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王峰
在咱们河南老百姓的生活中,每天都接触到无比熟悉的河南话,“中”“得劲”“吃了冇”“排场”等充满中州韵味的词不绝于耳。但近日,收藏家马未都在一档节目中揭秘了宋朝人的普通话是如何发音的,听后让大多数观众感到意外,节目中朗诵的一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听起来广东味儿十足。
许多读者致电本报希望就河南话的演变问题探一究竟。昨日,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在查阅史料、采访专家的基础上,初步理清了宋朝官话、现代河南话以及客家话、广东话之间的渊源,在专家看来,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也有专家认为,咱们现在熟悉的河南话,其实跟古代河南话的关系不大。
宋朝“普通话”为什么像广东话?
马未都在节目中介绍,这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科学家、学者用音韵模拟技术,结合史料中的音律记载,还原了宋朝人的口音。
有网友感慨:“我活了20多岁,听了这么多年河南话,却不知道宋朝人说话带着港腔!”也有网友质疑:“这样的语音还原有多少准确性呢?”在不少网友看来,虽然古代人说话和现代人有很大差异,但是河南话和广东话之间的距离太大了,两者在语言长河的演变中又是如何交融、发展的?
马未都解释,虽然现代人没有生活在古时,无法判断宋朝人到底是如何发音的,但通过科技还原出来的发音相对来讲还是有道理的,“语音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改变是一个事实,”马未都表示,“这不仅仅是地域问题,就算一直生活在一个地方没有挪窝,口音也是改变的,这是一个规律。”
河南大学国际汉学院教授、“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国家核心专家及河南省首席专家辛永芬则从专业的角度对两种语言进行了解析,虽然在普通人听来,宋朝“普通话”跟广东话有些相似,但区别还是很大的,辛永芬解释,首先两种方言的声调系统是不一样的,原来宋朝时的声调有8个,现在的广东话有9个声调,而且宋朝时的韵母发音比现在复杂,辛永芬说:“宋朝时重修《广韵》,声母有36个,还分清浊音,随着口音的演变,现在的广东话也不分清浊了。两者的区别其实还是挺大的”。
历史悠久的河南话到底是什么?
据资料记载,河南话属汉语中原官话,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通行于河南大部分地区的中原官话,即为人们通常习惯所说的狭义的河南话;其次是通行于豫北太行山一带的晋语,主要分布在济源、焦作、新乡、鹤壁、安阳等地;还有一小部分是通行于豫南地区的江淮方言,以信阳的新县、光山县为主。值得注意的是,这三种方言虽然同属河南话,但它们之间均不可以顺利交流。尤其是江淮方言,在某种意义上属于河南话向西南官话的过渡地带,比如新县、信阳市区南部、罗山县带湖北口音,东部潢川、固始、商城带有浓重的安徽口音。
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新俊告诉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一般意义上的河南话是指第一类中原官话,在宋代时主要是由河洛方言加东京(今开封)方言而形成,是以中古音《广韵》为代表的音韵系统,“现在的南方口音比如广东话则较多地保留了中古音的成分,现代语言学家的拟音技术也在某种程度上参考了南方方言。”张新俊表示,“所以听起来宋代‘普通话’和现在的广东话有点像。”
若论其河南话的源头,还要追溯到夏朝,据史料记载,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处于夏朝统治版图中,其方言源自受东夷一定程度影响的华夏语,商朝统治中原几百年后,商语被中原地区的华夏语所同化,成为今日河南话的雏形,也就是洛阳话。
以洛阳方言为标准音的华夏语后来成为全国通用的语言,魏晋南北朝时,以洛阳语音为标准的“通语”从中原传向北方和江左一带,《魏书咸阳王禧传》就有关于北魏孝文帝通令“断胡语,用正音洛阳话”的记载。南朝宋齐梁陈都建都于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当时的金陵话是洛阳话的沿用。经历过秦汉魏晋的演变后,隋炀帝杨广以洛阳为首都,推广以洛阳话为代表的正音和正语,唐朝时,洛阳话仍然被看作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
由此可见,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河南话都是官方指定用语,“在历史上,我们的河南话一直是有延续的,从来没有断过。”辛永芬如是说。
“官话”是如何演变成的
马未都表示,节目中模拟出来的口音并不是某地的方言,而是宋朝的“官话”,所谓官话就是中国古代统治者提倡的标准沟通的语言,叫雅言,据说孔子讲的就是雅言,因为孔子广招天下门客,如果用当地方言来讲课的话,沟通就是个大问题。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中国历代官方语言有雅言、正音、官话、国语等不同的称呼,也是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对“普通话”的定义。辛永芬表示,历史上各朝统治者规范读音的最大作用就是便于交流,秦朝虽然提倡了“书同文车同轨”,在文字上实现了相通,但语音并没有彻底规范,也无法通过行政手段进行规范,只有靠长期的民族融合、人口迁徙来慢慢调整。官话一般是指文人写字、赋诗、做文章所用,方言更多是为广大老百姓所用。
“方言是任何历史时期都存在的,语音从魏晋南北朝到现在也一直在变化,而且一直趋向于简化。”辛永芬介绍,闽南话、湘语、吴语都是从中古时期的中古语演变来的,但几种语系相比,变化最快的是北方官话,这跟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相关。
张新俊介绍,无论是官话,还是雅言,在历朝历代主要还是以统治者定都的城市方言为主,同时会兼顾这种口音的使用基础,比如人们现在熟练使用的普通话,事实上,在清朝末年就已出现“普通话”一词,清政府于1909年规定北京话为“国语”,民国时期曾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多次制定国语读音,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规定国家通用语言为普通话。
假如一秒回宋朝,你能听懂老祖宗的话?扫描二维码听宋朝官话啥语调!
河南人的口音变化最快
辛永芬介绍,在全国范围内的历史时期,中原地区的口音变化是最快的,宋朝时的河南话还是8个声调,到了明朝就变成了5个声调,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从元朝到明朝的历史社会动荡和朝代更迭。
辛永芬认为,我们现在熟悉的河南话口音是从明朝时期开始逐渐定型的,张新俊的观点却是现代的河南话,除了林州话体系外,跟中古语几乎没有太多关系,其中主要原因还是元明时期的社会动荡造成的人口大迁徙使得中原地区的口音发生了很大变化,明朝中期以后,社会逐步稳定下来,中原地区的语言也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咱们现在熟悉的口音。
为何单单要把林州话拎出来?原来林州话和河南话并不属于同一语系,林州话属于晋语,也和闽南语、广东话一样保留了较多的古语成分,有学者认为,林州之所以能够把古音保存得如此完整,是其地理原因所致,河南虽大部分地处平原,但林州位于太行山脉,大部分地处山峦,交通闭塞,使得古老的音韵得以延续和保留。
有热爱古诗词的读者会发现,很多诗词用现代普通话朗读并不押韵,反而福建客家话、广东话朗读会更显韵律,这种现象也有理论依据支撑。辛永芬解释,福建两广地区的方言更接近于古代语言,因为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这两个地区的变化比较慢,保留了更多的古语成分。因此就有了“不是古人说粤语,而是粤人说古语”的说法。
张新俊介绍,福建两广地区的方言也在不断变化,不能与古语画等号,只是比较接近而已,“从历史人口迁徙来看,福建两广的居民很多都是南宋以后的中原人迁移而至,与外界接触少,语言融合慢,所以较多保留了唐宋时期的读音。另外,很多古诗词都是根据南宋刘渊的《平水韵》来进行平仄押韵的,当时所有的读书人都必须遵从,不然就通不过科举考试。《平水韵》是根据中古音系统编撰而成,结合上述原因,所以我们就感觉很多古诗词用福建两广地区的方言朗读顺口了。”
宋代官话向现代普通话演变的特点
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看宋代官话向现代普通话演变的几个特点:
1.入声消失。入声就是一种音节末尾的辅音,又称入声韵尾。主要有-p、-t、-k这三种入声韵尾。此一特点在如今官话区几乎完全消失,只在南方方言区有所保留。
2.g、k、h声母的颚化。很多汉字原本为g、k、h声母,但在普通话中都变为j、q、x。比如视频中:巧(古音kao或kiao,变为qiao)、间(gan→jian)、期(ki→qi)、桥(kiao→qiao)、久(giu→jiu)、岂(ki→qi)。
3.双唇鼻韵消失。普通话有前后鼻音之分(-n、-ng),但在古代还有第三种鼻音韵,即双唇鼻音(-m)。注意,此m不是做声母,而是韵母。例:金(gim→jin)。
4.m声母变为w声母。很多字古代是m声母,如今变为w。如视频中“便胜却人间无数”的“无”字,古音为mu。粤语为mou。
粤语保留的古汉语词汇
1.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苏轼
解说:“食”是广东话,广东人把“吃饭”说成“食饭”;“肥”也是广东话,苏轼的意思是“胖”,粤语把“胖”称“肥”,胖人叫作“肥佬”。
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
解说:“樽”是粤语,广东人把瓶子都称作“樽”。酒瓶子,广东人称作“酒樽”。
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解说:广东人把“天气冷”说成“天气冻”。“天气好冷”说成“天气好鬼冻”。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解说:广东人把“多少”说成“几多”,是问数量时的常用语。例如问人:“多少钱?”广东人说成:“几多钱?”
来源:大河客户端 实习编辑:王娇
(来源:大河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