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掌上科技馆”
小
伙伴们,“创新决胜未来”科普展览正在中国科技馆展示,展览细数了我国近些年在各个领域的科技成果,不仅可以带你上九天揽月,还能满足你下五洋捉鳖的美好愿望,可以说“灰常”厉害啦!接下来,小编就带你看看“带你下五洋捉鳖”的神器——“蛟龙号”。
“蛟龙号”
长啥样?
“蛟龙号”的结构
“蛟龙号”是由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从外形上,“蛟龙号”不算太小,长、宽、高分别是8.2米、3.0米与3.4米,空重不超过22吨,最大荷载是240公斤,但在其内部就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宽松了。
在“蛟龙号”内部最重要的部分是接近球状的载人耐压舱,乍一看,跟载人飞船有一拼,内部空间非常的狭小,内径只有2.1米,体积4.8立方米,仅仅可以承载3名潜航员。在这个狭小的空间内,不仅有要容纳3名潜航员的座位,还包括控制显示设备、生命支持系统等。
载人耐压舱的前方是一个舷窗,潜航员可以通过舷窗来观察海底的环境。为了适应深海高压的环境,舷窗是直径逐渐缩小的锥形,使高压的环境既能够把舷窗紧紧地压在窗口而不漏水,又不至于把舷窗压进“蛟龙号”的内部。
舷窗的下方还各有两个机械手,能够灵活地从海底抓取样本,进行分析。同时,机械手非常智能,如果在海底手爪被缠住就切断手爪,如果整个机械臂被缠住就抛弃整个手臂,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自救。
“蛟龙号”的下方还有一些压载块,这是控制“蛟龙号”下潜和上浮的重要结构,通过放置或抛弃压载块使“蛟龙号”下潜或上浮。整个“蛟龙号”可弃压载块的最大重量是1.3t,在电源发生故障时,能够自动将压载块抛弃,使“蛟龙号”上浮,实现自救。
其实,整个“蛟龙号”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包括了先进的控制系统、水声通讯系统、生命支持系统、电力系统、推进系统等十二个系统。
“蛟龙号”
都做了什么?
说了这么多,“蛟龙号”具体执行了哪些任务呢?
从2009年8月起,“蛟龙号”就先后进行了1000米级、3000米级和5000米级海试工作。2012年6月27日,“蛟龙号”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下潜到了7062.68米,创造了世界上同类型潜水器的最高潜水纪录。“蛟龙号”的成功下潜,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法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五个掌握深海载人潜水器技术的国家。
这个7000米意味着什么呢?我们都知道,液体的压强等于密度、深度和重力常数之积,所以液体越深,则压强越大。“蛟龙号”在下潜的过程中,每下潜10米会增加约一个大气压,即增加100000帕压强。当“蛟龙号”下潜至7000米深度时,外壳每平方米的面积要承受相当于7000吨的压力。这是个什么概念呢?说得形象点,相当于你的一根手指上,要托住两辆坦克。当然,面对7000米深度的海底,不仅要解决高压的问题,还需要解决密封、腐蚀和绝缘等问题。因此,可以想象蛟龙“入海”的难度丝毫不亚于神舟“上天”呢。
克服了这么复杂的深海环境,它就可以带着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入深海,不仅可以对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地球化学、海洋地球环境进行探索,还可以带回在不同深度生活的海洋生物,了解这些“深海居民”的特点。
“蛟龙号”会带给你
什么样的体验?
什么?看不到“蛟龙号”实物?没办法去深海体验?“创新决胜未来”科普展览都能满足你的这些愿望。
蛟龙号——感受水下压力
这是“蛟龙号——感受水下压力”展项,这里有类似于血压计的装置,当你将手臂深入测试仪器中,就可以体验深海的压力。当然,这只是模拟体验,不会真地对你施加深海压力的,放心啦~~
蛟龙号——结构拼装
这是“蛟龙号——结构拼装”展项,你可以通过识别mark拼装“蛟龙号”,还可以调节视角与亮度对“蛟龙号”进行观察,这样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蛟龙号”的结构。
蛟龙号模型及VR体验
这是按照“蛟龙号”1:1比例制作的模型,你可以看到“蛟龙号”可爱的外形,还可以通过VR技术身临其境般体验科考过程。
除此之外,展览还展示了大量深海潜水的实物,如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钛合金载人球壳及深海生物标本、单人常压潜水500米装具等。
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钛合金载人球壳及深海生物标本
单人常压潜水500米装具
文章最后,小编要替“蛟龙号”表白一下了:“亲爱的观众朋友们,我愿意‘带你下五洋捉鳖’,敢问撩得动你么?”
怎么样?你是不是要收拾行囊,即刻前往中国科技馆,让“蛟龙号”带你进入7000米的深海来一次旅行,亲自感受下国之重器的魅力了呢?欢迎来中科馆临时展厅“创新决胜未来”参观体验!
中国科学技术馆展览教育中心曹文思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