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些关于产品和运营的感悟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一起来看看~
互联网圈子有这样一批人,写不出什么的时候就喜欢写总结。
嗯,就是这种“2018年9月书单推荐”、“2018年9月总结”、“吐血整理互联网中秋月饼”、“复盘拼多多/快手/抖音的产品之路”等。
没错,在下也写不出什么干货了,只好写写你们喜欢的运营总结了哈哈哈。关于产品/运营的一些感悟总结,但愿会对你有些小启发。
01
关于如何判断新产品是否已经调好了?
近期看到一种蛮有意思的说法:就是如果你感觉把广告停掉以后,还能看到增长不往下掉,基本上就说明你这个产品差不多就到位了。
02
运营人在职场上最缺的东西是时间,如何为一天的时间创造杠杆很重要。除了要学会把80%的时间花在20%最重要的工作上,同时也要学会如何“摸鱼”。
找出一天中效率最低的时间段,在这一小段时间内做一些琐碎不费脑的工作,又或者刷业内新闻、水产品群等也是不错的选择。如果你能坚持一周记录时间的消耗清单,就能清晰的看出哪些时间可以更有价值的利用起来,哪些事情可以不做,哪些事情可以更专注。
事情可以分成四个类别:高快感高复利价值、低快感高复利价值、高快感低复利价值、低快感低复利价值。
快感是指那些能让你愉悦的事情,高力价值是那些能让你成长的事情。比如说:刷抖音玩游戏是一件高快感但低复利价值的事,学习是低快感但高复利价值的事。
03
刷了一个月的抖音短视频,发现广告基本是游戏。
在这个流量稀缺和用户注意力稀缺的年头,获客成本越来越飘。MMO游戏现在在抖音上一个注册单价要去掉100块以上,贵的让人惊呆。
那为何获客成本这么贵,还这么多游戏抢着烧钱?
因为他们只要从每个新玩家的身上获得的终身价值(付费)高于成本,就能靠大量铺广告拉新来赚钱,来一个赚一笔。
线上流量稀缺,很多创业公司其实并不好过。要么能像游戏这种从用户获取高价值;要么能依靠某些黑客增长的手段来病毒传播,否则在创业公司做运营可不容易啊。
增长型产品经理、用户增长运营… 目前很多大厂都在招募这类型的人才,懂增长的产品或运营会在这年头很吃香,因为稀缺,因为流量贵获客很9难。
04
一直信奉这一句座右铭: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原则》的作者曾说过“历史总是在不断重复,而在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能够帮助你理解事物的运行法则”。要想理解现在,你需要先理解过去。
举个栗子,每年苹果发布后,在微信热传的段子和相关截图都跟往年类似,比如说吐槽价格贵、各个地方苹果购物价格、对比土豪跟自己的区别… 套路其实不尽相同。
05
有情绪的好东西,更易被传播。
有情绪是指能激发用户的内心情绪,比如:共鸣、炫耀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惊喜感等。
举个栗子,很少人会在朋友圈发一篇纯干货的文章,更多的用户行为是看完后默默收藏。而带有情绪的好文章则不同,如果能触动读者的共鸣或说出读者内心想表达的话,那读者就会选择转发到朋友圈。
又比如:王者荣耀会在你连胜或单场取得不出的战绩时,弹出邀请评论框。很多产品都会选择在用户情绪比较好的场景下,发出“去应用商店给个好评”的邀请,这个时候用户会更乐意去评论。
再比如:当我使用一款新产品时,若能在产品里找到一些彩蛋,那我就非常惊喜,进而自行跟好友安利这块产品。
嗯,我们产品和运营人,都要以做出「有情绪的好东西」为己任。
06
听摆地摊的小老板说过一句挺高明的生意经:“做生意不用慌,一天只要遇到三个呆婆娘。仔细想想,其实这就是运营常说的“超级用户”。
07
曾看过一个增长黑客的朋友圈说:“增长黑客的首要原则是,绝不分享有效的增长手段,除非该手段已失效”。
怎样才算黑客?
这个其实不好定义,但敢肯定的是“流行于大街的增长手段”就不再是黑客。再言之,增长手段因为使用场景、时间窗口、用户等因素不同,不可完全的套用,仅可借鉴。
08
看产品的版本历史记录是一个能快速提升“产品感”的事情。
你可以感受到一款最初只有核心功能的产品的迭代之路,优先做哪些功能,解决了哪些你不曾发现的体验细节,还有哪些体验有待优化等。
另外,试着去搜集和了解一款产品的运营历程,并整理一款产品的运营手段,包括如何拉新、如何促活、如何提升转化等,能系统化的强化你的运营思维和提升你的认知。
09
如果你想早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来搜集材料,不要指挥他们做这个做那个,教他们如何渴望大海就够了。
这句话刚好可以解答“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运营”的问题上,内心驱动力是核心要素,要对产品发自内心的热爱,保持敬畏之心,不然很容易在充满焦虑的互联网圈迷茫。
10
看完视觉志采访陈坤关于心灵公益项目-行走的力量的文章,里面有一句蛮打动我的话『这段行走开始时,请大家不要带着包袱、不要带着任务,当行走中发生各种状况时,去感受它就足够了』。
是啊,带着感悟人生的期待去走完这段山路,真的会让人太累了。
印象挺深的是,当初刚入门互联网时,强迫自己每周体验一个新产品,并码一些体验小结。坚持一小段时间,发现积极性远不如从前。
后来想明白了一件事,不要抱着“一定要领悟些什么的心态”去体验产品,不然积极性会大大折扣。强扭的瓜不甜,“顺其自然”的体验或许也不错。
嗯,以上就是9月份关于产品/运营的思考小结。
#专栏作家#
Levin,前网易运营,公众号:运营大作战。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