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舞台扒手吴彦忠
在谈扒手的情况之前,先谈谈扒手的场面吧。我知道不仅车站、饭店、网吧、医院、商超等密集的地方,而且人迹罕至的地方也会被扒窃。我听到一个扒手这样说。“如果公交车上只有两个人,其他人可能会成为扒手。
”甚至有些老练的扒手专门去人少的地方作案,因为便衣常去蹲守的是人多的地方。所以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扒窃,哪怕你是在家里,但是所有场所的扒窃,我总结无外乎两种情境,不过在此之前,先跟大家普及两种注意力模式。打个比方,当你打开“今日头条”看到我的这篇文章推送的时候,可能是被“《扒窃‘艺术’》②情境”这个标题所吸引,“标题”就属于视觉刺激,从而引起了你的注意,这种注意力模式称作“自下而上”,由外部世界的刺激从初级感官(五种)传递到大脑高级皮层(前额叶皮质);看到“标题”,大脑做出喜好判断,然后“命令”手指点击进去一直看到现在,这种注意力模式称作“自上而下”,大脑高级皮质向低级皮质发出信息,自觉指导注意力的转移。(ps:这就是标题党吸引注意力的手段)
基于此,如果我们把“扒手”比喻成“外部刺激”,“受害者”比喻成“大脑”,那么扒手主动干扰受害者注意力的情况我将其称作干扰情境(自下而上情境)。比如:
触觉上,扒手通过碰撞受害者,这样较大的撞击力来引起受害者注意,从而抵消了他手伸进你口袋拿走手机较小的手指力度,这就是著名的“大动作掩饰小动作”。
追求愉悦,刺激大脑的奖赏回路是分心的一大动力,所以有些女扒手通过色情动作引诱、麻痹男性受害者,他们自以为占了便宜,清醒后才发现财物被偷,没有馅饼,只要陷阱!
视觉上,扒手用丢在地上的零钱,或者问路拿在手上的地图来吸引你的注意等等;
听觉上,醉人的音乐或突然巨大的声响来占据注意力;
嗅觉上,我听过以前有扒手用口腔吃完大蒜的异味来分散受害者注意力;
味觉上,理论上可行,实践中我还没听说过。
相反,扒窃的第二种情境指的是扒手在不干扰受害者注意力的情况下行窃,这个时候受害者(比喻成“大脑”)的注意力是自主操控的,不受扒手(比喻成“外部世界”)给予的刺激。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受害者事后回想不起来财物何时被偷的原因之一,我将其称作不干扰情境(自上而下情境)。
总而言之,无论是干扰还是不干扰,分散注意力最大化,保证行窃安全才是扒手的主要目的。
最后贴上两张图,图片中扒窃手段虽然类似,但却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扒窃情境,你学会了吗?
干扰情境
不干扰情境
更多精彩原创视频演示:
遇到这种级别的扒手,您随意,我不反抗!
车篮里再也不放东西了,这扒手的手速没谁了!
在外就餐处处有陷阱,两招防扒必备,你学会了吗?
小伙网吧专心打游戏,身上腰带被当面抽走,毫无知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