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三个晚上,人们的春节假期快要结束的时候,手机上弹出了新闻——
某电商公司职员在1点30分下班的路上猝死。
一个刚毕业的98年出生的小姑娘,就这样死在了凌晨寒冷的冬夜里。
可能对于资本来说,这就是少了一个劳动力,再招一个就好了。
反正不差钱,反正还有大把想“用命拼”的人。
在资本的盛世下,996、9107都不是事,打工人命如草芥。
国内如此, 国外更甚,尤其是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最为健全的美国。
我们今天要说的这部重量级电影,就讲述了美国拼多多式的“底层草芥”。
《无依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无依之地》是华裔导演赵婷的第三部长片,拿下了威尼斯金狮奖,轰动一时。
此前她的《哥哥教我唱的歌》和《骑士》两度入围戛纳导演双周单元,横扫各大独立电影节。
其实从两部前作之中,我们已经能够大致上判断出赵婷的个人风格。
比如对她骑士精神的执著,摄影上学习泰伦斯·马力克,故事偏爱于虚构与非虚构结合,关注边缘人物,对于永恒和自由等哲学问题的追问等等。
在《无依之地》里,这种风格又一次在电影中延续着,三部片子的气质和剪辑摄影实际上是一个路子。
影片由美国泰斗级女演员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担任主演,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科恩嫂”。她曾凭借《三块广告牌》、《冰血暴》等片数度拿下奥斯卡小金人。
有趣的是,这部电影不是导演找演员,是演员拿着原著找导演。
弗兰斯西读完原著后,迅速和制片搭档买下了版权,并开始了自己漫长的寻找导演之路。
直到在多伦多电影节上看到了赵婷的《骑士》,她立刻打电话给搭档说:“我找到我们的导演了!”
而这本打动了弗朗西斯的书,就是美国女记者杰西卡·布鲁德的同名非虚构作品《无依之地》。
本书采用了调查式新闻写作方法,记录了杰西卡花费三年的时间跨越25000公里,深入美国中西部腹地,跟随记录一群生活在车上的新型流浪族群的经历。
什么新型流浪族群?
世界上一直不乏流浪者和漂泊者,比如库斯图里卡镜头下以“流浪民族”著称的吉普赛人。
比如瓦尔达奶奶《天涯沦落女》中的莫娜。
但是杰西卡笔下的这群美国人,他们之前从未想过自己会流离失所,最后却不得不驱车上路,成了“生活在车轮上的一群”。
他们的“轮房地产”范围很广,从货车、校车、微型露营车、拖车式房屋到老旧的轿车,应有尽有。
里面的人也各种各样:
有被Uber公司挤出出租车市场的前出租车司机,有38岁拥有硕士学历的、发了上百份求职简历却依旧找不到一份工作的女性,有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破产的前企业主管,有股市崩溃时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养老金被蒸发的老人,有因为离过两次婚而破产的教授,还有借了学生贷款却发现自己的学位缺乏含金量的学生……
决定踏上漂泊的那一刻,很多人都希望这是一种逃离,因为不这么做,他们的未来将会空空如也。
与我们设想的不同,这群“流浪汉”们中不乏拥有高学历,却由于上了年纪被挤出市场的老年人。
美国,曾因为汽车普及而被称为“车轮上的国家”。如今,因为这个流浪族群的出现,又一次回到了这个名称。
不过,这一次成了一种贬义。
他们的流浪,很多都是为了逃脱一个经济上的悖论:房租上涨,薪资却是固定的,甚至是被削减的。
于是就产生了在我国也非常普遍的现象——
人们累死累活,朝九晚十,赚得那点可怜的钱还没有焐热,就交了房租、房贷和车贷了。
于是,他们干脆以车当房,永远在路上,反正美国的停车位多得是。
与原著以64岁的琳达为主角不同,赵婷对原著进行了修改。
背景设置在了2011年,主角是一位由弗朗西斯饰演的中年女性Fern,这是一个由赵婷虚构出来的人物。
2011年1月31日,由于石膏灰夹板需求下降,美国石棉公司——一家石膏板制造商关闭了位于内华达州恩派尔(Empire)已经经营了88年的工厂。
甚至就连邮政编码也被停止使用。
这里是美国制造业传奇全盛期的一个活化石,那时候,工厂给员工提供了切实的中产阶级地位,让他们可以养活自己的家庭,不用担心被取代。
原本,Fern和丈夫就生活在这里,这里的人们宛如一个“幸福的大家庭”。
2010年12月2日,恩派尔被关闭,全体员工被遣散,人们开始了大迁移,直至小镇被废弃。
谷歌地图上,这个小镇的照片还停留在2009年,仿佛时间静止,怪异又凄凉。
Fern的丈夫病逝,她无法再继续留在此地,只好开着车,踏上了流浪的旅程。
我将我的肉体流放,流放到任何一个没有你的远方,这一切都是源于,精神上对你的无法放手。
在路上,在那无垠的荒野之中,导演赵婷开始了自己的中西部吟游诗。
没有高楼大厦,没有钢筋牢笼,草地很大,随处都是自由,也随处都是孤寂。
为了维持生活,Fern必须到处做零工,像她这种人还有很多,他们被称为“露营打工族”。
在死去的Empire小镇南边70公里处,一些流动工人便开始占据这里的房车停车场。
这些人的雇主是亚马逊公司。
亚马逊公司招收这些员工是Camperforce项目中的一环,这是一个由流浪者组成的劳力部门。流浪者们作为季节性临时雇工,在几个被亚马逊称为“配送中心”的仓库里工作。
像Fern这个年纪的流浪者很少,他们其中的大多数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例如Fern的好友Linda。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白发苍苍却依旧精神矍铄的老太太就是原著中的主角,她也确实是一位房车流浪者。
亚马逊对这些老人摆出一份非常亲和的姿态,在宣传单上大力赞扬老人们的勤劳、守信和仔细。
然而漂亮的语言不能掩盖一个事实:
这些从中产阶级地位上狠狠摔落的美国经济灾难的承受者们,如今在该退休的年纪,失去了自己的财产,在亚马逊巨大的仓库里成了一名累死累活的工人。
而亚马逊会接纳这些缓慢且效率低下的劳动力,主要原因在于给弱势群体提供就业机会美国政府会给予税务抵扣。
除了在亚马逊工作,一般流浪者们还会做的工作有:
露营场和停车场、渔猎局、运营游乐场的摩天轮、收甜菜、万圣节时摆摊卖南瓜、美国国庆节时卖烟花……总之什么都做。
Fern也换了无数份工作,比如汉堡王服务生,比如景区管理员,比如售货员。
她遇到很多人,听过很多故事。
有一个小女孩问她是不是无家可归,她说不是,她只是无房可归。这也是大多数流浪者的生活态度,在贫乏的物质生活里苦中作乐,维持自己生而为人的尊严。
在夸尔特赛特,有“冬季车轮流浪者聚会”。
在这里,Fern有一大群伙伴,这些住在车上的房客们一起出谋划策,解决类似“如何解决上厕所问题”“如何避免被敲门”“如何寻找停车场”等问题,一起围着篝火坐成一圈讲故事。
他们还会把一辆用亚马逊公司的包装箱做成的纸板货车丢进篝火里,这个仪式被称为“燃烧货车”。
曾经患过肺癌的Swankie已经七十多岁了,但她依旧执意要开车上路。
她说过的一段话很美,美得让人心醉:
在Swankie去世之后,伙伴们就像当初她所希望的那样,把石头扔进火里来纪念她。
Fern犹如一个现代骑士般一次次上路,四季交替,昼夜轮转,在草原和荒野的尽头,她不停地走着。仿佛那些往事和回忆,那些故人和逝去,都会像车轮一样,走一圈之后又回到原地。
每一次黄昏,每一次日落,每一场篝火,在那里明亮之中,我仿佛被燃烧着,我渴望成为灰烬,成为永恒,成为自由,但我沉重的肉身,和脑海中抹不去的你,让我只能在资本主义的压榨下,一次又一次为我的房车加满油。
这种游牧式的浪漫、荒凉与悲怆,让赵婷在《无依之地》之中又一次对印第安人的种族与历史产生追问。
在那些由“石块”和“空无”组成的寂静里,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凝固。
美洲人的祖先曾在这片土地上奔跑,而今,黄土依旧在车轮后扬起,历史真的改变过吗?
原著里有一段话振聋发聩:“当我搬进那辆厢型车,我明白了,这个社会告诉我的所有事都是谎言——我该结婚,住在有白色围栏的房子里,尽心工作,然后才能在晚年过得开心。你按照社会所告诉你的乖乖做事,没有越雷池一步,最后却依旧破产、孤独、无家可归。”
实际上,在《无依之地》的诗意化影像之后,有一个肯·洛奇式的现实主义故事——
是什么让这些人沦落到如此地步?
我们不能在被曼妙的钢琴曲,或是马力克式的摄影美学所吸引后,就遗忘了表面美好下的残酷。
就像那个扎心的问题,你真的不想上清华吗?还不是因为考不上。
包括Fern在内的这些人,他们真的不想要一个家吗?
游牧式的生活之下,是社会的黑暗面:
还不上的贷款、公司歧视大龄员工和女性员工、嫌贫爱富的医疗保险制度、漏洞百出的养老制度、被资本压榨被消费主义洗脑的当代工作生活方式等等。
这些背景成为了整部电影身后苦涩的影子。
宣扬自由的美利坚,实际上拥有着根深蒂固的年龄歧视,女性一旦上了年纪,就会被迅速从工作岗位上剔除。
满口“美国梦”的美利坚,把一张张待支付的账单摆在“中产阶级”们的餐桌上,让他们在深夜拿着计算器一遍一遍地将自己的工资减去超市购物小票上的金额、医疗费、信用卡还款金额、学生贷款、车贷、和房贷房租。
讲究平等的美利坚把那些白发苍苍的老人们摔在地上,让他们居无定所,让他们在20万新增的数字下死去,像垃圾一样被丢弃。
可笑吗?
这个号称“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的美利坚,做着千百年前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所做的事情,还道貌岸然,信口雌黄——
杀掉丧失劳动力、无法再给社会做贡献的老人。
实际上,在所有的发达国家中,美国社会是最不平等的。美国社会的不平等程度与俄罗斯、阿根廷以及饱受战争蹂躏的刚果等社会相差无几。
WELCOME TO AMERICA,听起来也很讽刺。
这群永远在路上、不得不离开的人,这群被称为“草芥”的人,到底是以前中产阶级的一场革命,还是一个狩猎与采集阶级的形成与诞生?
在路上,到底是一种自由,还是一种无奈?
值得警醒的是,造成这种糟糕状况的经济经营模式在中国已经初见端倪,车轮流浪者是美国底层人的现在,也可能会是部分中国底层人的未来。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童云溪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