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18年是一个大师相继去世的年头,中国武侠小说泰斗级人物金庸老先生也于10月30日去世。各界人士纷纷缅怀这位大师,同时又掀起了一波金庸武侠之热潮。金庸作品故事情节跌宕曲折,荡气回肠;人物刻画个性分明,栩栩如生;武功招式出神入化,盖世无双;至于文笔那就更是妙笔生辉,字字珠玑。
更让人佩服的是,金庸作品受欢迎民众之广泛也是少见,年龄段从中小学生到耄耋老者,文化教育程度也无论高低,都有金庸老先生作品的粉丝,也许这才是金庸知名度之高的最主要原因。
图1 1998版《鹿鼎记》 剧照
本文重点不在说明金庸武侠之妙处,而是借老先生的作品“引”出一段历史故事。如果将老先生之作品,按照时代背景划分归类的话,无疑以清朝为背景的作品居多,同时康乾时代更是重点,这我们熟知的作品有:《鹿鼎记》、《书剑恩仇录》、《雪山飞狐》和《飞狐外传》等,都是以清朝康乾时代为背景。通过这些作品,大家有没有发现,都隐喻对清廷政府或皇帝一种讥讽与贬斥,例如以反清复明为背景的《书剑恩仇录》,反映出清廷统治之黑暗,以及乾隆皇帝身世,乃系汉人所出,而且还和“反动”头子陈家洛是亲兄弟,这明显是对标榜血统的满清贵胄赤裸裸的讽刺。
另外,《鹿鼎记》更是集暗讽与黑色幽默与一身的高逼格文学作品,此书表面上是赞颂康熙皇帝的睿智与踌躇满志之干劲,实则是以韦小宝的油头滑脑式的小聪明来疾风清廷满朝文武,王公大臣们的集体无能。这些道貌岸然的当权者们,能力远不及一个妓女所生连父亲是谁都不知道的市井无赖韦小宝。另外,本来许配吴三桂之子吴应熊的建宁公主,也被韦小宝“截了胡”,成了韦小宝的一个妾,这也是对贵族女子,尤其是公主婚姻嫁娶体制制度森严的清朝一个极大的讽刺。总之,金庸作品中对清廷嘲讽之处比比皆是,为什么金庸先生会如此“不待见”清朝呢?是民族情节,还是另有他因?
原来金庸老先生的祖上,在大清康雍两朝经历了从大起到大落的人间悲剧。
图2 查嗣庭(?~1727)清朝大臣
我们都知道,金庸老先生本命查良镛,出生于浙江海宁。早在康熙年间,这海宁查氏家族就已成为名门望族。向来江南子弟多出读书之人,而浙江海宁的查家,在康熙一朝一下子兄弟三人中进士,入翰林,在那个中举人都能让人癫狂之年代,兄弟三人高中进士,可见查氏家族文化水平底蕴之深厚。这查氏三兄弟分别为长查慎行(原名查嗣琏),次查嗣瑮和幼查嗣庭,所以查家当时不可为不风光。兄弟三人,论文学功底,绝对是大哥查慎行优之,查慎行一生留下许多诗篇,《鹿鼎记》的回目都是出自查慎行之诗句。但要论及政治才能,还要当属三弟査嗣庭,而查家的祸端也就出在这位査嗣庭的身上。
前文提及海宁查家三兄弟都是康熙年间高中进士,査嗣庭中进士是在康熙四十五年,开始入仕为官。査嗣庭官宦生涯最辉煌的时候,是在雍正年间。雍正元年,査嗣庭因为得到隆科多的赏识,很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从二品,副部级领导干部。査嗣庭在成为内阁学士之后,被任命为乡试的主考官。雍正四年,査嗣庭为江西乡试主考官,其中考题之一为“百室盈止,妇子宁止”,这句诗词是引自先秦时期诗词《良耜》,其意思是“大粮仓都装满了,妇女儿童都高兴而欢悦”,平心而论这不就是很朴素的歌颂丰收之年景,国家承平,百姓乐业。然而,就是这么一句毫无悖逆之意的诗句,成了査嗣庭“悖逆”的证据。
所谓的问题就出在这个“止”字上,“止”字又有什么问题?原来在这一命题之前,还有一题名为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这一前一后两道命题,先有“正”后有“止”这就是问题,当今皇帝年号雍正,先“正”后“止”这不是要砍皇上的头吗?这罪过绝对够大!
图3 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735年)
有些朋友一定会说,这罪名也太扯了。确实,这就是清代文字狱的特点,赤裸裸的莫须有以及诬陷,目的这就是政治打击和把一切反政府等活动扼杀于苗头。后来又进一步搜罗査嗣庭的文字笔记,又发现了对康熙皇帝执政时期一些事件的品评,字里行间带有一些个人主观观点,其中难免要发一些知识分子习惯性的牢骚之类的话语,这一下査嗣庭的反动思想被彻底坐实,查氏一门的好运彻底到了头。
雍正皇帝立即下谕旨指示对查氏家族进行执法清算,査嗣庭立即被捉拿归案,打入天牢,査嗣庭在狱中得知自己“罪”不可逭,所以在狱中悬梁自尽。査嗣庭的畏“罪”自杀,更让雍正皇帝愤怒,下令要严查严办查氏一案。结果査嗣庭自杀了也不放过,遭戮尸枭首,家族子侄凡超过16岁者全部斩首,妻女及十五岁以下者发配边疆为奴,査嗣庭的继妻及儿媳为免受辱,自杀而亡。
査嗣庭的二哥查嗣瑮,受其弟牵连,因兄长未尽监督之责,被罢官流放到关西戍边,老爷子当时已经年近古稀,于雍正十一年客死他乡。还好长兄查慎行此时已经卸任退休在原籍老家之中,被传唤入京接受审查之后,查明查慎行居住江南,对其弟之行径毫无所知,本人也无悖逆行为,开恩剥夺之前一切荣誉,放回原籍老家,查慎行一家总算是保住了性命。查慎行返回老家不足一年时间,便在兢惧与痛苦之中病逝于老家。好端端的江南名仕大家族,就这么因文字狱被当权者残酷无情地摧毁。
图4 佟佳·隆科多(?—1728年)
至于雍正皇帝为什么一定要不放过査嗣庭,有一个原因就是他是因为隆科多之举荐,很有可能是隆科多党中的一员,雍正四年,正是雍正皇帝开始发狠收拾宠臣年羹尧和隆科多之时,所以査嗣庭很容易被皇帝“盯”上。而且査嗣庭文笔过人又有政治能力,向这类文人官宦,喜好记录一些当朝史实并且加以点评留为私人作品珍藏。点评是本着主观上的“客观”态度,这就难免会抨击执政者,这在当时是很冒风险之事。说实话,这些文字记录最多就是有沽名钓誉之嫌疑,要说反动那确实是太过其实了。但是,査嗣庭正好赶上雍正皇帝准备查办隆科多之际,再加上当时正是清朝文字狱盛行之时,所以査嗣庭被当做典型严惩不贷,查氏一门即成为被卷入政治漩涡的牺牲品。
不论什么原因,查氏家族与清廷统治者是有血海深仇,这查氏的长兄查慎行就是金庸老先生之先祖,所以金庸作品对清廷的各类讥讽也就不足为奇了。
文:王金百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 抖音 搜索“历史大学堂”,订阅即可查看更多精彩历史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