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章的开头要问大家一个问题,那就是:曾经,进击的巨人有多火?
在《进击的巨人》贴吧中,曾有一个帖子就聊过这个问题,我挑其中很小的一部分简单聊聊。
根据“搜索指数”来看,巨人是国内、日本、北美、乃至全球新番搜索指数的峰值,且至今没有任何动画能超过。
根据“论坛数据”来看,它是myanimelist全年代日漫订阅数第二的动画;是豆瓣全年代新番评分人数第二,日漫第三的动画;是b站首部均集破百万且倍杀第二名的动画,是13.14动画区投稿数霸榜785天直到被禁,各项记录迄今为止仍没有被超越的动画……
与此同时,它也是第一部且唯一一部以正面评价亮相央视的“新番动画”(注意是新番动画,不包括民工漫小丸子机器猫那些),虽然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巨人遭到了封禁,但是这份成就也可以说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但就是这样一部火透半边天的动画,却一度沦为了弃子,并最终为最初的制作公司所抛弃。
这背后,当然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原因和苦衷,而今天的文章,我便与大家共同探讨下进击的巨人背后的故事,以及这份传奇的缔造者——
Wit Studio
(霸权社)
01
翻来覆去只看得出两个字:霸权!
首先自然是要讲讲Wit Studio的起源了。
Wit Studio,别号“霸权社”,是IG Port的子公司之一,其前身来源于Production I.G的6课制作组,而这个制作组正是2011年话题动画《罪恶王冠》(仅指人气)的缔造者。
2012年6月11日,出于调动员工积极性,以及提高业绩的考量,6课的工作人员和田丈嗣和中武哲也建立了该社。
由此可见,Wit Studio与后来接下了《巨人第四季》的MAPPA有着相似之处,都属于大佬练小号的公司。
但是相比较MAPPA,Wit Studio的条件更加得天独厚,因为它背靠着IG port这一金主爸爸,同时又跟业界标杆PIG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此它并不太为钱而犯愁,也不太需要担心销量,担心周边的运营,担心现金流的压力,可以一门心思的制作动画,而这也正成为了它一鸣惊人的前提。
02
出道即巅峰,那么巅峰过后呢?
之前已经提到了,Wit Studio是2012年6月11日成立的,因此在成立之初,口含金钥匙的WIT的野心便极度膨胀,他们迫切的需要一部超人气巨作来奠定自己在日本业界的地位,从而实现理想抱负。
于是,他们选中了当时已经颇有人气的《进击的巨人》,又恰好巨人前期的“大场面”、“立体机动装置镜头”、“巨人与人类的战斗”颇有画面感和制作难度,且其周密的世界观已初见端倪。
于是双方一拍即合,WIT在PIG的协助下,注入了海量的资金,且以“不设置拘束费”、“不限制作画张数”等条件来激励旗下原画师创作,最终在2013年4月创作出了自己的巅峰之作——《进击的巨人》。
而倾注了WIT全部心血的《进击的巨人》,自然也是没有辜负这份期望,不仅仅是开头提到的那些成就,《巨人》的第一季仅仅BD就卖出了5万份,其同人周边的销售更是数不胜数。
在2013年的10月,日本知名动画杂志《Newtype》主办的年度动画评奖活动“Newtype Anime Awards 2013”中,《进击的巨人》一举揽获监督赏(荒木哲郎)、脚本赏(小林靖子)、原声赏、制作公司赏(WIT STUDIO)、主题曲赏(红莲的弓矢)、女性角色赏(三笠·阿克曼)、电视动画作品赏7项大奖,堪称本次活动的最大赢家。
那一年,进巨意气风发,WIT也一鸣惊人,但是他们没想到,这一年,竟是它们与进巨最后的巅峰……
03
永远绕不开的万策尽与业界药丸
在讲随后wit的奇葩操作之前,首先要给大家科普一个名为“制作委员会”的制度和日本业界关于动画制作公司的一些知识。
先讲讲什么是“制作委员会”。
制作委员会说直白一点,就是在日本业界的不断探索下所形成的一种募集资金的形式。
众多的投资商,譬如唱片公司、模型制作公司、动画制作公司、版权所有者(杂志与原作者)这些人通过合同的形式来约定比例出资并且分享利益,共担风险,共同对制作的动画负责。
它的好处是出资方多了,资金来源多了,风险能共担了,从而促进了资本的涌入,造就了越来越多“能赚钱的好动画”的出现。
但与此同时也有着不少的缺点,譬如话语权的分散,动画腰斩现象的增多等等,不过这些并不是今天讨论的重点因此不过多解释。
我要着重提的一点是:制作委员会的出现,造成了动画制作公司永远只能是打工仔。
就动画制作而言,我认为还是应该将其视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比较符合多劳多得的概念,底层员工想要高收入,就只能通过多劳多得以及老板多发工资福利来实现。
而对于这两个要求而言,前者需要“肝”和“天赋”,一个卖苦力一个上天注定。
后者则需要“老板有钱且愿意发钱”,我们姑且认为老板有发钱的意愿,那么问题又来了:老板有钱吗?
答案是没有!
根据WIT的控股情况来看,大致的控股构成为IG Port66.6%,和田丈嗣21.6%,中武哲也10.0%,由此可见这两位大老板并非公司的大股东。
而前面又提到了“制作委员会”这一制度的存在,制作公司如果不进入制委(进入制委需要大量资金注入),手里又没有原作版权,那么只能作为打工仔存在,眼看着动画火爆,周边卖了一波又一波,在一旁默默的流着垂涎的口水。
当然了,以上说的内容并非没有破局之法,且这个破局之法非常简单,那就是三个字——做原创!
04
豪赌与歧路:你看这个WIT,像不像当年的赌徒山本
熟悉京都动画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自从冰菓之后,京都动画便走向了原创之路。
不同于之前的“打工仔”身份,京都这些年的高质量和稳定产出,与其整个公司“做原创”的重要转型是分不开的。
WIT自然深谙这一点,在巨人爆火之后,他们又做了一部名为《鬼灯的冷彻》的动画,且同样收获了不小的成功。
不过跟巨人相似的是,《鬼灯的冷彻》同样是漫改动画,其收入的大头也并不属于自己。
而有这两部动画的例子在前,WIT深刻的意识到了原创的重要性,他们在想:我既然那么牛逼做出来的动画每个都能火,那我为什么不自己出资自己做自己挣大钱呢?
抱着这样的心态,WIT去做了原创动画《THE ROLLING GIRLS》,结果嘛……
具体的资料我就不放了,大家只知道这部动画的BD只卖了三位数就可以。(好在那年漫改动画《终结的炽天使》销量不错,弥补了损失)
而在经历了《THE ROLLING GIRLS》的失败之后,WIT并没能及时的反省自己,调整好公司的前进方向,以及做原创动画和漫改动画的比例。
反而赌性上脑,索性舍弃了漫改动画,倾注公司的全部资源到了一部他们认为的“史诗级大作”身上,而这部作品便是被巨人粉们问候了一遍又一遍乃至今天还在问候的《甲铁城的卡巴内瑞》。
其实平心而论,《甲铁城的卡巴内瑞》还是不错的,制作上乘作画在线,其商业成绩也并不算差,但只可惜他的前辈实在太强了。
而且作为寄予厚望的作品,它跟《巨人》、《王冠》的既视感之强实在是让人无力吐槽,因此被喷也是情理之中。
总之,由于《甲铁城的卡巴内瑞》后期剧情和节奏的崩坏,WIT当时可谓受到了无数漫迷的口诛笔伐。
这时,他们才突然意识到自己手里还捏着一个能挽回口碑的超级IP,但却已经为时已晚了。
四年时间过去,无数的新番进入了动画市场,巨人无论曾经多么令人惊艳,多么人气爆棚,在时间的打磨中也逐渐失去了魔力。
而在中国大陆,这个除了本国外最大的市场,这部作品更是因为种种原因遭到了封禁,导致其丧失了一大笔收入来源与人气。
这一切的一切,都导致了巨人随后的第二季与第三季人气与商业成绩的下滑。(天灾与人祸)
(PS:图为WIT制作动画BD销量,可见其下滑有多么严重。)
但与此同时,身为超人气IP,进击的巨人又对着“制作”有着近乎于严苛的要求,画面必须在线,打斗必须帅,删减要尽可能少,文戏还要够出彩,这种种要求都像大山一样压在了WIT的头上。
又不能挣大钱,还要我花时间花精力花资金去制作,那我为什么要做呢?
最终,在经历了挣扎和权衡之后,WIT选择了向现实妥协。
在进击的巨人第三季part2结束后,WIT宣布了“终止合作”的消息,放弃了这个与自己互相成就的作品,也放弃了最初的理想与信念。
05
敢问路在何方
在进击的巨人第三季part2结束之后,WIT的故事就基本上告一段落了。
虽然它随后又做了《魔法使的新娘》、《恋如雨止》、《海盗战记》等优秀作品,但是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发觉这时的WIT已经丧失了最初的信心和理念,对于其公司而言,也并没有太好的前进方向,总之就是前路不明。
相比较从小作坊进化成“业界良心”的京都公司,以及同样背靠金主年年出爆款的A-1,CW,WIT到底应该走向何方呢?
我给出的答案仍然是“做原创”。
只是在做原创的同时,WIT应该明白两个道理。
其一是:步子太大容易扯着蛋。
巨人的火爆离不开WIT的倾力制作不假,但是与其优秀的故事或者说剧本是分不开的,二者是相互成就的关系,而不是一方成就了另一方。
即使做原创动画,也不应该把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里,应该有所取舍,尽可能的实现理想与现实的折中,制作动画不是搞艺术而是做生意,这并不丢人。
而第二点,则是:信心永远比黄金更重要。
虽然我也经常吐槽《甲铁城的卡巴内瑞》,但是不得不承认,WIT的实力还是有的,而且其制作水平随着时间的洗礼甚至有所上升(可以参考剧场版《海门决战》),我认为这才是WIT最大的依仗。
前面已经提到了,进击的巨人与WIT是互相成就的关系,二者是老朋友。
但既然WIT选择了舍弃老朋友,就不应该被过去的成绩所束缚,而是应该放眼未来,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去获得跟巨人一样优秀的剧本,去做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优秀的原创动画。
真正能困住一个人的,不是钢铁铸就的牢笼,而是心中矗立的高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