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撒已死。
之前,很多人并不看好这部电影在内地市场的票房。一部特效不够凶猛、节奏这么慢、没有明星带节奏的好莱坞特效大片,凭什么好卖?
结果,这部电影首日就拿下了1.21亿票房。没错——《猩球崛起3》。
这部系列终结篇,也超越了2014年上映的《猩球崛起2》的8935万,成为系列首日最高,后者最终在内地的票房为7.09亿元,《猩球崛起3》很有可能,创造系列在内地的最佳表现。
但口碑,却多少有些令人意外。
烂番茄高达93%,IMDb也有7.8分。
但豆瓣只打出了7.2分,比起北美众口一词的盛赞,内地许多人的评价是——这是一部拍砸了的史诗。
真的,这么糟?那为什么福斯要用这部拍砸了的史诗,报名征战奥斯卡?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在国内口碑两极分化的真正原因在于——观众看不惯。
比起系列前两部,这部终章更加严肃、更加克制、更加庄重,有一种莎士比亚悲剧的美感。
相对于暑期档其他那些热门大片,它其实更接近于《现代启示录》这样的内涵大片。
而作为这部史诗三部曲的绝对核心,这部电影也成为凯撒的一次集大成的演出,这个复杂、痛苦、纠结的史诗性的角色,成就了这部史诗。
“给安迪·瑟金斯一个小金人”的呼声早已在整个好莱坞的上空回荡。
但这一切,都无法掩盖电影故事逻辑和娱乐性的软肋,更遮不住,内地观众的不适应。
纵观影史,少有一个三部曲,在北美的口碑3>2>1,更不曾有一个系列,在内地的口碑与好莱坞正好相反:1>2>3。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内地和北美评价的各奔东西?《猩球崛起3》到底是一部拍砸的史诗,还是完美终章?
《猩球崛起》为什么越来越“难看”了
说《猩球崛起3》拍砸了的,多半是因为,电影越来越丧,越来越不燃,越来越凝重。
《终极之战》的核心设定,依然是药物ALZ-113变异引发的人猿对立。
第一部《猩球崛起》,ALZ-113使猿类大脑得以进化,猿类智商飞速提高,继而摆脱人类控制,人类与猿类的大战,一触即发。
第二部《黎明之战》,大部分人类被其感染致死,只有少量对药物免疫的人类幸免于难,资源的争夺,引爆对决。
第三部,《终极之战》,药物再次产生变异:原本对ALZ-113免疫的人类受到病毒感染后会出现大脑的退化,最终失去语言和思考能力。
凯撒领导的猿类,遭到了人类士兵的猛烈炮火,伤亡惨重。凯撒,决定复仇。
凯撒与上校的对立,实际上是人类与猿类的生存权之争。 像不像,一出莎士比亚悲剧的收尾?
但观众真正的困惑,或许是在于《猩球崛起》的变。
它越来越不像一部商业片了。
我们通常对好莱坞大片好看的要求是,特效够燃,故事够炫,人物够酷。
而《猩球崛起》系列,特效一部比一部少,气氛一部比一部绝望,故事性一部比一部弱。
这一切,都来自于《科洛弗档案》导演马特·里夫斯刻意的反套路。
这种反套路,并非没有瑕疵。
前三分之一,凯撒和小萝莉的亡命天涯与温情戏码,让人想起《金刚狼3》。
中段,又充满猿类和人类的对立。
直到大结局,观众终于等到了一场期待已久的人猿大决战。
然而最后消灭人类力量的竟然是——雪崩?
决定人类与猿类命运的,竟然是——谁会爬树?
凯撒关键时刻智商掉线,最后因为中箭不包扎英勇献身了?WTF?
马特·里夫斯在很大程度上去除了商业元素,他拍的是古老的戏剧,一场《哈姆雷特》式的悲剧,让你能设身处地地感受到—— 人性与兽性的对决。
但,很多人没有看到心满意足的大场面,也没有看到期望中的步步惊心的人猿对决,摆在眼前的,只有一出凝滞的戏剧。
观众憋了一股气,等待着一场惊天动地的对决来释放。 结果,马特·里夫斯拍的终章,硬是把观众这股气,憋回去了。
说到底,这个大结局,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太不友好。
但对观众不友好,这部电影就不值得看了吗?
《猩球崛起》为什么越来越伟大?
在我看来,《猩球崛起》最牛逼的地方,就在于它——敢于给观众难看。
某种程度,它颠覆了商业电影与观众的从属关系,别的商业大片是电影顺着观众,但《猩球崛起》的野心,是科幻史诗——
世上所有的史诗,哪有都顺着观众的?
《猩球崛起》要做的,就是左手商业大片,右手史诗大片。而且越往后,电影的商业性就越弱,史诗感和寓言性就越强。
《星球大战》这样的科幻史诗中,史诗是后天长成的。 而在《猩球崛起3》,史诗从一开始,就长在电影的骨头里。
特效,成就史诗
《猩球崛起》系列摒弃了倒模头套的特摄片模仿猿族方式,而是采用当下最流行的动作捕捉技术。
一只猩猩有500万根毛发,全部由特效制作完成。为了让猩猩活起来,剧组还从惠灵顿公园弄来了猩猩的磁共振图,并利用数字技术真正“复活”了猩猩。
全片95%的场景都有特效参与,但特效算是《猩球崛起3》真正的主角吗?不是!
特效公司维塔对猩猩的肌肉的收缩、晃动,肤色变化,皮毛晃动等等细节上全部做出了处理,不是为了像某些国产片一样炫技,而是为了让安迪·瑟金斯饰演的凯撒,在观众眼里,一步步从第一部中的萌童,成长为领袖。
特效,创造角色,人物,成就史诗。
整部电影,都在创造凯撒与上校的对立,电影的主题,就藏在角色的对抗里。
上校是人,但在种族灭绝的行径中,人变得越来越像——猿。
凯撒是猿,但在对猿类族群的生存与人类的矛盾中,猿,却流露出越来越多的人性。
人,何以为人,什么才是人性?到底为了族群生存不择手段是人性,还是保留对非我族类的怜悯,才是真正的人性?
这种思辨,才是《猩球崛起3》真正牛的地方。
但这些,就够了吗?不够——真正的史诗,需要强大的世界观,而《猩球》系列世界观,被埋在三部曲的故事里。
导演马特·里夫斯说过,这是一个已经知道大结局的系列电影,它的大结局,就是《人猿星球》。
问题是,如何将故事的结局,一步步导向《人猿星球》?
在2014年的续集《黎明之战》里,马特·里夫斯已经加入戏剧化的《哈姆雷特》,而《终极之战》,则让人想起《圣经》,凯撒,就是故事里的摩西。
但这场对决,根本没有胜者,只有幸存者。
人与猿,在试图消灭对方的过程中,成为了彼此——由此,《猩球崛起》的世界观,轰然立起。
到这里,这部电影终于配得上——伟大。
只是在这部电影中,还有一块至关重要的拼图,失去了他,史诗,就会失去灵魂。谁这么牛?
“给安迪·瑟金斯一个小金人”为什么响彻整个好莱坞
安迪·瑟金斯!
凯撒!
导演说,安迪·瑟金斯的表演绝对配得上一座奥斯卡,照我说——何止一座奥斯卡?
事实上,早在2002年,就已有众多媒体为瑟金斯没能通过《指环王2》的惊艳演出,拿下奥斯卡提名大鸣不平。
到了2014年,福斯为他在《黎明之战》中的表演报名奥斯卡最佳男配角,依然没得到学院认可。
从传统角度看,动作捕捉涉及大量后期特效,算什么表演?
那让我们看一看,安迪·瑟金斯在《猩球崛起》中的,算不算表演?
如果把三部曲不同的凯撒,拿到一起对比,你更能了解,安迪·瑟金斯的表演牛在何处?
浑然天成!
从第一部里天真小猿猴,到为第二部里坚毅的领袖,直到这部已经成为一名伟大孤独的先贤。
技术,只是让外观上的凯撒变得更老更成熟,真正完成人物塑造的,是安迪·瑟金斯的演出。
在面对不同命运时,其情绪把控细致入微。从第一个镜头到最后一个镜头,其面部和动作流露出的复杂情感是电脑特效永远都无法完成的丰富意蕴。
它,不是,是——他的复杂、愤怒、纠结,都通过一个个精准的眼神加以呈现,这种复杂的人物心理表演,远超很多真人。
看一看,凯撒的人物变化层次——开始,对待人类还保持冷静与正义,相信人猿可以共存,坚定捍卫人猿共存的边界。
但这一部里,上校的步步进逼,同类的猜忌质疑,让他开始怀疑自己的信仰,甚至到最后,变成了自己的反面。
在我看来,这一刻,不仅是人物性格的转折,更是安迪·瑟金斯完成向演员跃进的标志性时刻。
性格即命运。
命运就是主题,就是影片的主旨。
安迪·瑟金斯用那不动声色的演出,演出了冥冥注定、无力改变的命运感,更演出了那种飞蛾扑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感。
到最后,放弃人性遵从兽性,把自己交给了命运。这,难道不正是最有人性的演出?
伍迪·哈里逊,他演出了一种矛盾、内敛、阴沉的疯狂,既参考了《现代启示录》里库尔兹上校,又赋予角色独特的味道。
专业捕捉表演的演出,和真人演出,在这部电影里,珠联璧合,更印证了,专业捕捉演员与好莱坞顶级演技派的,旗鼓相当。
没有最牛逼的动作捕捉演员安迪·瑟金斯,就没有《猩球崛起》! 你告诉我,这不是奥斯卡级别的演出?
如果把特效大片拍成史诗算拍砸,我希望好莱坞每年多砸几部这样有野心的商业片。
当然,说《猩球崛起》三部曲,是这个时代的科幻史诗,并不是说它有多完整,多完美。
你当然可以挑出它的毛病,比如结局篇单调而乏味的情节设置,缺乏逻辑的故事,包括导演为了追究史诗感,在节奏把控上的进退失据。
但环顾影史,它很难找到同类。
福斯2011年重启这个系列的时候,好莱坞没有人看好,毕竟蒂姆·伯顿在2001年的重启版,遭遇了巨大的争议。
这个系列看起来是如此古旧,缺乏娱乐性,在一个漫威统治好莱坞的时代里,它看起来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
然而《猩球崛起》在当年却成为年度黑马,同时赢得了口碑和市场,更令人震惊的是,到了第二部,口碑和票房竟然比第一部更进一步,而第三部则达到了系列口碑的巅峰,到这一天,好莱坞终于可以确认——
它复活了科幻史诗这种好莱坞传统。
什么是科幻史诗?如果《人猿星球》是充满华丽奇想的古典科幻史诗; 《猩球崛起》却是融合了特效大片爽感的当代科幻史诗。
如果说科幻动作戏是《猩球崛起》的招牌菜,那史诗与宿命感,则是招牌菜的真味。
史诗的骨子里,是哲学。而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是:生存,还是毁灭。
三部曲里,凯撒对人的情感中,正寄予着人类永恒的迷思。
《猩球崛起》中,它对人类的依赖走向自由;《黎明之战》,它在和同类科巴的冲突中重新审视人性与兽性;到了《终极之战》,他在毁灭与自我毁灭中完成了对人类命运最后的反思。
这,不是一则猿类的寓言,而是一则人类的寓言。
《猩球崛起》系列就是用一个凯撒的故事,去反思人类的悲剧,反思人,何以为人?何为人性?谁有有权决定,哪种生物有资格,生存在这个地球上?
到最后,那种悲壮的宿命感几乎要透过镜头溢出荧幕的时候,这出史诗,也走向了终章。
像《猩球崛起3》这样的科幻大片,永远不可能取悦所有人,但对于日益平庸、日益流水线化、日益被爆米花大片统治的好莱坞甚至全球商业电影来说,这种窥探人性最深处,敢于和观众对着干的科幻史诗,就像影片中即将灭绝的人类一样珍贵。
如果说,把特效大片拍成这样的史诗算拍砸,我希望,好莱坞每年多砸几部这样有野心的商业片。
拍不出?听导演说,第四部《猩球崛起》,并非没有可能。
至于欠这只猩猩的影帝,我只想代表全球影迷说一句:
还不给安迪·瑟金斯一个小金人?
奥斯卡,丢人的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