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天宫一号”与“神州八号”成功对接,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自主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在举国欢庆的背后,有一群科学家为祖国载人航天事业一直默默奉献着。其中有一位重要的科学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他就是来自江西余干的70后科学家袁运斌,目前为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18年8月23日晚,湖北电视综合频道《大写湖北人》播出了一期访谈节目《吹尽狂沙始到金——袁运斌》,讲述他在逆境中勇攀科学高峰,不遗余力地推动我国大地测量与自主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新发展,带领团队为中国载人航天和卫星导航描绘新的蓝图的艰苦经历。
真正优秀的人不惧成功迟到
出生于江西余干普通农民家庭的袁运斌研究员,一直致力于现代大地测量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理论技术方法及应用方面的科研工作,近二十年来取得的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是他科研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8年1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奖的袁运斌
然而,人的一生从来不会是一帆风顺。真正优秀的人,也从来不惧怕成功迟到。
1990年,袁运斌第一次参加高考。可就在高考前,家里遭遇了重大变故,原本富裕的生活变得格外艰难,成绩优异的他放弃了高考,打算做一名木匠补贴家用。在父亲的鼓励和支持下,袁运斌重返校园。
可就在第二次高考前,他突发疾病。凭借顽强的毅力,他坚持参加了考试,尽管高考分数并不理想,但由于数学成绩突出,袁运斌最终被山东矿业学院测量系录取,从此便开始了他与大地测量之间的结缘。
为精益求精自行申请推迟博士毕业
袁运斌在求学过程中,一直保持着精益求精的学习与钻研精神。在他读博期间,同学们的博士论文早早就通过了,而他似乎并没有想尽快通过论文答辩完成博士学业。
据称,虽然论文已经写完,但是他迟迟没有提交,就在答辩前一个月,他向导师提出,再给他一点时间修改论文,而这一改,便是用了一年的时间来打磨。
据了解,当年,他的博士学位论文不仅顺利通过了答辩,而且还被评为2004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当时的袁运斌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益求精的学习精神,深得导师的赏识。但他知道,追求科学,闭门造车不可取,需要走出去看看。为了与国际先进大地测量技术与手段接轨,他在求学和工作中多次出国学习与交流。
婉言谢绝国外导师的多次挽留
2000年5月,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求学期间,面对国外导师和同行专家的多次挽留,袁运斌婉言谢绝。他坚信,出去只是为了更好地回来。为我国测绘科技事业、导航定位定轨之路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是时刻萦绕在袁运斌心头的中国结。
国际著名大地测量学家、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秘书长切林教授,对袁运斌取得的出色研究成果有很高的评价,并专门致信中科院院士许厚泽,认为这是一位“年轻而前途远大的GPS领域的科学家”。
在金钱和荣誉面前,他选择了心灵站立。“当时就想,觉得在回国的问题上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个人的发展,机遇会更多,成功会更大一些。”袁运斌说。
虽然回国,但是在科研工作当中,袁运斌一直都在与国际接轨,与国际同行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和广泛合作,国际著名大地测量学家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皮特尼森教授就是其重要合作伙伴之一。
热衷于锻炼为更好地做科研
长期奋战在科研一线,没有好的身体素质是吃不消的。袁运斌不仅仅是个“科研呆子”,还是一个热衷于锻炼的运动爱好者。袁运斌称,适当的运动和工作的劳逸结合,是对工作质量的一个保证。
凭借过硬的科研素养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在多年的科研事业中,袁运斌成绩斐然。他先后主持了北斗二代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等项目及载人航天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及创新群体,还有973、863等项目课/专题。
袁运斌长期致力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等多项标志性重大任务。通过多年努力,创建了有特色的GNSS电离层监测及延迟改正理论与方法,建立了北斗全球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和国际领先的中科院IGS电离层分析中心,解决了我国载人航天电离层修正等关键技术难题,主持了我国空间交会对接卫星精密定位理论与方法研究等一系列重大项目。
袁运斌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突破了国际上对我国重大航天相关的技术封锁,增强了我国空间安全保障能力,提升了我国卫星导航等领域的研究应用与国际地位,推动了我国载人航天、北斗导航技术的显著进步。
据悉,青年科学家袁运斌领导团队曾独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优秀专利奖。他个人还获得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科院参加载人航天工程重要贡献奖、中科院院长特别奖等奖项,并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的领军人才,是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