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微信公众号:记忆携带,欢迎阅读全文。
有人看我的抖音(抖音)、快手、短视频.想听我的故事的原因大部分是两个原因。
第一,如果我认为我什么都知道,一定会有特别的见解。
第二,我知道我能从中发现什么样的赚钱方法,所以我可以给你提示。
那让你失望了,我不了解。我偶尔点开过别人发过来的短视频,但很少有看完的。
当然,我不喜欢的东西,不等于没前途。我很早就在多个大厦的楼道里,看到过拼多多的广告,但从没想过装一个,研究下。
忽然有一天,它就迅速崛起,有愈演愈烈之势,犹如多年前的淘宝。
早在06年的时候,我就觉得淘宝迟早大热,只是当时他们薪水实在太低,正式工比我当时实习生还低。
人年轻的时候,多少有些目光短浅,为了仨核俩枣的蝇头小利,看好却没有参与,是常有的事儿。
要是人人目光远大,蔡崇信放弃几十万美金的年薪,去拿月薪500的故事也不会成为传奇。
我后来想,之所以早年看好淘宝,后来没看到拼多多,是因为早年是个学生。
学生嘛,没钱,淘宝上东西便宜,一来二去,逛淘宝,逛ebay的,逛多了自有比较,逛多了就有感受,就会看明白人家商业模式的门道。
后来太忙了,每天打眼跟前儿过的机会太多,实在难以静下心来去研究别人在做什么。
等我弄明白一件事,往往人家都已经大成了,比如拼多多,比如微博,比如微信,比如短视频,这些领域我都是后知后觉。
但有一件事我和很多人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很多人对新事物中娱乐类的,往往嗤之以鼻。
比如淘宝在06年的时候,基本上是个人都觉得那就是个卖假货的,一直到11,12年,大部分80后都接受了,但我身边许多70后的朋友仍然觉得那就是个小商品批发市场。
事实上差不多要到14年阿里在美上市了,阿里动物园里的那些电商们才基本上被70后或者更早一些的用户认可。
换句话说,在那之前,它的地位也不会比今天的拼多多强到哪儿去。尤其在70后和他们之前的那些人眼里。
至于微博、微信,要好的多,社交媒体一出场,就没那么难看。
我们的文化体系里,对文字传播天然有一种好感,虽然这种所谓的文字在正经文字工作者的眼里,处于鄙视链的末端。
网络文字最初的形态并不是微信、微博这种,更没有进化到短视频。它最早应该是充斥在各大门户网站的聊天室和网络文学。
2000年的时候,我就是混迹于新浪聊天室的男网友一枚,那时候刚刚兴起网络文学。
那个时代,主流是穿越,早期的穿越文都比较扯。
要么回到三国,要么回到明末,带着黑科技从此要钱有钱要粮有粮,虎躯一振,天下英杰纷纷纳头就拜,而且自带种猪效果,什么貂蝉、甄宓、二乔,也不管是不是一个时期的,统统收归后宫,非但没矛盾,还对猪脚爱的死去活来。
爽文的流行,兴起了起点中文网,很多今日你说的上名字的网文作家,当年都是跟那儿混出来的,也许曾经一个月只有一千块还不到的稿费。
往后的故事,大部分人都熟悉了,就是这些有作品的人,形成IP,围绕IP开发网游,拍摄影视剧。
最后形成了穿越,玄幻,修仙等等各种分支门类,乃至今天的产业链。
到这个时候,传统作家们鄙视链的最底层应该说是网络作家。
要知道在他们诞生之前,负责垫底的是武侠作家。这里有点对不起金庸老爷子,但事实就是如此。
写诗的看不起写小说的,写小说的看不起写散文的,写散文的看不起写通俗小说的,写通俗小说的看不起写武侠小说的。
自从有了网络小说,写武侠小说的终于扬眉吐气了一回,他们也有了共同看不起的人。
但是,即便是写网络小说的,依然看不起写博客的,写微信的。
这种看不起由来已久,就像在传统文学领域里,杂文也是垫底的。
说白了,你这每天一小篇的鸡零狗碎,不成体系,最多叫唠嗑,跟文学确实搭不上边。
这种鄙视传统延续到网络时代,还是一个样。
人家写网络小说的好歹也是个架构,无论是“唐家三少”,“天蚕土豆”,还是“我吃西红柿”,写的YY小说都是一种新时代的武侠,它幻想或者说架构了一个新世界,出场人物众多,彼此都有关联。
这像什么?这像电影。人好歹是个完整的故事。而博客,微信像什么呢?像篇影评。
你觉得电影导演能看得起写影评的么?
“我辛辛苦苦在那里搞创作,你丫看不懂还瞎掰扯,你算老几?”
那么后来出现谁了呢?出现了微博。
与博客,微信这种好歹几千字的评论式文字相比,微博,那就像BBS时代的挖坑。
一张图片,一句话,就等着你来灌水吧。
所以微博本身不是一个完整的作品,它就是一个由头,一个引子,它等着你来灌水,等着你来评论,所有人的评论和它凑到一块,才形成了一个随机生成的“文字作品”。
越来越短,越来越标题化就是趋势。
大家越来越忙,没功夫看你几千字的评论了。就会朝文字更短的方向发展。
像微博,我有空了多看几条评论,没空了少看几条,不影响理解。
再往后,大家连看标题的耐心都没了,短视频就兴起了,毕竟一秒钟的视频能够传递的信息量就太多了,视频的效率一直都比文字高。
如果你从不好的角度来看,那自然是越来越碎片化,喜欢大部头文学作品的人会嗤之以鼻,觉得世风日下。
尤其是视频的监管难度比文字更高,充满了三俗。许多青少年无所事事,沉溺于此,让做父母的忧心。
但如果你跳出立场看问题,人类的趋势一直都是越来越娱乐化。
站在人的角度思考,肯定有些事是看起来有价值的,有些事是看起来虚度光阴的。
但跳出这个思维模式的限制,站在上帝视角去看人类的一切行为,其实就如同一群蚂蚁在沙堆上做布朗运动。
在上帝的眼里,无论是秦始皇盖阿房宫,还是项羽烧阿房宫,本质上没啥区别,也没啥意义。
地球上就那么多物质元素,你把一堆泥巴堆起来,再把它打散,把它这么组合下,那么拆掉,地球上不还是那么多元素么?
时间一到,一切都会消失,就像海水涨潮,那群忙忙碌碌的蚂蚁,都会烟消云散。
你很难相信上帝会定义某一只蚂蚁是好蚂蚁,另一只是坏蚂蚁,虽然蚂蚁们面红耳赤的在叫嚣着,好像有什么不同。
如果你能跳出自身物种的思维局限,会知道我们做的一切,本来就是自娱自乐,说白了,就是在海水涨潮之前,在沙滩上玩自己个儿的。
这也许就是我们整个人类的使命,玩好,充分享受咱们这个物种能享受的时间段。
在这个过程里,怎么算玩好了,肯定会形成某些固化的定义,这就是历朝历代的成功学,它虽然不停的演变,但大体上遵守着相同的共性。
这个共性就是你消耗了越多的能量,占用了越多蚂蚁们的时间,你就越成功。
比如唐太宗,打打这个,打打那个,折腾了一辈子,大家觉得他很牛,其实上帝视角下,他就是特能消耗能量的某只蚂蚁。
比如孔子,他不咋消耗能量,但是他占用了后世很多蚂蚁们的时间。
你看,成功的定义其实很简单,消耗空间,消耗时间,说白了,就是能折腾。
你要是一出生就躲起来,从头到尾没人知道你,那你就和成功无缘。
哪怕你不想消耗能量,你也得让人家议论你,隐士也要出来怼名人几句,就是为了好叫后世的学生们记住他:某某某,虽然一辈子隐居,但某年某月某日跑出来怼了当权者。
你看,这种鸟人多烦,不好好待在竹林里看他的小视频,隐居都不消停,还要给后人制造一条必考的知识点。
说到这里,你没发现么?这种成功学的定义或者教育,是有天然限制的。
总的资源就那么多,无论是空间资源还是时间资源。
地球就一个,都要做秦始皇,唐太宗,那大家伙还活不活了?
都要做孔子?考生们也不答应啊,谁没事干都来发表两句意见,学生们不得背死?
所以,按照传统模式注定是无法满足大多数人“玩好”的这个需求,虽然家长们,尤其是东方的家长们一直在望子成龙。
如果你想让大多少人,这辈子都活的相对精彩,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提供低成本“玩好”的游戏。
不可能每个人都去现实中统一世界,不可能每个人都在现实中交往一个漂亮的女朋友,也不可能每个人都在现实中得到足够多的关注与认可。
所以只有虚拟。
网络游戏是个游戏,短视频社交媒体也是个游戏,它的价值就在于低成本。
用虚拟的方式,用游戏的方式,可以低成本的让更多人自我满足,被满足,得到愉悦,人类一直都是这么干的,未来也肯定会继续干下去。
随着VR技术的越来越成熟,能够模拟现实的不再是视觉,听觉,可能还有触觉,嗅觉,味觉,感觉......
如果有一天,你穿上一套设备,就能够真的身临其境,富豪有的你都有,神仙没的你也有,虽然都是假的都是虚拟的,但你的所有感官都告诉你是真的,你还会拒绝么?
我们有时候想象未来是什么样,很多人都说未来物资资源极大丰富,我觉得吧,未来恐怕是虚拟资源极大丰富。
就是很多人从此躺在太空舱里,用一根食管里的营养液维持生命,但整个人的五官都活在虚拟世界里。
这其实没什么不好,当梦境与现实无法区分的时候,谁又能说是庄生梦到了蝴蝶,还是蝴蝶梦到了庄生。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记忆承载,欢迎关注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