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手绘传统节日9九重阳节海报插画
回忆9月9日山东兄弟
当代王位
只有在他乡才是异客,每逢节日都加倍思念亲戚。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说到重阳节,很多人都会想唐代诗人王维的这首著名七言绝句。在这短短的4句诗里,包含了当时重阳节的三种习俗:登高,佩茱萸,亲人团聚。此外,重阳节还有赏菊、饮菊花酒等习俗,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也有“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茱萸和菊花因此成为象征重阳节的两大植物。
那么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呢?
西晋的著名人物周处,著有一部《风土记》,记述地方民俗。书中记载:“俗尚九月九日谓上九,茱萸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而御初寒。”这里的茱萸,是指吴茱萸,有强烈的气味。插茱萸,是为了辟除恶气,抵御初寒。古人用于“辟恶气”的植物,如佩兰、艾、菖蒲、苍术等都是有强烈气味的植物。
那为什么古人认为重阳需要“辟恶气”呢?
因为重阳节的月数和日数都是九,《易经》中“阳爻为九”,九九两阳相重,这就是重阳节名称的由来。古人认为重阳阳气太盛,阴阳失调,需要辟邪。这是重阳节佩戴茱萸的习俗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类似的是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因为端午临近夏至,夏至后昼长渐短,阴气开始生长,需要用香草辟邪。《风土记》中记载,“以艾为虎形,或剪裁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载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削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直到今天,我国南北仍有端午节在家门口悬挂艾和菖蒲习俗。
重阳节茱萸的诗词
历代与重阳节茱萸相关的诗词不少,如明代石茂华的《九月九日登长城关》中有“香醪欲醉茱萸节,壮志还为出塞歌。”元代张可久的《风入松·九日》中有“细看茱萸一笑,诗翁健似常年。” 宋代宋祁的《九日置酒》中有“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等等。
吴茱萸的历史传说
关于吴茱萸,民间有个有趣的传说。春秋战国时期吴茱萸原生长在吴国,称为吴萸。有一年,吴国将它作为贡品进献给楚国,楚王见了大为不悦,不听吴臣的解释,将其赶了出去。幸亏楚国有位精通医道的朱大夫追去留下了吴萸。一日,楚王受寒而旧病复发,胃痛难忍,诸药不效。此时,朱大夫将吴萸煎汤治好了楚王的病。当楚王得知此事后,立即派人前往吴国道歉,并号召楚国广为种植吴萸。为了让人们永远记住朱大夫的功劳,楚王把吴萸更名为吴茱萸。
另一个传说是,东汉时,汝南县有一个叫桓景的人。其父母在一场大瘟疫中病死了。桓景小时候就听大人们说: “汝河里住着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祸害人间。”于是决心访师学本领,战胜瘟魔为民除害。桓景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就进山拜师学艺。转眼一年,有一天,费长房走到桓景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回到家乡后,桓景把茱萸叶、菊花酒分给大家,避免染瘟疫,他自己则用降妖青龙剑斩了瘟魔。从此以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带茱萸的习俗一直传到了现在。
关于吴茱萸
最后介绍一下本文的主角吴茱萸,别名吴萸、茶辣、漆辣子、臭辣子树、左力纯幽子、米辣子等。是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小乔木或灌木,高3-5米,适应性强,分布广。嫩果经泡制凉干后即是传统中药吴茱萸,简称吴萸,是苦味健胃剂和镇痛剂,又作驱蛔虫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