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万年不升级系统的刘,最近为了工作升级手机到iOS12。各种新加的功能中,我看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就是“屏幕时间”的显示。
这回咱们的“果爸”还真的是当爸爸了,要监督大家玩手机时间了。
其实,我最近也逐渐意识到我已经无法离开手机了。手机也是我除了电脑(我的谋生工具)以外最高频使用的数码产品。
我还常常和编辑部的姑娘们说:“我现在简直回国要被手机支付宠坏了,什么事都可以用手机!我现在回美国肯定不适应。” 手机带来了无限的方便,尤其是在刚回国的时候,购置生活用品动动手指就可以,根本不用出门,我在大呼方便的同时甚至也开始怀念那份“不方便”的old school。
当然了,移动支付的确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就如社交媒体一般,都毫无疑问是21世纪最革命性的发明。然而,我不禁注意到越来越多应用开发者在呼吁把人们推开手机,甚至是算是世界第一强的手机制造商也在提醒我们是时候“做点有价值的事情”。
那么让大家放不下手机的到底是什么呢?
最重要的,应该是社交网络。
每个人的“屏幕时间”内,“社交网络”的占比通常最大
社交网络与智能手机的亲密关系
我可以完全肯定的说每一位读到这篇文章的人99%都是通过智能手机阅读的。其实大家和手机的关系也是逐渐开始变得微妙也就是从几年前开始(甚至不到十年),社交网络和智能手机成为了最佳拍档。
FaceBook(脸书)2006年正式对13周岁以上人群开放,在2010年3月13日,当周Facebook的访问人次超越Google。
Twitter(推特)至2018年3月,共有3.36亿活跃用户,每日发表约3.4亿条推文。
Instagram2010年上线应用商店;到2012年5月,平均每秒就有58张照片上传且新增一个用户,总照片数已超过10亿。
Snapchat2011年上线应用商店;到2012年11月,Snapchat的iOS客户端每天有超过2000万张快照被发送,总数已经超过10亿张。
Tinder 2012年上线,2014年,使用者在应用中的日“滑动次数”总计达到了约10亿。
从数据上不难看出,在互联网行业,急速成长的公司在硅谷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我在加州呆了五六年,每天都可以看到一个又一个年轻亿万富豪诞生的新闻。但说实话,就2B环节的网络环境变化,还是中国的速度最快。快到我都有点适应不了,风口在变,一会儿升级一会儿降级,就连互联网都显得有些浮躁。
毫无疑问社交网络应用也最大地推进了手机硬件的更新(相机更棒、屏幕更大、分辨率更好)和软件的优化(系统运行更快、UI界面更亲和、操作手势更方便)。试问,如果没有Instagram的浪潮,大家还会沉迷自拍吗?再问,如果没有微博和朋友圈,还有人想修图吗?问,如果社交软件被禁,你还会用智能手机吗?
微信已经是完全摆脱不掉的社交软件了,有时候甚至我会习惯性地甚至是无意识地点进朋友圈,也不知道我在看什么,可能就是想时刻保持“跟上”地状态。甚至有人提出,社交媒体,是现代人合理合法地在“窥探”他人生活的方式。
但我从来不认为,我们应该责怪social media,都说social media kills,我却觉得暴露的人性才是慢性毒药。
手机,你该碰不该碰?
#批判它 - “请在和我见面的时候不要用手机谢谢。”
近年来特别是从去年开始,我有很强地感受到网络上对于社交网络的争议越来越多,但是大家对高科技智能手机的追求欲望却越来越大。
正如上文所说,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是互相依存着的。不过仔细一想也不难发现,即使手机上的社交网络在帮助人们社交,大家也知道有大部分我们所花在社交网络上的时间(即使是碎片时间)都是毫无用处的。
就像我在 你想恋爱?!中提到过的:
“因为孤单,那就找个人聊聊吧。这是在孤单寂寞时候非常容易做到的事情,每个人都需要一点点慰藉,但是这其实是在Kill time,浪费时间。这里用Kill Time这个词语,不是为了装逼,只是KILL这个英文单词可以很好的诠释对时间的浪费。”
久而久之,每次低头看手机的时候,从别人的视角看来这个举动都是在“浪费时间”。那么,就批评它吧。大家都开始宣扬放下手机,宣扬远离网络对我们的捆绑。
曾经我跟一个朋友吃饭,也算是许久未见的朋友了,但是他在跟我寒暄几句之后,几乎全程视线都没有离开过手机,他说对不起,实在是客户催的紧必须要实时回复,我理解也难受,我甚至也无奈。
“见面不玩手机”成为了新的礼节,
“几小时不碰手机”成为了自律的标志。
而我认为最有意思的是人们选择通过社交网络去批判社交网络以及智能手机的一切,还高高兴兴地不停更新换代自己的手机。
这种享受着社交网络“信息快速散播”的功能又去批判它的感觉,像极了启蒙运动时期,欧洲教会通过公然审判异教徒而不处刑的活动来宣扬本教的地位和宽容中的矛盾。
“回头刷刷朋友圈,还能看到有人发「我刚达成了5小时不碰手机的成就,你也来加入挑战吧!」,我也只好点个赞了。”
#赞美它 - 它成为了我最好的朋友,无时不刻的陪伴。
这句话是多么的悲伤但又真实啊…
#赞美它 - “啊他在看手机了,那我避免尴尬也看下消息假装很忙吧...”
其实手机的最好的地方就是实实在在地减少了陌生人之间的距离,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关系。我也不例外,由于工作原因我会经常在和人面对面地交流的时候拿出手机加个微信来建立更牢固的社交关系。
手机的第二点好处,就是可以避免很多情况下的尴尬。因为现在太多人的工作就存在于智能手机上,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地用手机来营造自己“有事在忙”的状态。
下面几个社交小情景你一定熟悉:
在公众场合被不礼貌的陌生人推搡了一把,赶紧拿出手机刷刷消息,保持云淡风轻我不恼的优雅。
乘坐网约车不想和司机聊天,赶紧打开手机让自己非常专心地刷刷ins,时不时和朋友发几条语音,营造自己时刻Social Queen的形象。
在KTV、电影院以及其他任何出现和周围的大众出现文化/审美不认同的时刻,赶紧低头看看手机,把自己沉浸在其他文化认同的环境里,默念自己不属于这里,会心里好受很多。
还有太多“拿起手机的冲动达到最大值”的时刻
节日和不远不近的亲戚一桌,不得不听他们高谈阔论自己教育成功学的时候。
遇到中国大妈开始和服务员吵架的时候。
约会对象突然拿起他/她手机的时候。
排女厕厕所的队伍的时候。
工作日下午的“phone break”...
我曾经关闭朋友圈一个月
(周老师的社交实验)
周老师说跟我说,她在复习雅思的时候曾经长期关闭了自己的朋友圈。主要是时间紧迫,每天又花太多时间在刷朋友圈上。
如果有读者尝试过,会发现在微信的发现页朋友圈的选项由扫描二维码取而代之。在她无数次点开扫描二维码后,才真正意识到了日常只是在一次次地重复“点开朋友圈”这个动作。
而很多时候,她真的不知道我所关心的那些朋友们平时的生活是什么。
你是否和唐尼一样在看联系人的时候唱
“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开始问自己:大家刷朋友圈到底是为了什么?
于是这几天我只要看到身边有人刷我就会提出这个问题(是的我就刚好随机采访了10个人)。结果看来,3个人表示是因为无聊,1人说他只发朋友圈的时候才点进去,而剩下的6个人都一致地觉得就是“想要看有没有我错过的什么热点嘛”。
其实这种心理和微博的“热搜”所代表的东西是一样的。热搜和朋友圈,在十几年前就是电视新闻,再往前,就是电台和报纸。每个人都不愿意信息不畅,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朋友圈在很多人眼里更像是一个“信息交流平台”而不是“分享生活的地方”。同理打着“记录美好生活”称号的抖音,却靠魔性音乐和舞蹈火爆网络,也是讽刺。
我们在盯着屏幕的时候,我们得到了关注吗?
通过这一番的思考,我大胆地提出了一个想法:是否现代社交,只关乎于博得关注?我说一句真话:很多人非常在意自己的朋友圈的赞数。
每次发完朋友圈:静静等待点赞
9月的文章「你其实没那么酷」里面是写了很多我一直想说的朋友圈现象,刻意营造的酷酷形象何尝不是为了博得更多关注和正向的回馈呢?
也许是“举止得体”的观念太过深入我们的价值观,在不同的社交场合大家都想表现出最优秀的一面,而不是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就像Instagram上的大部分人的身材都是100分,朋友圈大伙的生活都是幸福又富足。
《强迫行为的心理学》莎伦·贝格利
在这本心理学书中,作者针对现代人的“手机成瘾现象”进行分析,发现大家上瘾的真正原因还是我们可以从某种行为中得到“愉悦感”。
看完这个理论我可以承认自己就是想要“受到关注的感觉”,就像我发的朋友圈赞数越多,就是肉眼可见的关注,而这种关注带来的愉悦感是让人上瘾。
减少对于他人的过度关注
这种关注可以分为两种动机,其一:看着别人是否会犯错,幸灾乐祸或者是以人为鉴;其二:羡慕,甚至是嫉妒。
就第一种动机来说,我想这是人的劣根性,人类通性,作为局外人会去过度关注甚至谴责别人的错误,就好像你看看微博热搜,什么最热,丑闻最热。
第二种动机也很好理解,我们喜欢小范围对比。举例比如你会去喜欢和追逐某女明星,因为她优秀漂亮,事业成功,你的情绪是喜爱和想要成为像她那样的人;但是有的时候却容不下身边某个女孩突然变漂亮了,变优秀了,或者是找到了男神级别的男朋友,你的情绪是羡慕嫉妒甚至恨,"就她,凭什么?"。
小范围的嫉妒心很可怕,你可以容得下比你优秀很多很多的遥远的人,但是看不惯身边比你优秀一点点的存在。会不停的关注别人,羡慕别人嫉妒别人,拿自己跟别人对比,期待他犯错,期待有一个机会可以胜出。最终,你的生活和思想会失了焦点,打乱了自己应该保持的节奏感,自己的事情反而没有做好,于是就更加感觉到自卑和落后,恶性循环。得不偿失。
很多时候,我们自己的事情没有做好,觉得杂音太多,自己受到影响,都是因为关注点错了,其实不必去看同行者,只要你能专注认真的走好自己的路,回报也许会翻倍。
曾经那么在乎他人看自己的眼光,曾经那么在乎别人口中的自己,曾经那么在乎自己在别人心中的位置,曾经那么在乎别人的成败。而现在一切意识到,别人的成功只需要喝彩,别人的优秀只需要学习,别人的失败只需要借鉴,别人的错误只需要包容和引以为戒。
外面的世界只有你,没有别人,与其看着别人,和别人对比,不如专注做好自己,然后顺其自然的你会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各种人的情绪和负面情绪也都有,但是年纪越大越明白,跟别人比试,不如自己修炼内功。
等你足够优秀了,很多事情就顺其自然了。
做点什么?还是什么也不做?
从小到大,包括接受的教育都在告诉我们,要注意自己的举止,特别是在别人面前。直到我出国生活,我发现在国外的政治正确完全相反——你永远不应该因为别人对你的看法改变自己。
正因如此,我不希望我的思想改变任何一位读者的想法,我只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新思路的选择。我愿意用十篇真挚思想的文章去帮助一些需要更多选择的读者朋友,有选择的权利、看到更多的思想碰撞,也是一种自由不是吗?
虽说作为时尚博主,我一直都需要人们的关注。但同时,我也从不愿意去追求不属于我的那些关注。
如果有读者看完这篇文章想做点什么,在iOS12的这个“屏幕时间”的界面有“停用时间”和“时间限额”两个功能,只要按下按钮,你就可以得到彻底的“手机社交空隙”。
要注意的是,这个停用可是不能中途反悔的,大家还是可以从微信朋友圈的禁用开始尝试一下。
当然,如果你什么也不做,我也完全支持你。每样事物都会有自己的双面性,一味地去批评个人不接受的事物和一味拥抱新事物都是比较主观的行为。我更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帮助你们理解为什么你会花那么多时间在手机上。
在最后讲个小秘密,我最喜欢我工作的一点就是我在留言中看到太多读者的真诚想法,我看到了太多女孩们写下了她们的想法,分享了她们的成长。
每次看到那些留言我都会感到特别快乐,也会提醒我自己,这份工作最重要的从来不是让你们来关注我,而是让我们看见彼此。
最后,我只想提倡一件事情,那就是不要让手机成为片段时间的杀手。我们总有意无意的在片段时间中拿起2自己的手机随便把玩,不自觉的点开朋友圈,再无脑的刷刷刷。当我意识到自己的这种行为之后,我真的很遗憾,因为片段时间的有效利用是可以改变很多事情的,比如阅读,比如观察,比如休息。
媒介即内容,娱乐至死。
你升级iOS12了吗?
编辑:周老师 & Mia
图片来源于网络,文字原创
instagram @miallllling
weibo @大Mia的时尚账号
“Girls compete with each other.
Women empower one ano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