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3 16336050 |浙江新闻客户端研修生记者|王家卫通讯员王月明
民族舞、广场舞、儿童舞、现代舞四支舞队,从中午到晚上,以柔和的音乐声中呈现出来的柔和舞蹈,使原画镇李源村成为古典风和现代风相结合的新农村。
在暑期这档口里,舞蹈俨然已成为了这批“赤脚”农民的新时尚了。村民们喜欢上了舞蹈,更是喜欢上了这种新颖的锻炼身体方式,不得不说是归功于村里的文化管理员——今年24岁的姑娘陈琴霞。在孩子们眼里她是陈老师,在老辈人眼里她是文化引路人。她带领的四支舞蹈队(儿童舞、民族舞、现代舞、广场舞)为梨园村上百位村民带来了夏日的清凉,也带领他们“舞”出农村新潮流。
建立微信群 “舞”动乡民
袁花镇梨园村的新村居民点梨兴苑,位于梨园村老底子的黄泥堰上,2015年建造至今已有210户近千人入住。从原来自然村落变成了小区,村民们空闲时间也多了,那么怎样丰富村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也成了梨园村文化管理员陈琴霞思考的问题。
“工作三年多来,一直在带村里的舞蹈队,再加上自己也喜欢舞蹈,所以从今年7月中旬开始,就尝试着让村里的妇女们和城里人一样跳节奏强动作简单的排舞,用舞蹈这种形式让阿姨奶奶们来锻炼身体。”自从2015年参加工作以来,陈琴霞先后发起了民族舞、现代舞、等队伍,村里跳舞的人数和年龄层也一直在扩大。
而谈及建立起村里第一支广场舞队伍,陈琴霞表示纯属偶然。“有一天晚上我在抖音上刷舞蹈视频的时候,我爸爸也凑了过来,时不时跟着音乐扭扭脖子抖抖腿,我妈也是。我看他们都感兴趣,估计村里也有不少村民也会觉得有意思,那干脆搞个广场舞队伍吧。”于是,梨园村第一支广场舞队伍就这么诞生了,陈爸爸和陈妈妈也成了女儿的“小迷妹”。
据陈琴霞介绍,在村民眼里舞蹈这种新颖的文化方式是高大上的,怕他们有畏难情绪,所以她就先建了个名为“梨园村土嗨广场舞”的微信群,发一些舞蹈的视频或者照片在群里,慢慢的人气来了,从刚刚开始的几个人跳到现在有30多人跳30多人围观,从中年人到老中少三代,微信群的人数也有63人之多,偌大的一个广场也就成了这个乡村最充满生机的地方了。
“以前吃过晚饭后还有乘凉的习惯,慢慢的就和城里人一样走路,现在变成了跳舞,出身汗晚上睡得都香。”今年47岁的村民李珠凤开心的说着。
广场上,音乐的节奏在轻盈的舞姿中蔓延,陈琴霞用她柔软的四肢和满腔的热情在领舞,密密的汗水在灯光下,流泻的是新农村的新风尚。
编出新创意 “舞”出花样
毕业于浙江青年艺校的陈琴霞,学生时代就酷爱舞蹈,她觉得舞蹈可以让人朝气蓬勃富有活力,但是要带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学舞蹈,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周一中午12点,吃过午饭的小朋友们陆陆续续地来到了村文化礼堂里。今天他们要来学习的是《中华孝道》里的后半段舞蹈,而每当这个点,陈琴霞也总是在这里一边试着动作一边等着孩子们的到来。
“让孩子们在舞蹈中传承经典,这是暑假春泥计划活动中我自己设计的项目。十一节课下来,发现孩子们也特别喜欢这个特色舞蹈。”陈琴霞说。
“儿童舞要有趣味,广场舞动作要简单,现代舞要标准,民族舞要有特色。”每天闲暇时候,她就在抖音、火山小视频、跳吧等APP上浏览最近比较火的视频,遇到感兴趣的就记录下来,根据音乐中的配舞进行改编;如果实在找不到配套舞蹈的音乐,她就用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自编。这样,每天除了工作之外,研究舞蹈教学舞蹈便也成了她的全部业余生活了。
“能原创就原创。特别是儿童舞根据孩子们的特点进行动作设计,还蛮有成就感的。”陈琴霞告诉记者,在今年暑假的万名学生下社区活动中,她就把偶尔听到的《中华孝道》这歌编成舞蹈,让孩子们在习舞过程中牢记百善孝为先的中华美德——孩子们喜欢自己也开心。
化繁为易和人性化的动作让村里的老人老有所学,更是她的一份心意了。在她的印象中,刚刚跳起广场舞的那几天里,七八个六十岁以上的奶奶们拿着蒲扇在边上看稀奇,因为怕学不好不好意思跳,但是陈琴霞一边指导一边劝说,慢慢的老人们也加入了,从跟着节奏动动扭扭抬抬腿开始,现在也能跟着音乐感觉跳完整场了。
就像她教的舞蹈一样,自己的时间表上也体现了强烈的节奏感。中午放弃2小时的休息时间给小朋友们上课;晚上六点半开始村里民族舞蹈队培训;如果民族舞蹈队和广场舞队时间有冲突,则陈琴霞就先带广场舞队复习后,再上二楼带民族舞队排练。于是,在夜色中回4公里外的家便成了常事。
“看到每天晚上广场上那么多人一起嗨,感觉所有人的‘心’都比较新。”的确,作为远离市区的梨园村,村民们能有这样的文化和锻炼意识实属不易。这里边24岁姑娘端上的是一碗盛满着健康和时尚的“凉茶”,甜到了每一位村民的心坎。
“能让叔叔阿姨们了解到现在的流行,在空闲的时间里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既跟上了时代又增进了邻里一家亲的和睦关系,就是我教学舞蹈的初衷。”夜色中,陈琴霞的声音悠扬地回荡在广场上。
村民们的土嗨广场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