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www.c)记者刘时孟成都报道。
2020年是“十三五”计划的收官年,防止污染攻防战和“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胜利”也将在今年决战中决定。
同四五年前相比,如今北方城市秋冬季雾霾压顶的日子已经越来越少,2019年重点区域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4.9%,重污染天数同比下降39.0%。在此基础上,站在“十四五”的起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又将如何展开?在10月13日举行的2020中国生态环境产业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贺克斌表示,针对全世界发达国家曾经出现过的三类典型的大气混合污染,中国已经基本完成了酸雨污染治理,目前还在持续深入完成PM2.5的治理,下一步要尽快遏制臭氧上升的趋势。因此在“十四五”期间,要把PM2.5和臭氧的协同控制纳入日程。
而放眼更长远的未来,贺克斌指出,大气、环境和气候问题应与减碳结合在一起。按照现行政策推演下去,到2030年污染物减排量可能比2015年减排30%-60%不等的幅度,之后减排幅度就会明显减少。但如果按照温室气体与污染物协同减排的路径来推演,污染物减排幅度将显著增大,到205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2.5较2015年将会下降70%-90%。“如果把蓝天和低碳结合在一起,空气质量达到更高标准应该说是完全有可能的。”他说。
PM2.5和臭氧如何协同治理?
过去几年,PM2.5一直是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对象,并取得了肉眼可见的成效。据生态环境部数据,“蓝天保卫战”打响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过去三年内秋冬季的PM2.5平均浓度从104ug/m³下降到70ug/m³,累计下降32.7%;平均重污染天由37.4天下降到14.1天,下降了62%。
然而与此同时,臭氧浓度却不降反升,成为仅次于PM2.5、影响优良天数比率的重要因素。2019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臭氧平均浓度为148ug/m³,同比上升6.5%。尤其是在一些南方城市,臭氧已经超过PM2.5成为造成空气质量不达标的首要原因。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贺克斌解释,过去几年PM2.5的下降是靠硫和“一次PM2.5”相对大幅度的下降实现的,因此在主要的6种污染物当中,SO₂和PM2.5下降较多,已经进入百万吨级。但相比之下,氮氧化物和VOC下降相对较少,还停留在2000万吨以上。
除了总量以外,另一个问题是比例。即使氮氧化物和VOC都降得很低,但比例不合适,结果臭氧仍然会上升。而当前在这两种污染物当中,氮氧化物降得相对多一点,VOC几乎没有降。
“从原理上可以讲,臭氧和PM2.5有一定程度的同源性,通过协同减排,有实现两个双降的可能。”他指出,“十四五” PM2.5和臭氧的协同治理是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目标之一,其关键就是氮氧化物和VOC的协同减排。将对形成臭氧和PM2.5贡献较大的化学成份放在一起,其对应的工业领域就是将来“十四五”期间要加大力度通过标准政策和监管措施进行减排和控制的。尤其是VOC将成为治理的主要的矛盾和短板,急需当前环境设备和监测市场提供相关的技术。
“十四五”、“十五五”能源布局或将大变
尽管“十三五”期间中国城市空气质量不断改善,但这并不意味着改善空气质量的进程可以放松或停步。贺克斌指出,我国现行空气质量标准与世卫组织准则还有一定差距。目前我国使用的年平均PM2.5浓度35ug/m³是WHO空气质量最低一档的标准,第二、三阶段还有25ug/m³和15 ug/m³。和欧美国家对比,2019年全国300多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是36ug/m³,而美国2018年的PM2.5平均浓度是8ug/m³,欧洲城市平均浓度是15ug/m³。
在“十四五”之后,是否会考虑将国家空气质量标准提高到25%、15%?贺克斌认为,“十四五”期间,全国城市不可能做到全部达标,20%达标的城市可能出现在京津冀、汾渭平原。如果以“美丽中国”目标的时间节点来看,在前15年接近完成35%目标的基础上,如果将第2个15年的清洁空气目标设定在WHO第三阶段目标15ug/m³,按照现在的治理方法肯定难以实现。
对此他提出,应将大气、环境和气候的问题同减碳放在一起,有了这个推动力,达到15%的目标就有非常大的可能性。以《巴黎协定》下2℃升温目标和1.5℃升温目标来推演,可以实现主要污染物从千万吨级降到百万吨级,绝大部分地区从空气质量来看达到35 ug/m³,2050年绝大部分地区达到15 ug/m³,甚至有80%的城市会达到10 ug/m³,使我们在2050年达到欧美现阶段空气质量标准。
然而难点在于,要达到上述目标必须实现能源转型,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需要大幅减少。按照2℃升温目标的要求,煤炭占比要低于15%,1.5℃升温目标则煤炭应低于6%,交通部门当中电动车的比例要达到40%以上。
“到2060年,化石能源跟现在的非化石能源之间要倒过来,现在化石能源占85%,非化石占15%。将来会倒过来,化石能源留15%,这15%里还包括汽油和煤,煤不会高于5%。”贺克斌指出,从这个方向出发,低碳技术、零碳技术和负碳技术都将成为中国未来二三十年非常重要的技术,类似吸收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的新材料也有可能进入到商业化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