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巴中古桥
巴中古桥 如何留住“人间彩虹”
通江红花溪石桥
探访中,记者发现,由于自然与人为因素,许多古桥及其周边环境遭到破坏,巴中古桥正在急剧减少,古桥的保护刻不容缓。
恩阳起凤桥
破坏:“历史活化石”正在消失
古桥“十不存一”。祖宗留下的遗产,一场暴雨、一次狂风之后,数百年乃至上千年古桥顷刻荡然无存。
恩阳起凤桥
2008年“7·6”洪灾,建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的平昌县喜神乡石门村4组梅子滩桥被彻底毁坏。2015年27日晚8时许,巴中市南江县境内普降暴雨,局部地方降大暴雨。28日,近70年来最大洪水通过南江县城,多条街道被淹。这次暴雨致全县48个乡镇、48.5万人不同程度受灾。其中,境内几座近千年的古桥被洪水冲毁。当洪水退去,只有几个石墩还残留原址。除了洪水,更有多种自然灾害造成古桥的破败、荒废乃至消亡。“由于长期没有维护,不少古桥摇摇欲坠,也许一阵大风、一场暴雨后就变成了废墟。”我市文物专家汪信龙说,“真正原建的千年以上建筑文物已经很少,最多的就数古桥。然而,由于自然灾害和年久失修,很多古桥都遭到了严重破坏,导致其自然消亡。”纵观巴中,史料记载可考的古桥有90座,当前市文物局登记在册的只有52座。
通江县草池乡独善桥
惋惜:古桥大都“非正常死亡”
除了自然消亡,决定古桥生死的还有人为因素。战乱时期,很多古桥难逃生死大劫。和平年代,古桥同样面临着大量的损毁和“非正常死亡”。
“据《通江县志》记载,通江的古桥有46座,而现在留存下来的不到20座。”通江文物局局长龚道勇说。
恩阳水码头连接起凤桥的古道
如果说使用现代材料和工艺改建、重建修复古桥容易造成“破坏性保护”,致使古桥的文物价值减损乃至实质消亡,那么,对古桥造成的“建设性破坏”,则是古桥面对的主要威胁。这些破坏,来自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以及各地开展的旧城改造和经济开发区建设。
“巴中古桥的大量消失一方面在于自然灾害的损毁,另一方面在于城市化建设。比如,通江县政府门口原来有一座宣化桥,在城市建设中永远被埋于地下。另外还有一座叫做贞烈桥的古桥被当做地基,上面建设了新的道路设施,也被永埋地下。”龚道勇在列举这些古桥的时候,频频叹息。
草池乡陈家河跳礅桥
此外,随着道路变迁、河流改道,一些古桥失去原有的交通功能,或自然废弃或被拆除。一些古桥随着道路拓宽改造,失去实用价值后被当作地基、路基。一些位于交通道路上的古桥,由于交通工具的变化,使古桥难以承受汽车沉重的压力和震荡,破损严重,甚至成为危桥。
与乐善桥相连的米仓古道
保护:让古桥成为永不消失的“人间彩虹”
记者走访发现,古桥保护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家底不清,保护意识薄弱,投入不足,缺乏长久保护机制等。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延续古桥的生命?汪信龙及龚道勇都指出,保护古桥必须从源头做起,理顺体制,创新保护方法:
全面普查,摸清家底。目前,古道上的古桥情况大部分都有相关资料,但我市古桥分布广泛,数量和种类多,很多古桥藏在了乡野中。实际上,往往越偏僻的地方,古桥所遭受的破坏越小。所以应对古桥进行全面普查,全面评估,建立完整的档案。
与乐善桥相连的米仓古道
建章立规,科学保护。像通江县小新场独善桥、南江县沙河镇乐善桥等已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桥受《文物保护法》保护外,大量没有列入文保单位的古桥,在管理主体、管理方法、管理责任、管理经费等方面没有明确,应制订和颁布“古桥保护和利用条例”,科学系统保护古桥。龚道勇指出,应该加快对古桥设立文物保护单位或保护点的工作,设立保护标识牌,划定保护范围,加强对古桥周边环境的系统保护,而不单单是对古桥本身。
渡水溪残桥
部门协调、统筹规划。除文物部门外,与古桥相关的交通、城建、水利、农业、规划等部门应该加强配合。农业、水利、城建等部门在规划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对古桥的保护。尤其是一些被纳入地方文物保护范围的古桥,在与当地经济建设发生冲突时,相关部门应慎重决策。
开辟渠道,增加投入。增加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桥数量和资金投入。同时,鼓励民间资金和国内外慈善资金投入古桥保护。也可将古桥作为旅游资源,在开发古桥旅游业中保护古桥。如通江县火炬镇唐村坝村穿云洞蟠龙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该桥距离通江县东郡水乡仅几公里之遥,如果对该桥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东郡水乡的新村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实现对古桥的有效保护,又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目前,省市相关部门把米仓道将与荔枝道一起,准备以‘剑门蜀道’的名义共同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汪信龙指出,申遗是对古桥保护的有力举措。
摄影 / 彭从凯 戴刚
巴中新报记者 李继鳌 戴刚 吴维义
秦巴美好江山,携手与您共创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