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物理学史上物理大师们的豪华聚会,当属1927年10月24日至29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的“第五届索尔维会议”,摄影师例行公事地拍摄了一幅出席“第五届索尔维会议”科学家们的“全家福”,但就是这幅物理大师们的合影,震惊了整个国际学术界,并一直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这堪称是世界物理学界阵容最为豪华的一次聚会。
第五届“索尔维会议”合影
直到九十二年后的今天,当人们在看到当年这29位世界顶级物理大师们同框的照片时,依然感到震惊和钦佩,在这29名与会者中,其中有17人获得或后来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
这张世界物理学界的经典老照片,后来经过瑞典艺术家桑娜·杜拉韦的艺术加工,使我们看到了一幅更加清晰的彩色照片,它仿佛被褪去了岁月的痕迹,让这些物理大师们的风采又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
第五届“索尔维会议”合影(彩色)
来自德国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与来自丹麦的尼尔斯· 玻尔是这次物理峰会的明星人物,1921年爱因斯坦因光电效应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而玻尔则于1922年因原子结构理论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两位世界级物理大师自1920年相识以来,就彼此争论不断,犹如两只好斗的公鸡,只要两人一见面就进行激烈的辩论,而这次峰会期间,爱因斯坦和玻尔就曾以“量子力学理论”为主题展开激烈的论战,这使得“第五届索尔维会议”也成为最引人注目的一次世界物理领域的峰会,似乎此后再也未能超越。
爱因斯坦与玻尔
在这幅既前无古人也后无来者的全明星合影照片之中,除了爱因斯坦和玻尔之外,还有哪些物理大师呢?我们在此择要盘点一下:
马克斯·普朗克(1858—1947)德国物理学家,被誉为“量子力学之父”,他于1918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曾经创办北京大学物理系并担任理科学长的夏元瑮教授,就是马克斯·普朗克的得意弟子,夏元瑮曾先后两次前往德国师从普朗克教授学习,普朗克教授还介绍爱因斯坦与夏元瑮相识,而夏元瑮也是第一个向中国推介爱因斯坦的学者。
爱因斯坦祝贺普朗克60岁生日
亨德瑞克·安图恩·洛伦兹(1853—1928)荷兰物理学家,他与塞曼共同获得190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也是“第五届索尔维会议”的主持人,由此可以看出他在世界物理学界的地位。
保罗·朗之万(1872—1964)法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挚友,曾与居里夫人有过一段不太光彩的恋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初,朗之万曾到中国访问和讲学,正是由于朗之万的建议和推动,“中国物理学会”于1932年8月在国立清华大学成立,时任国立北平研究院院长李书华当选“中国物理学会”第一届会长,由此开启中国物理学领域研究和发展的新纪元。
郎之万访问中国时留影
埃伦费斯特(1880—1933)荷兰物理学家,其“浸渐原理”影响了许多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对其评价很高,玻尔也深受其理论的影响,但埃伦费斯特其人却死于自杀。
保罗·阿德里·莫里斯·狄拉克(1902—1984)英国物理学家,1928年创立“狄拉克方程”,从理论上预言正电子的存在,狄拉克曾于1935年访问中国,在国立北平研究院和国立清华大学等机构讲学,他也是“中国物理学会”的名誉会员之一。
狄拉克访华时留影
彼得·德拜(1884—1966)美国物理化学家,著名的德拜相机发明者,1936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玛丽·居里(1867—1934)波兰裔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她曾于1903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并于191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是世界上第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居里夫人是全明星聚会合影照片中唯一的女性,她在中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邓稼先岳母劳君展是其女弟子,而施士元、郑大章都曾是居里夫人培养的博士。
居里夫人(中)听取施士元博士答辩
沃尔夫冈·泡利(1900—1958)是美籍奥地利物理学家,是二十世纪最主要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不相容原理、中微子的假设、核子自旋的假设等都是他对世界物理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马克斯·玻恩(1882—1970)德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1954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国“两弹一星”之一的程开甲和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黄昆都是其嫡传弟子。
程开甲(左一)与导师玻恩(右一)合影
埃尔温·薛定谔(1887—1961)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因建立描述电子和其他亚原子粒子运动的波动方程,曾于193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阿瑟·荷里·康普顿(1892—1962)美国物理学家,他在研究X射线通过实物物质发生散射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新的现象,即散射光中除了有原波长λ0的X光外,还产生了波长λ>λ0的X光,其波长的增量随散射角的不同而变化,被称之为“康普顿效应”,并于192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康普顿是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的导师,吴有训曾对“康普顿效应”做出过突出贡献,那就是测定了X射线中变线、不变线的强度比率R随散射物原子序数变化的曲线,证实并发展了康普顿的量子散射理论,如果吴有训没有中断与康普顿的合作,他极有可能与康普顿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吴有训导师康普顿
沃纳·卡尔·海森堡(1901—1976)德国著名物理学家,量子力学主要创始人之一,哥本哈根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于193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其经典著作是《量子论的物理学基础》,他也是德国研制原子弹核武器的领导者,被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收入《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书中。
欧文·朗缪尔(1881—1957)美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他于1932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并曾于1934年12月8日访问中国,朗缪尔在北京协和医院大礼堂以“近代科学的态度”为题进行演讲,并参观了国立北平研究院及物理研究所,以“原子格之构成”为题进行了简短演讲,并与中国学者问答互动,朗缪尔此行还参观了国立清华大学。
朗缪尔访华时合影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是这次索尔维会议的明星人物,也是国人最熟悉的外国科学家之一,但鲜为人知的是,爱因斯坦夫妇曾于1922年底和1923年初两次逗留中国上海,第一次逗留了24小时,第二次逗留了48小时,却未能访问中国任何一所大学,而北洋政府教育部和当时拟访问的北京大学也没有派员到上海迎接和接待爱因斯坦,以致错过了在中国访问和讲学的机会,由此留下了历史遗憾。
爱因斯坦在上海画家王一亭家中留影
尼尔斯·玻尔(1885—1962)是犹太人,1911年获得哥本哈根大学博士学位,他是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也是“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他曾于192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对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中国弟子有张宗燧、胡宁,其中张宗燧与玻尔一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甚至就居住在玻尔家里。
1937年5月20日起,物理大师玻尔携夫人及儿子曾在中国参观访问了十九天,曾先后参观访问了位于上海的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浙江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平研究院、静生生物调查所、国立北平图书馆等机构,可以说是外国科学家对中国最完美的一次访问。
玻尔访问清华大学时留影
“索尔维会议”是二十世纪初比利时著名工业化学家欧内斯特·索尔维(1838—1922)创立的物理、化学领域讨论的会议,他以发明“索尔维制碱法”而获取了巨额财富,并利用这些财富设立了“索尔维会议”,因此可以说“索尔维会议”与“诺贝尔奖”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国人似乎更热衷于“诺贝尔奖”,却对“索尔维会议”了解不多。
比利时发明家索尔维
1911年10月,索尔维将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家们邀请到布鲁塞尔,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物理学高端峰会,与会者共同探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中尚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这次具有国际性质的科学家们的聚会被称之为“索尔维会议”,并决定分为索尔维物理学会议和索尔维化学会议,每三年召开一次。
第一届“索尔维会议”合影
中国科学家是否曾参加过某一届“索尔维会议”,我没有找到相关资料和证据,就如同缺席“诺贝尔奖”一样,中国科学家还鲜有站在世界顶级科学家行列的人,并引领人类在未知领域进行伟大的科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