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经过多次变轨,于22日10时02分转移到自主控制状态,以自主制导控制方式接近天弓2号号航天研究所。
经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就对接准备状态进行最终确认,天舟一号开始向天宫二号缓缓靠拢。12时16分,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接环接触,在按程序顺利完成一系列技术动作后,对接机构锁紧,两个飞行器建立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
中国自主研制的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于4月20日晚间19时41分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骆云飞 摄
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进入组合体飞行阶段,将按计划开展推进剂在轨补加,以及空间应用和航天技术等领域的多项实(试)验。
此后,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还将实施两次交会对接。一共进行三次交会对接,这在我国载人航天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三次交会对接主要目的是验证货运飞船的能力、绕飞至前向对接技术及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技术。
■ 看点
二代对接构件破解对接难题
“如果把神舟八号载人飞船对接机构称为第一代对接机构,那么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对接机构可称为第二代产品,这次是第二代的首飞。”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载人飞船系统、空间实验室系统副总设计师张崇峰介绍。
神舟飞船和天宫飞行器都是8吨级的航天器,两者必须沿着质心轴线运动。捕获、校正后,两者要处于无偏心的位置,才能顺利实现交会对接。
8吨级航天器的交会对接,已经是高难度动作了,但与空间站建设中所要涉及的交会对接相比,仍是“轻量级”的,这就要求对接机构不断升级。新的对接机构必须保证未来空间站建造阶段8吨-180吨航天器实现各种方式的对接。
更大型航天器的交会对接将会产生巨大的对接能量,对于对接机构的缓冲耗能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也是空间站建设必须突破的一项技术。为此,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的设计师们通过大量的技术攻关和方案论证,破解了这一难题,成功推出了二代对接机构。
二代对接机构既不影响原捕获性能,又实现了对接机构捕获后的大吨位耗能需求,可以很好满足本次及后续任务的需求。
■ 揭秘
天舟一号如何运送?
天舟一号坐进比它更大的货轮去文昌
天舟一号产品、工装、物资被军用货车载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时天还没亮,2月5日早上7点左右到达天津港。在天津港汇盛码头外,承运天舟一号的“长英号”大货轮高高矗立。
“长英号”是7400吨级多用途双甲板系船舶,全长接近130米,共分为三个船舱,是个十足的大家伙,尽管天舟一号体型也不小,但跟它比起来就显得小巧了很多。
三座40吨级的大岸吊同时作业,产品包装箱、包装箱转运车、整船水平停放级联架车、旋转工装以及一件件集装箱便源源不断地被分别吊进三个船舱内,不到4个小时,大部分的工装就已经在船舱内完成就位。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包装箱在船舱内妥善固定后,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装与环境工程部运输监控人员开始架设运输监控线缆,进行了启运前最后的调试工作。
天舟一号海上运输任务是迄今以来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装与环境工程部承担的时间最长的一次正样运输任务,其运输全程环境数据量巨大且不可间断,对监控系统的要求十分严格。
经过了一整天的努力,天舟一号装船及启运前工作一切就绪,当天晚上7点,满载着天舟一号及进场物资的“长英号”按原计划准时开船,开启了长达9天的海上之旅,最终抵达海南文昌发射基地。
长征七号如何运送?
战士到达港口才知要运送长征七号
3月1日4点15分,大部分人还在睡梦中。武警北京总队八支队一大队押运中队战士倪江威、杨方耀、陈梓儒等5人就被叫醒执行任务。从接受任务到出发,他们只有20分钟时间。5人抵达天津港时,天还没大亮。
在港口,他们和当地保卫进行交接,验收了货物,才知道这次执行的任务是押运长征七号。战士和长征七号同住货舱,睡在地板上摇来摇去。
杨方耀和陈梓儒都是新兵,第一次接受押运任务,紧张之余有些兴奋。但是,他们显然低估了任务的艰苦。从来没坐过船的他们,纷纷“吐”倒。
船走到长江口的时候,海浪特别大,摇晃幅度接近10度,吃饭的碟子都从桌子上摔落下来。
杨方耀、陈梓儒没能撑住。陈梓儒是在驾驶舱执勤时吐的。驾驶室在船的上方,摇晃的幅度更大,还有机油味。
“老兵跟我说,他当时吐的时候,看到一只老鼠跳海里了,老鼠都晕得受不了。”他当时以为是夸张,但这次算见识了晕船的厉害,倪江威说。
在海上漂了七天后,终于到了文昌港口。
4月20日,当长征七号携天舟一号发射成功的消息传来,倪江威他们跟着高兴了半天,虽然只是负责押运了长征七号,他们也觉得很自豪。
新京报记者 李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