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成立的这所高中有27年的历史,但被誉为东方的哥伦比亚大学。但是他的成立是由于校长在庆祝学校时的发言,学校近300多名学生离家出走而建立的。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对抗这所大学,连新建立的学校都像离家学校的名字一样,顺序互相颠倒。
1924年厦门大学举行校庆,庆祝其建校三周年,当时的校长林文庆在校庆演讲的时候提出:“读孔孟之书,保存国粹”,这样的言论引起了当时国民党每题的集体炮轰,而厦门大学的学生会也同时召开大会,提出对于校长林文庆的批判,批驳其思想陈旧迂腐影响学校的名誉,并提出让其退位的要求。此此事引起了当时的国民党人士汪精卫、吴稚晖等人的重视,也支持学生们的观点,但是林文庆得到了当时学校的建设者陈嘉庚的支持,几名同学被开除。这样的举动引起了部分师生的不满,1924年300多名师生从厦门大学脱离出来和当时的第一任校长马君武以及主要的创始人欧元怀、王毓祥、傅武说等到上海重新开办了另一所学校,为了表明自己与厦门大学不同的立场取名为——大厦大学,后来根据“光大华夏”的意思取名为——大夏大学。大厦大学在成立之后迅速发展壮大很快变成为民国时期著名的私立大学,同时也成立了全国最早的教育学院,同时大夏大学也是国内最早实行导师制度的大学,同时大夏大学著名的人物也很多包括当时的校董有吴稚晖、吴铁城、叶楚伧、邵力子、张嘉森、马君武、傅式说、汪精卫、孔祥熙、何应钦、孙科、居正、王正廷、黄绍、梁寒操、杨永泰等政治人物,教授更是囊括马君武、何昌寿、邵力子、厉麟似、郭沫若、田汉、何炳松、李石岑、曾昭抡、朱经农、程湘帆、艾伟、邵家麟、吴泽霖、王蘧常、马宗荣、夏元瑮、谢六逸、吴泽、周昌寿、姚雪垠等知名学者,甚至连上海大亨杜月笙、虞洽卿也曾屡次资助大夏,良好的办学实力,一度使得大夏大学有“东方的哥伦比亚大学”美称。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上海沦陷,大夏大学被迫西迁至贵州,1944年日军进犯贵州大夏大学再度前往赤水,1945年日军投降,大夏大学迁回上海,1951年大夏大学与光华大学合并成立华东师范大学,这所学校也是新中国创立的第一所师范大学。
而纵观大夏大学的成立之原因,最直接的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校长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的尊重儒学的讲话,这引起了学生们的不满,然而为何校长的讲话会让师生如此愤怒以至于离校另建学校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存在两个方面:
其中之一即是:校长的主张与当时的社会境况不相符合。1924年作为国民革命的特殊时期中国人民以及教育界所倡导的学风是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是以及思想文化内涵,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文化界就主张批林批孔的运动目的就是为了革除隐藏在中国社会中由于封建文化的压迫下的糟粕,而此时林文庆提出此主张无异于把自己置于众矢之的的位置,自然得到众人的批评和反对。
林文庆
其二:1924年1月国共开始第一次合作,同时国民党青年部宣告成立,3月份通过了《学生运动政策》,明确的提出了学生是国民革命中的重要份子,也占据着重要位置,加强对于学生的领导。要想让学生归于党的旗帜之下,必须关心其利益,加强对学生运动的组织与领导。在中央青年部统一领导下,各省市国民党执行部也都设有青年部,并力图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垂直的领导系统。基于这样的政治情况,学生运动得到了国民党的支持,也使得厦大的学潮时间得以引起巨大的反响。
同时也不得不说当时的校长林文庆在那个时代提出的保存国粹的要求的确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有违当时社会的发展规律,因此遭到了师生的反对,学潮运动之后300多人出走建立了大夏大学,厦门大学注册的学生仅剩下了200多人,厦门大学面临受到了重大的打击。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