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报道称,百度的医疗招标广告再次出现,但不再出现在网络搜索中,而是转移到了移动端。
从事医疗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发现,百度置顶的链接,明明是自己所在机构的名称,点进去却是另一家医疗服务单位的内容,且该置顶搜索结果下方出现了“广告”字样。有百度推广工作人员透漏,除了临床中不能被治愈的疾病不能进行推广外,其他均可。此外,还可“仿冒”公立医院链接,为民营医院引流。
两年前,魏则西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揭开存在已久的互联网医疗广告竞价排名的真相,国家网信办联合多部委入驻百度进行调查,百度宣布对医疗广告进行整改,整改措施包括改变过去以价格为主的排序机制,改为以信誉度为主价格为辅的排序机制。
“为用户负责”“要壮士断腕”,百度的道歉、反思言犹在耳,听上去也情真意切。之后,在舆论及监管压力之下,百度也确实调整了竞价排名模式,在推广信息数量、商业推广标识等方面均做出重大调整,下线1.26亿条医疗信息,撤除了大量疾病搜索结果页面中置顶的推广内容等,李彦宏在内部讲话中提到,“打击虚假信息和过度广告”,颇有些痛改前非的架势。
但在裁撤医疗事业部后一个月,百度就因为发布未经审查医疗机构广告,被上海工商局开出罚单。时至今日,竞价医疗广告和在线医生无资质等乱象仍在移动端“照现不误”,牛皮癣式广告在搜索引擎这根“电线杆”上仍未消弭。
搜索相关疾病会发现,区分自然搜索和竞价搜索的“广告”标识字样,依旧在网页链接后面,以不起眼的字号和颜色显示,有很多甚至没有标注“广告”。而在百度搜索“竞价排名”,显示前两位的结果却是“百度竞价排名报价、收费”“高返点合作”的推广链接。
很难想象,在经历了两年前魏则西事件的巨大风波后,百度搜索中的网络医疗广告依旧乱象重重。唯一的改变是战场从PC转移到了移动端,而且对用户的画像也越来越精准。掌握海量的用户数据后建立的智能画像,能预测用户意图,帮助客服根据访客的兴趣点进行个性化的话术调整,增强代入感和针对性。
移动端因为终端与实名登陆、定位信息、上网记录等个人信息的强捆绑,比PC端更容易精准抵达用户。你手机的每次点击,“地理位置、设备型号、请求来源”等都会成数据被存档。所以业内人士指出:“在搜索的那一刻,你就已经被盯上了”。在手机网民规模比利用电脑等设备上网的网民数量更多的背景下,那些虚假医疗广告渗透面可能更广,特别是那些互联网知识有限的农村用户,对这些广告或许更没有防范能力。
让人还想不到的是,加载了很多未来想象空间的大数据、智能画像等人工智能技术,也被用在了帮很多医院“开发病人”上。当那些从弹窗中随意跳出来、压根不懂医学的客服,能够在掌握了海量用户数据后建立的智能画像的指引下,根据访客的兴趣点进行个性化的话术调整,增强代入感和针对性;当搜索入口出现的竞价排名广告,很多都是以整形、美容、减肥软文的方式出现在“信息流”、“社群”等载体中,很多患者恐怕也只能是更具蒙蔽性的精准坑蒙之下的待宰羔羊。
把没有抑郁症的患者随便说成是“中重度抑郁”;将注意力不集中的儿童,故意瞎诊断为“智力低下”……这些虚假医疗广告和坑害病人的景象,也会将网络另一端的病人带到坑里。一位曾经做过“咨询”的某民营医院员工向媒体透露,那些对疾病“侃侃而谈”的客服,可能是没有任何医学知识的“搓脚大汉”。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忽悠搜索者到医院就诊,并想方设法掏他们兜里的钱。
医疗广告不同于一般快消品宣传,去什么医院,用什么药物直接关涉人们的生命健康甚至是身家性命,兹事体大,这类广告能不能拿来竞价,本身就很值得商榷。只要肯砸钱,众多野鸡医院、半吊子医生也能成为搜索信息之后的“最优选”,不免更让人忧虑。
退一步讲,即便非要做竞价排名,也当依循法律,对投放广告的医疗机构严格审查,慎之又慎,而不是“给钱就上”。
再次,医疗广告上线之后也并非“万事大吉”,必须做好标识,保证用户有充分知情权,知道这是广告,而不是让人误以为是自然搜索结果。然而,在以上诸多方面,百度交出的成绩单都不合格:虚假、未审查的医疗机构广告频出,“网络电线杆”上贴满了“牛皮癣”;一些不法民营医院与竞价排名捆绑,在百度的流量支持或者说掩护下,违规医疗行为之恶正在被放大。
“如果失去了用户的支持,失去了对价值观的坚守,百度离破产就真的只有30天!”
这是魏则西事件之后,百度CEO李彦宏的表态。这句话今天再看,依旧让人警醒。而此刻依然值得拿出来再问一遍:百度坚守的价值观到底是什么?
(来源:中宏网 贾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