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少年于谦
如果2017年的风口属于共享经济,2018年的风口来自短视频,到2019年我们能期待什么?
作为过去的开年剧,社交赛道的热度已经像明天的黄花。卷入资本的电子烟,随着政策的明确,也没有声音。以此为前提,从去年开始流行的Vlog成为各互联网巨头压报的希望。
Vlog全称video blog,中文译为视频博客,当下这种更为个性化的短视频纪录生活的表达方式,正在千禧一代中形成新的潮流。从欧阳娜娜、李易峰、关晓彤等明星艺人的带动,再到微博、抖音、B站等一众平台布局推广,Vlog大有成为短视频下一个风口的趋势。
然而这个概念从去年走红到现在已有一年有余,但从目前的结果来看,Vlog相比之前短视频的火热和增长速度还相距一段距离,不仅没有诞生刷屏爆款现象,也没有从小众圈层走向普罗大众。
不过这并不影响行业内对其信心。进入2019后,微博在“V影响力峰会”上宣布要给Vlog工具、培训、流量、商业化等多方面的扶持;B站也在30天Vlog挑战赛后,不断在首页上尝试新的话题引导内容产出。
动作较大的还有抖音,在去年年底传出长视频测试之后,抖音宣布在4月25日全面放开“1分钟视频”发布权限,鼓励用户进行Vlog创作,并上线针对Vlog创作者的“Vlog10亿流量扶持计划”。
野心勃勃的Vlog,正蓄势在中国攻城拔寨。
Vlog的水土不服
Vlog起源于海外YouTube,和国内仍处在早期不同,在国外经过六七年的积淀,Vlog已经成为成熟且有持续盈利模式的产品,2018年时YouTube上每小时就会产出2000多条Vlog作品。
虽然从2017年初国内便有小部分Vlogger进行创作,但直到资本介入,平台造势后仍被短视频风头掩盖。
这在于相比15s的短视频,4-10分钟左右的Vlog对于内容创作者的要求更高,无论是叙事能力和视频拍摄剪辑能力而言。另外,国内相比国外没有DV文化,对创作者的培养和用户市场教育也会普遍更难。这导致Vlog这种偏记录的视频方式在国内传播也会受到相应的阻碍。
解决方式只有两个办法,自下而上的普及和自上而下的推动。但基于上述原因Vlog这种舶来品很难自下而上形成风潮,要改变这种现状或许只能依靠平台完成市场教育。
这对平台方来说有着更高的要求,首先它的流量需要足够的高,并且平台内受众圈层也要更加多样。
比如目前,B站和微博是国内Vlog推动力度较大的平台,但是这两个平台的头部Vlog博主数量比较少,受众分层也较为固定,很难带动全民参与Vlog创作。
微博是一个很典型的头部流量集中的平台,其用户更多扮演的角色是观赏者而非创作者。所以在微博推动Vlog很长时间之后,流量还是聚集在头部Vlogger中。
而国内Vlog另一个阵地——B站的环境与微博相比有所不同,B站上发布的Vlog,只有少数专职的Vlog Up主带动,很多Up主除了做Vlog内容外,还制作了其他垂直领域的视频,比如美妆、美食等。
受限于平台属性,如何突破固定圈层或许是这些平台在推动Vlog时所要思考的下一个命题。
圈层固定带来的影响是Vlog创作者难以得到足够的流量支撑,而缺失了流量之后意味着创作者变现途径受到影响。
在此前剁椒娱投的报道中,国内知名Vlogger孙东山告诉剁主,在国外分发渠道比较固定,Vlogger们只需要负责创作,然后投稿到YouTube上就可以获得可观的收益。
而Vlog进入国内之后,Vlogger除了内容之外,还需根据不同平台属性去做分发,即便如此,得到的广告收益也不足以支撑创作成本。
当10亿流量注入Vlog后
作为去年风口中的黑马,抖音已经成为国内外受众用户最多的短视频平台之一。根据其官方前段时间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9年1月,抖音在国内的月活用户已经突破5亿。
从目前的一些举动来看,这个短视频领域的王者也在觊觎Vlog赛道。
据了解抖音宣布在4月25日全面放开“1分钟视频”发布权限,鼓励用户进行Vlog创作,上线了针对Vlog创作者的“Vlog10亿流量扶持计划”。
并且抖音发起了一系列Vlog主题活动,其中“Vlog日常”话题更已获得140.5亿播放量。
事实上,这不是突然之举。去年年底时抖音便传出进行灰度测试,不再限制15秒的时长,开始拓展创作者的内容容量。
彼时就有业内人士向媒体反馈,“抖音的长视频对我们来说就意味着Vlog,它的流量支持和用户圈层分布对于创作者而言都相对友好。”在短视频之后,抖音入局强调像日记那样以影像纪录生活的Vlog,毫无疑问给业界报以极大希望。
作为目前国内流量最大的平台之一,Vlog和抖音的契合点在于用户圈层的多样性,这不仅能给内容创作者带来更高的曝光度,也让创作者面对内容选题时更加丰富。
这种天然的优势使得Vlogger在内容变现上更加合理,多样性的内容也能够更好的维护平台的内容生态,从而不断吸引创作者输出更多优质内容,形成良性内容闭环。
知名旅拍Vlogger“牛肉夫妻出逃记”就表示,为了获取更多关注,在入驻抖音之前常常将内容在各个平台发,“不仅浪费了很多时间,而且搞得自己很累。聚焦之后就只选择抖音来记录。”
另外抖音之前在短视频领域积累的社交属性和大量的UGC属性内容积淀也能最大化的激活用户参与Vlog,换句话说,抖音的用户既是平台内容的浏览者,也是平台内容的创作者。
抖音也在摸索许久之后作出了更适合中国用户的调整。如抖音全面开放了一分钟的权限,把国外Vlog4-10分钟的时长设定压缩在了1分钟之内,这样既保证了足够的叙事空间,又降低了创作门槛,减轻了中国用户的心理负担。同时,在他们制作的宣传片《就这样Vlog》中,更着重向用户传递了“拍Vlog没有那么难,你想怎么拍就怎么拍”的态度,希望让中国用户进一步理解Vlog“记录生活”的本质概念。
蓝海下的Vlog
短视频的风口之后,内容创作者的下一个增长点在哪?很有可能就是Vlog。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时间后,短视频的格局和内容生态已经大抵稳固。如何找到新的创新点和突破点,无疑就是找到了短视频领域后下一个机遇。
Vlog和短视频之间恰巧存在着一个相对独立却有互相弥补的契合点。如果说短视频的高效、上划、流量池层层筛选倾斜的产品设计,给了用户足够多和足够快的选择,适合内容端的快速引爆;那么Vlog这种偏日常记录的视频方式则更有利于塑造平台粘性和内容调性,对于创作者而言也更容易引起用户共鸣,吸引用户从关注内容到关注创作者本身。
并且Vlog在内容上本身就有区别于PGC的特点;现代人的生活都有一定的孤独和焦虑,持续真实的生活分享,能够让他们产生被陪伴和参与他人生活的感觉,这种日常化的“慢”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现代人的焦虑和孤独。
并且无论对于创作者还是平台方,Vlog这种时长更加宽广的视频形式也增加了未来商业化的另一个可能。
目前短视频受限于内容时长,除了广告点击之外商业化延伸空间较小。Vlog通过增加内容时长后,增加了更多的商业植入空间,也可以带动一批品牌方从中探寻更多的合作场景。
比如此前这个月中旬 LV 在上海举行《飞行、旅行、航行》专题展览时,就邀请到知名Vlogger井越和飞猪进行现场拍摄记录,并为他们提供了服饰、包包等 LV 单品。
品牌方乐于去找Vlogger进行商业合作的目的在于,相比传统广告营销,Vlog内容更加亲和,以个人视角拍摄的内容更具创意性、观赏性以及娱乐性;并且内容取材自然真实,商业合作大多与生活场景相结合,品牌植入痕迹较弱,用户体验感良好;相比其他视频模式,Vlog的内核为人,内容都是在打造个人品牌,创作者的个人特色鲜明,自身粉丝粘合度高,保证了一定的传播力度。
Vlog对于内容创作者商业化变现的优势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抖音入局Vlog,或许会让更多人对记录生活产生兴趣,让大众多了一个表达自我的渠道,回归到发掘真实生活、进行记录和创作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