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多可爱,请你别伤害”“小草对您微微笑,请您把路绕一绕”“除了相片,什么都不要带走;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这些连小学生都知道的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环境的标语牌,却早已被大人们抛之脑后。面对屡见不鲜的破坏景区环境等事件,我们不禁要问:人们还要破坏多少美景,才肯罢休。
种三年的花海仅三天被毁
最近,杭州滨江的一大片粉黛乱子草,成了“网红打卡地”,而很多人来拍照时,乱踩乱坐,大片大片的草被压倒。这片花海由一对夫妻负责维护,大爷因为护花被游客辱骂气病了,老伴喉咙都喊破了,但效果甚微……如今这片“网红花海”全被割掉了!本来能美两个半月,现在只有两周就结束了。
来自千岛湖的郑阿姨,管理这片花田已经5年了。她说,这片花田大概占地10亩,原本是一家婚庆公司的拍摄基地,她在这里种了五六种花以及小树林等。这片粉黛草是G20期间种上的,澳大利亚进口来的,种植的时候非常小心,因为它们一压就倒,而且极易长虫,于是这几年,她和老伴两个人像伺候孩子一样伺候它们长大。
郑阿姨说,粉黛草的盛开期,是国庆期间开始的,当时场面非常漂亮。但之后不知道谁把这里的照片发到了网上,结果引来了一波又一波的人过来拍照。
刚开始,她和老伴看见有人就喊他们出来。可星期四开始,人越来越多,他们这边喊完让人不要踩进去,转头别人已经躺在了草堆中。现在,过来拍照的人太多了,他们已经完全顾不过来了。
花田人气最旺的地方,就属粉黛草区域了,两大片草堆中,密密麻麻全都是人,除了普通市民外,还有摄影师专门带着模特赶过来的。现场的人基本都是无视花田周围的围栏,直接踩进或者躺进粉黛草当中进行拍摄。如今,种了3年的粉黛草,仅3天时间,就全被毁了!
继杭州后,成都“粉黛”也遭殃
在杭州滨江江边公园“粉黛”被踩的新闻曝出后,不断有网友反映位于成都麓湖的一片粉黛乱子草也遭到了游人的踩踏,凌乱不堪。
该片粉黛乱子草位于麓客岛的一个斜坡上,面积超过百平米,四周用绳索护栏圈着,以防止前来游玩的市民进入。但护栏却并未拦住游人,从斜坡顶部到底部的大片“粉黛”都被人为破坏,大丛的粉黛草均被踩倒在地,七倒八歪。部分被踩区域因为游人踩踏较多,甚至踩出了多条“小路”。更有游客甚至边踩边抱怨“好烦哦,都被踩坏了”,表示难以找到“最佳”拍照点。
麓湖物业工作人人员介绍,园区内有多个区域种植有粉黛乱子草,于今年4月份种下,最大种植面积约800平米,目前被踩踏的面积约150平米。“我们希望给大家提供一个美好舒心的游玩环境,当然也希望游人能够和我们共同来爱护这个环境。”
鄱阳湖草洲迎来数千游客 却留下遍地垃圾
受降雨偏少影响,今年鄱阳湖提前进入枯水期。鄱阳湖草洲特有的蓼子花也即将开放,虽然花尚未完全盛开,但是毫不影响市民周末前去赏花、秋游、亲近自然。
10月13日正值周末,成群结队的家庭、车友前往鞋山对面的鄱阳湖湿地草洲,一些旅游大巴车也满载游客来到了这里。令人遗憾的是:“数千游客留下的遍地白色垃圾,大煞美丽的湿地风景”。
周末的鄱阳湖湿地成了撒欢的乐园。让人觉得遗憾的是,在湿地草洲上,一些白色垃圾随处可见,有烧烤后留下的成堆垃圾,有矿泉水、饮料瓶,有食品包装袋等等。成片的垃圾,与湿地美景格格不入,极不协调。更让人心痛的是,有的小车开进草洲,在刚冒出头的蓼子花海中尽情驰骋,破坏草洲湿地。
平文涛,你欠西湖一个道歉
今年“十一”长假期间,“平文涛”上了热搜,他就是在西湖边圣塘景区石碑、灵隐景区梵音亭石碑、钱王祠石碑上乱涂乱画的人。涂画的内容不仅有荒诞不伦的自我表达,还有其个人署名。在文物和风景区用油性笔涂画,不仅破坏了景区原有的美感和价值,更伤害了民众内心对于城市历史的尊崇感,引发杭州市民的一片挞伐之声,众多网友纷纷表示:“你欠西湖一个道歉”。
游客踩踏丹霞地貌还拍抖音炫耀
8月28日,抖音发布了一则 4 名男子肆意踩踏张掖七彩丹霞景区内彩色丘陵的视频,引发网友广泛关注。
视频中,拍摄者语气兴奋,拍摄自己和伙伴私自进入张掖七彩丹霞禁区内游玩,无视栈道私自进入丹霞地貌 " 后山 ",在景区内肆意踩踏并用脚将尘土扬起,并附文称从后山进入不用买门票,是偷偷进入的," 不是说踩一脚要 60 年才能恢复,我们不知道踩了多少,我还弄了些沙子 "。
事后,张掖市旅发委回应,涉事游客或将入不文明游客永久黑名单。
最美的风景是文明
关于中国游客的素质,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虽然仍然有个人存在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近几年中国游客的素质已经有了很明显的提升。
不过,文明旅游,考验的不光是国人的素质,也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一个依法治国的国家,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强化规范国人的文明出行行为。并采取一些和不文明行为相匹配的惩罚力度,对推动国人的文明出行行为会有积极作用。有法可依,只是树立法律威严、阻遏违法行为的第一步。
最根本的还是要提高游客的自身素质,加大教育力度,全面提升公民文明旅游的素质。当然这是长远的过程,不是能一蹴而就的。
数千年的历史和自然景区,需要全社会的保护和尊重。这不仅仅是景区管理的职责,更需要民众建立起普遍的保护意识。而法律作为此类破坏行为的高压线,应当是最后的保护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