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19年最后一次“仪式感”。互联网用“数据”的金手指妆容点燃了每个人2019年最后的“妆容”。
到了2020年,每个个体又将重新在每个平台“刻画”,用注册、点击、观看、评论等行为为互联网公司、KOL等贡献用户数量(粉丝)、时长与广告主青睐的目光。作者 | 思想漪
编辑 | 石 灿
丸绾的2019年在两份报告中结束。
她自己写了一份报告,里面出现“成长”“拖延症”“涨粉”和“没有完成每周读一本书的目标”等词。另一份报告出自知乎。2018年8月,丸绾得到一份“新媒体运营”的工作,知乎就是她运营的新媒体阵地之一。2019年,这个河北姑娘对自己的工作颇有成就感,知乎称她是“智慧发射器”:
获得了24263个赞同,4055个感谢;创作了8篇文章,写下了59篇回答;看了357个话题下的10538个问题;有152次搜索行为,探索欲超过85.72%的新知青年。
她每天花差不多3个小时看知乎,比她的通勤时间还要多50%——每天,她都会花费两个小时,乘坐14号线往返,从大兴奔赴朝阳区;地铁里,她在手机上打麻将,追《庆余年》,或者看一本纸质书籍。
“从3W到8W,一年的努力和运营,终于收到刘看山(知乎吉祥物)寄来的日历啦,真不容易”。12月20日,丸绾在朋友圈分享说。
这个年度用户报告看上去挺准确的。毕竟,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用户平均每天花在移动互联网的时间近6小时,但增速放缓。相比较而言,日本用户每天花费在互联网上的时间仅仅只有3个小时。
而在网红“不倒翁小姐姐”的发源地,西安,“小仙丹”正沉浸在抖音里,上厕所蹲到脚麻。这款日活用户超3.2亿的软件,成了她生活的“小指南”。
她去的大多数网红地都来自于抖音推荐,就连订外卖的第一视线,也从美团转移到了抖音上,看评价之后再买。
有人喜欢尝试新软件,而有人喜欢在有年头的社区沉浸。在文艺青年圣地,“豆瓣”,程程已经呆了8年时间,高二时,经朋友介绍注册了豆瓣,混迹在各大换片小组。
在这里,她和一名“豆瓣小组”片友成了大学校友,另一个片友陪着她看了第一场五月天演唱会。2019年,程程成了社会人,螺丝钉中的螺丝钉,“看的书、电影(数量)连大学的零头都没有”。
网易云音乐号称是互联网“有故事的人”聚集地。在某大厂工作的花荫已经用了4年网易云音乐,在这里,他追流行乐和电声不能自拔,收藏“酒神精神”“相对真实”等自定义歌单。“自己diss曾经大火的以节气命名的某歌歌词‘狗屁不通’,收获了13个赞。”
鲁班班在快手上发布了51个作品。2019年,她最受欢迎的视频是在北京的公交车上拍的,“一种把人从地铁车厢解放出来的方法。”她喜欢在快手上看同城,扒地图,从卫星图俯瞰自己的老家。
在2019年的最后几天,凡开头是“2019年度.....”的内容,已经刷屏朋友圈、微博,每个人都晒出了自己在网易云音乐、豆瓣、知乎、抖音、微博等平台上的年度报告。互联网就像一面镜子,用点击、转发、评论等数据,认真地为每位普通用户“画像”。
我们瞥向2020年的新目光,或许是在各大“2019年度报告”上开始的。如果这份报告上出现了略显“不好意思”的内容,那么要在2020年慎重自己的“点击”。
以下是丸绾、程程、小仙丹、花荫、鲁班班等人,关于知乎、豆瓣、抖音、网易云音乐、快手5个平台各自推送的“2019年度报告(影集)”的自述,分享给大家。
“明白了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人生”
知乎用户:丸绾
职业:新媒体运营
使用年限:两年
以前入坑知乎,还是学生时代,视野也只停留在:“购物/好用的小工具,搜搜看哪些值得买?”“分享的故事好感动/好遗憾”之类的话题上。用了知乎后,很少去看微博了。
当知乎开始变成工作后,跳出自己平时喜欢的话题领域,开始关注大多数人关注的职场领域话题,也更广阔地去搜索了很多以往不曾看过的话题,比如90后离职、垃圾公司/领导特征、职场潜规则、面试经验等等。
截图自丸绾的“知乎2019年度报告”
在知乎的2019年度报告上,我写下了59篇回答,获得了24263个赞同,4055个感谢,粉丝也涨到了8万+。
在很多高赞回答站位上,发现用户更喜欢我去站位他们,批判公司、领导、HR.....认真去说道理,利弊分析的回答,反而赞同平平,甚至惨淡,有时候回答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占领他们的情绪,调动心中积压已久的职场灰度情绪。
很感谢很多人对我的回答认可,当一个回答成为高赞的时候,一定是我很用心去感受了他们的情绪,以及我对这件事情有着很强烈的看法,当然,这样的选题机遇不多。
这一年,成长了不少,有了很多新感悟。但时常困惑,就讲一个自己最近常常思考道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就是那句名言“明白了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人生”。
但这份榜单似乎有点表达不出我想要的,因为我平时比较关注成长类话题,比如“有哪些道理你后悔没有早知道”“厉害的人是怎样分析问题的”等等,这些在我眼中是很有收藏价值的回答,这份榜单没有体现出来。
“过去看文艺片,现在看爆米花片和综艺”
豆瓣用户:程程
职业:品牌策划
使用年限:8年
高二时经朋友介绍注册了豆瓣,混迹在各大换片小组,与各地的“片友”交换片刻的心情。后来,一个片友成了大学校友,另一个片友带我看了第一场五月天演唱会。
苦闷的高三,在豆瓣记录了无从向人言说的只言片语和隐秘心境,在进入大学后都设成了仅自己可见。
程程的“豆瓣2019年度报告”
集中使用豆瓣的书籍和影视记录功能是在大学期间。闲散的时间,把自己投进纸张和屏幕里,到了年底换得可观的年度报告。看起来这一年没有白过。
在豆瓣FM上接触了独立音乐,跑过不少音乐节。一年夏天去东海看麻油叶,《南山南》还未红遍大街小巷,马頔和尧十三在一个位置靠边的简陋小舞台,音响设备中途出了问题,却迟迟无人来检修。马頔翘着二郎腿坐在舞台棚边,同行的朋友上前,请他在一张黄色的便签纸上签了名。
不多久,“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成了几乎无人不晓的一句词。
2019年的年度书影音出来,我统共看过36部电影、1部综艺、15部剧集,读过8本书。又翻出书影音档案来看,工作以后,阅片量和阅读量直线下跌,如果年度报告里有跟往年的对比,这种差距会更直观。
大学时爱看文艺片和欧洲片,一坐一个下午,现今却少有集中的时间,去观看一部平实、留白的影片。彼时嗤之以鼻的爆米花片和综艺,纷纷进入了“看过”的列表,也许是心态转变的侧面印证。
书单从纯文学转向了社会学、史书、文化类杂陈,进入职场之后,我也在调整和外界的沟通方式。
并不是每一次都会记得要登上豆瓣点下“看过”——就在刚才,我发现早已读完的《HBO的内容战略》仍是“想读”的状态,以及已看完的《这!就是街舞》两季都没有标注。
身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在脑海中留存的时间却变短了。
好在有豆瓣,忘却的、模糊的,它替我记得清晰,那也是我在偌大世界留下的小小足迹。
“在厕所刷抖音到脚麻”
抖音用户:小仙丹
职业:UI设计
使用年限:3年
回顾我的2019,我和抖音相处了334天,果然验证了那句话,抖音是用来上厕所的,每天上班上厕所的10分钟,我都贡献给了抖音。短,快,内容丰富,让我可以随时随地就刷。
截图自小仙丹抖音账号“鸢尾”视频“回顾我的2019”
过去一年,我也拍了38个视频,有和朋友玩的,也有办公室趣事,当然少不了打卡网红地,我去的大多数网红地都来自于抖音推荐。抖音还改变了我的搜索方式,以前是直接上美团找美食和娱乐,现在,直接在抖音搜索,还能看到更真实的评价和反馈。
抖音给我的感觉像是短视频版百科全书,我可以在抖音上了解感兴趣的密集输出的知识,也可以学技能,相信很多人像我一样,获益匪浅而痴迷抖音,甚至在抖音上了解资讯。
当我拍了一个做手工的视频得到600多粉丝量,1万多点赞后,被关注被围观的感觉极好,激发了我创作视频的积极性。我开始把这里当做一个收藏美好的宝地,收藏我的记忆宝藏。
同时,我感受到了抖音的社交属性很强。我拥有一大批互动的“抖友”,朋友们多了一个和我分享交流的渠道,在这里,他们遇到有趣的视频会@我,会私信给我,发他们喜欢的视频,甚至会给我私发他们想要在抖音上购买的东西。抖音似乎正在变得很强大,可以娱乐,可以社交,可以购物,甚至让人不再想发朋友圈,只想发抖音,似乎在削弱微信的流量。2020,希望抖音更好,更加贴近我们。
但也有不好的地方,抖音不断出现跟风重复的内容推荐,也没有自动设置观看时间提醒(编辑备注:实际上是有的,需要手动设置每日观看时间限制),容易让人消磨过多时间,所以在厕所容易脚麻,晚上看着抖音,容易失眠。总体上,我在抖音还是得到的更多。
“评论某首歌歌词‘狗屁不通’收获最多的赞,13个”
网易云音乐用户:花荫
工作:项目管理
使用年限:4年
看完听歌报告,我的2019年度歌单也生成了,里面有10首歌。
阿鲲为《流浪地球》制作的原声,能让我想起年初国产科幻崛起的希望;2月末日推的一首“电声令”,让我想到那晚9点半,自己在年味尚存的南京城墙外,迎着南方料峭的春寒,站在秦淮河畔遥望灯光闪烁的大报恩寺塔;6月的最后一天,坐在大学室友的婚车里,从电台听到一首国电,此刻再度出现在年度歌单里,勾起了我夏日在秦皇岛海边的回忆;曾经十分喜欢的一首动漫OP,则能使我清楚地记起7月那个彻夜不眠的夜晚。
截图自花荫的“2019网易云音乐年度听歌报告”
有一首歌在2019年4月7日有47次单曲循环,收听最多的歌手听了417次——Troye Sivan,自己diss曾经大火的以节气命名的某歌歌词“狗屁不通”,收获了最多的赞。(看不出来这段还挺押韵的吧?连英文都在韵脚上对不对?)
除了能够调动情绪获得愉悦感,听歌的一大妙用还在于,有的歌能和过去的经历产生奇妙的关联。平时去到一个地方、经历一些事情,如果同时耳机里还放着歌的话,那么首先就有可能拥有一段带BGM的记忆了,以后听到当时印象深刻的歌,当年的那情那景就会如在眼前。
网易的产品给我的印象,制作一直比较精良,当年第一次看到网易云音乐App,觉得真是评论多又有文化,小资产阶级得不像话。所以当初为了衬托我伪资产阶级的身份——用它,用它,用它。
打开“2019年度听歌报告”,一听配乐——诶?有内味儿了,是曾经听过的音乐人XMY的《PDD》(不是并夕夕,谢谢)。
此刻,在21世纪10年代最后一年的岁末回顾我的音乐2019,才发现过去一年不知不觉已经听歌过万了。
“在快手研究成为大V的方法,没找到”
快手用户:鲁班班
工作:写公号的
使用平台年限:3年
收到推送“我和快手的2019”,才发现实际注册快手的时间比我自己预想的提前了大半年。前半年只是一个看客,这两年才陆陆续续开始发一些生活视频。
除了快手的员工,很少能在身边碰到使用快手的朋友,抖音、微博、豆瓣的用户,倒是有一大把。这当然不是说其他平台不好,只是我的生活圈子太过狭窄,多数人的标签高度重合。
快手是个很有趣的平台,自媒体的文章写得很多,360度扒光了这个平台的特点,“浮世绘”“清明上河图”“满地烟火”,都是一个意思。必须要花一点时间,才能找到这个平台有趣的地方。
截图自鲁班班快手账号“鲁班班班”视频“2019,我的快手影集”
比如我最喜欢的功能,同城。同城不仅仅是看到方圆几公里内用户发送的作品,还可以完成全国漫游,甚至世界漫游。移动坐标轴,就能立刻进入另外一个世界。
新疆的吐鲁番盆地,西藏的灵芝,中缅边界的云南风貌,东北的黑河、丹东,这些地点非常有趣。
西藏也很有意思,冒险家热爱冰川,本地人想办法生活。有些人展现出来的野外生存能力,远远超过我的想象,透明塑料胶布在岩壁搭出来的帐篷,就可以让两个人在里边待三天三夜,到山上挖虫草,一个往返就是半个月。这些画面,堪比纪录片。
可能我是个隐藏的地理爱好者,没有快手以前,就喜欢扒Google地图,在上边看看我家的卫星影像,有时候又突然拉到洛杉矶的某条街道,手机上的天气也并不是常去的几个城市,而是东西南北半球各找几个点,看看雨雪阴晴。
快手比Google 地图详细很多倍。
海外也是可以的。除了留学生、旅行家,其实也有一小部分海外用户在使用快手,特别是东南亚。比如在泰国教中文的泰国教师,在印度尼西亚打工的华人,他们可以非常全面的展现一个异域城市。旅游也不见得,有同样的收获。
记录比较难,研究了很久也没找到在快手成为大V的方法,也可能是羞于在视频面前展现自己,只敢将镜头对准看到的世界。今年发的作品比较多,回头看发现最喜欢的是一段公交车的影像,有个前同事推荐说,晚上不堵车的时候,可以搭公交,看看夜景。一种把人从地铁车厢解放出来的方法。
还是个神经大条的前同事,听他说的时候,还有点诧异。
我怎么玩儿快手,是我的方式,旁人不见得感兴趣,但是快手的吸引力并不止于此。以前看过一句话,有人说是古龙写的,我并未求证过,大概就是一个人如果走投无路,心一窄想寻短见,就放他去菜市场。
其实换成快手也是一样的,看不到更大的世界的时候,不妨刷刷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