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历史悠久,在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同性恋现象的存在。
同性恋者的性爱对象是同性,通过与同性交往获得性满足。中国古代同性恋,最早见于《诗经》中的诗句,“绞童”、“狂童”等词语是《诗经》形容同性恋者的词汇。春秋战国时期统治阶级崇尚美男之风,卫灵公宠幸大夫弥子瑕,魏安釐王偏爱龙阳君。“分桃”、“龙阳”等许多后世形容同性恋的词汇也都来自这一时期。
秦代重法且国祚短,少同性恋之风,两汉魏晋时期,社会普遍欣赏美男,汉哀帝独爱董贤,以至于想禅让皇位给他,还留下“断袖之好”的成语 ;魏晋士大夫往脸上涂抹白粉,把自己扮作弱质女子的模样,此时的男男之风盛行。
男男同性恋的下一个鼎盛期是明清。明清统治者盛行男风,明朝武宗、神宗都好美男。武宗建豹房,养了许多娈童供他取乐;神宗宠幸十个俊美的小太监,称其为“十俊”。
在民间同性风气也很严重,许多文人士大夫都养有娈童。清初士大夫阶层继承了明代的娈童之风,著名画家郑板桥,出游身边总带着几个童仆,这些少男名为童仆实是娈童。
古代女性的同性恋也普遍存在,称作“磨镜”。女同性恋的盛行,主要是因为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性压抑,女性的性需求得不到满足。
各个时代,许多女性都会与闺中的女侍、婢女发生同性关系。宫廷里的宫女,由于不得外出嫁人,经常会与太监结成“对食”,或与其他宫女“磨镜”。
同性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每个人的性选择不同,找到自己所爱才是真正的性自由。
参考资料:《中国古代性文化》、《中国性史图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