电信基因的同时,汇聚通信、信息、互联网,成为一份全面反映信息时代的“时代报”,一路记录着联想收购IBM PC业务,华为引领5G发展,阿里巴巴、腾讯等中国互联网创新令全球瞩目……
这张报纸的70年,就是中国从“当了裤子也要把邮电通信搞上去”到“建设网络强国”的70年!
曾经和同事讨论,《IT时报》的定位是什么?这份发轫于老邮电的媒体,今天的报道涵盖通信、IT、数码、互联网、商业、消费。大家提了很多概念,泛IT、TMT、ICT……我想的是,当信息科技已无所不在,互联网+推动乃至重构着人类生活与社会形态,《IT时报》的报道所向,就是这个时代最震撼的变革,最核心的动力,最广泛的应用,最喷薄的涌动,它足以称之为信息时代的“时代报”。
企业报是时报的滥觞之源,产业报是时报的九曲回旋,时代报是时报的浩浩汤汤,报社就这么在时势的洪流中顺势而下!
在迎来信息科技的漫卷天地时,传媒业正经历着地坼山崩的巨变。媒体从来就没有像今天这般面临如此艰巨而复杂的转型格局,仿佛一霎那四面八方所有的号角同时吹响——担负宣传使命,秉持新闻理想,找到商业逻辑,重建用户连接,走向媒体融合……在激荡的代际中,该以怎样的姿态去奔跑?
《IT时报》是份文脉绵延的老报纸。我去档案馆翻阅过创刊以来的报纸,从泛黄的旧纸堆里,“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1949年的一期头版上,刊载着一段“编者的话”:“直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出版工作是做得很差的。我们下决心把这个刊物搞得好一些,把大家对它的批评意见告诉我们,将是最大的帮助。”1950年的报纸上,连续刊发读者来信,批评报纸“报喜不报忧,报好不报坏,这就是报道的片面性。”这种开诚布公、律己甚严的态度,隔着数十年的时光依然跃然纸上。老报纸有老报格,这就是《IT时报》所珍视并延续的传统——永远鞭策自己,永远对自己有要求。
《IT时报》也是个屹立前沿的新媒体。新媒体之新,不仅仅在于App、微信、微博、抖音等受众连接手段的媒介创新,也在于资讯泛滥之后的内容创新。我们所努力的,是从传播者走向调查者、思考者。不人云亦云,不一味跟风,不想对成功者的语录照单全收,不想对公众热点简单扎堆,而宁愿坚持去调查与发现,去思考与辨析,去扬清与激浊。这些年来,时报做过那么多独家调查,收到过那么多的律师函,有那么多的报道引起全国关注,就是因为我们想做的新媒体,不仅是网络传播的“新媒体”,同时也是内容新锐的“新媒体”。
走过70年的沧桑历程,又拂掠着最新的科技风潮,我想或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给了时报从容的心灵。阅尽千帆,但懂得传统中有值得珍惜的遗存;击节创新,但警惕风口中也有裹挟与狂悖。既不守旧,也不唯新,只在内心坚定地秉持一份求真向善的价值感。
在一次音乐节上,坐在草坪上突然就被舞台上的一首歌触动了。我和同事说,这首歌让我想起当年的初心,要去做一份有尊严的媒体;想起在种种的困扰与压力下,坚强地保持鲜活;想起承受现实的同时,还望向理想主义的光茫。后来在报社的记者节活动上,同事就把这首歌放出来了,这首歌就是谢春花的《借我》——
“借我孤绝如初见
借我不惧碾压的鲜活
借我生猛与莽撞不问明天
借我一束光照亮黯淡
借我笑颜灿烂如春天”
报社70年了,初心还在,勇气还在,生猛还在,我们依然笑颜灿烂如春天!
作者/赖真
编辑/挨踢妹
图片/ IT时报 东方IC 新华网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