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进入最后阶段,中文说唱圈的大牌说唱歌手也基本上抛弃了自己今年的专辑。
对于粉丝来说,偶像发新专如同过年;对于路人来说,这意味着又多了一份可供精神消费和评头论足的产品。前几天,有网友整理了一张“2021年各大rapper新专辑豆瓣评分榜单”,客观记录了30多位在本年度发行了新专辑/新EP的rapper们,在豆瓣音乐这个平台收到的反馈。
作为一个向来喜欢做“大全统计”的人,我看了这张图片后觉得收录得还是太少了,很不过瘾,于是索性花了几个小时的时间,把“30多位rapper的年度新专”扩大到“整整100位rapper的年度新专”。
如果咱们的读者自己有兴趣选个什么“年度十佳专辑”,这将会是一个良好的参考。反正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肯定会在川流嘻攘上,做一个十佳专辑的评选。
我花了很长时间去做这份统计,但是在我做的过程中,我就已经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些专辑的评分人数实在是太稀缺了。
在我选取的这100位rapper的年度新专中,有多达31张专辑根本没达到评分人数下限的要求,无法显示分数(或是该专辑根本就没有被“豆瓣音乐”收录);除此之外,还有多达40张专辑只有不到100人评分。
100人是什么概念呢?各位读者可以随便看看自己的微信群聊,有100人的应该多如牛毛。拿活死人的粉丝群来说,十来个群,每个群500个人,如果真要发动粉丝去刷一下豆瓣评分,即使每个群响应的只有10个人,也完全能超过100人了。
众所周知,豆瓣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注册账号、打出评分不需要任何资格审查,甚至也没有发言字数和内容上的限制。
当评分者的整体素质和评分动机注定良莠不齐时,就只能寄希望于评分者这个群体的基数足够大,大到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民意”,以维持那么一丁点可悲的客观性。
但很可惜,即使是这份统计中评价人数最多的专辑,也仅有不到2000人。相比于那些专辑内歌曲动辄上亿的播放量,评分人数的稀缺让音乐平台评分机制的公信力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当然,一个APP/网站也有它独特的用户画像。虽然我们说注册账号和打出评分不需要门槛,但实际上这道门槛还是存在的——豆瓣有那么一份“文艺”的属性,至少豆瓣的大部分的用户肯定比大部分的抖音用户要文艺。这也就意味着,那些评分还是有那么一点参考价值的,但是非常非常有限。
豆瓣音乐的评分人数稀缺,并不是一个“古而有之”的问题。早在中文说唱的萌芽时期,豆瓣曾经是中文说唱音乐在互联网上最大的阵地,甚至可以去掉“之一”。
说唱歌手们开设豆瓣小站,还不用考虑版权的他们毫无顾忌地往上面甩自己的成品或Demo,引得说唱爱好者们前来社区讨论和分享。
那时的氛围纯粹而美好,那时候的中文说唱没有资本侵袭更没有饭圈粉丝。但评分的人数依旧众多,评出来的分数也相对不容易失真,因为那时的小众音乐爱好者们整体的审美水平,显然要比今天的说唱听众们高得多。
还有一点必须强调的是,豆瓣那个被广为流传且奉为圭臬的“豆瓣评分”,从来都是“豆瓣电影评分”,跟书籍和音乐没有半毛钱关系。
即使豆瓣评分真的有参考价值,那也更多是在电影领域,音乐领域的豆瓣,没有什么话语权和公信力。他们曾经搞过“阿比鹿音乐奖”,但往往也只能代表豆瓣的审美,缺乏足够的普适性。
我看到同行写关于此事的推文,都在分析具体某张专辑是高了还是低了、是合理还是意外。在我看来,这一切根本不成为一个问题。当豆瓣音乐的评分本身就缺乏公信力的时候,一切的讨论都索然无味。
PG One的高居第一、马思唯 KnowKnow 小白的排名垫底,在我看来都毫无意义,因为只要他们想,或他们的黑粉想,随便组织一下刷个评分,第一和垫底的位置在一夜之间就能互换。不为别的,只因为评分人数实在是少到太容易被动摇了。
话说回来,对豆瓣音乐的评分不信任,也并非我的一家之言。很多网友都对豆瓣音乐评分提出了质疑。
在确认豆瓣音乐评分跟过家家没什么区别以后,我考虑的问题是:我们还有别的音乐评价平台或机制吗?仔细一想,好像并没有。
曾经《中国嘻哈榜》很有影响力,但那个榜单的位置更多是出于人气的考量;融合嘻哈颁奖典礼每年会提名一些“最佳华语说唱专辑”和热门单曲,但一年只有一次。
虾米曾经有评价机制,但是现在它已经随风而逝了。并且除了虾米之外,前两者并不是面向大众的,数量也非常有限。
也许我的观点非常悲观,但是现实就是,关于音乐的榜单和评分,已经没有什么值得相信的了。
甚至扩大到别的领域,能够值得信赖的榜单和评分也是寥寥无几。由刷量和水军所带来的评分虚高,让绝大多数的评分都开始失真。
点开美食榜单,几乎所有的店家评价都在4.5以上,但同样是4.5的两家店,可能吃起来有天壤之别。点开购物平台,几乎所有的店家好评率都在4.8以上甚至是5星,但你还是无法判断哪家的商品好、服务好。
电影就更是了,《长津湖》和《我和我的父辈》在猫眼的评分都是9.5,但从票房到风评口碑到讨论度,都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另一方面,形成产业链的刷量也正在摧毁一切榜单的可信度。当年吴亦凡的作品登上B榜,就曾经贻笑大方,但他确实是实实在在地上去了。
在资本的力量面前,数据就只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已,想要它是什么样子,它就是什么样子。如果你跟着现在所谓的流行榜、说唱榜听歌,可能听到明年,也听不到一首Real Shit。
如今在饭圈和刷量双重作用下,数据严重失真的情况已经持续了好几年。如今音乐人确实不重视豆瓣这个平台,否则这个评分他们也会去刷。
而在他们重视的微博里,粉丝数和转评赞刷的是要多假有多假。网易云和qq音乐的评论,被刷的也是要多水有多水。这一切的根源在于,音乐人需要向甲方和其他粉丝展示,自己是一个有流量的音乐人。
在刷量蔚然成风的这种情况下,其实没有什么办法能够解决这个困境,挽回音乐平台评分机制的公信力。如果提高门槛,评分人数必然锐减,那也无法具备公信力。在这种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少数有良心有专业素养的乐评人似乎将无奈地成为最后一道防线。
说到最后,我必须要往我们自己脸上贴金。我们的另一个公众号“川流嘻攘”从今年的1月18日开始,每周都会做一个叫做《博士乐评》的系列,专门对本周说唱圈的新歌和新专辑进行评价,一些有话题讨论度或优质的专辑还会入选《纸聊新专》系列,进行专门的长篇分析解读。
乐评是有门槛的,有水平的乐评人能说出个一二三来,能分析风格、配器、唱腔,而不是像在豆瓣音乐评分的那些人,只会说一句“好听”或者“拉了”。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对说唱音乐的大众审美提高能起到一定的帮助和参考,这就是我们的初衷。Shout out to 我的同事,《博士乐评》和《纸聊新专》的撰稿人纸博士。
但就算作为有良心有专业素养的乐评人,依旧不是给这个无解问题的终极答案。一方面在于,我们的乐评不具备权威性。这受困于纸博士个人目前的音乐素养以及我们本身的话语权。
纸博士只是一个更懂说唱音乐的听众,觉得他说的有道理的人可能会说他是乐评人,不认为他说的有道理的可能就认为他是丁太升(说实话,这是高看纸博士了)。并且纸博士目前并不是对所有音乐风格理解都很深入,我们所写出的乐评仅仅是一家之言。
另一方面,我们也并非能够完全秉持第三方的客观态度。我们需要接广告,接广告就需要吹捧,这就丧失了独立客观。另外我们也有好几个长期的甲方,甲方旗下音乐人的作品,我们也往往无法客观点评。
不能客观点评,我们就只好不点评。所以有粉丝说,谁谁谁发专辑了不说说吗,如果他是甲方旗下音乐人,专辑做的不错还好,如果做的拉垮,那我们真的没法说。
基于此,这个问题真的到了一个死胡同。我在想,网易云和qq音乐他们为何不出音乐打分呢?如果出了会怎样呢?
在没有机器刷量的情况下,大部分听众只会去听高分音乐,并且人云亦云。饭圈粉丝会把他们哥哥的音乐全打到满星,让哥哥们的音乐霸占各大榜单。
而那些可能只是由极少数人打出的低分音乐,就越来越没有人去问津。分越低听得人就越少,人越少分也就越低,可能那些宝藏音乐永远不会有人发现他们。
而如果有机器刷量的话,那么你就会发现,大部分音乐的评分都在一个很高的分数。由于分数的失真,你渐渐也不会将这个评分作为参考依据。
音乐确实是有好听难听之分的,但如今我们却无法用任何可以量化的方式,将它们的好坏客观呈现出来。这不光是音乐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所有商品都面临的问题。而目前来看,它确实是无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