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吃苹果把下巴吃掉的么?打哈欠把下巴搞脱臼的你听说过么?
这并不是个笑话.。实际上,在临床中,因为大笑或张大口吃苹果等脱臼的事情经常会遇见。我自己在实习和后来工作中就遇见好几个吃东西把下巴吃脱臼的,嘴巴闭不上还疼的厉害。在家自己没办法搞,只能忍着疼跑来医院挂急诊。
那么,为什么下巴会脱臼呢?这个东西到底该怎么办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关于下巴脱臼的那些事儿。#真相来了#
1、下巴为什么会脱臼
如果你用手指按住耳朵前面,而后不停地做“张口”-“闭口”的动作,你一定能感受到里面有个关节,随着你张口闭口在动,如下图。
是的,这个就是“颞下颌关节”,也就是管我们张口闭口的关节。实际上,我们之所以能张嘴,就是因为下巴(下颌)往下运动的原因。
尽管颞下颌关节周围包裹着强大的咬肌一般都比较稳定,但是很多人会因为先天或后天的一些因素,导致那个关节的卡槽彼此之间不那么匹配,有些人还会因为过多的咀嚼或外伤引起功能紊乱关节松弛等等,这个时候颞下颌关节就比较脆弱了。
如果此时,再过大的张口,比如张大嘴吃东西,打哈欠、大笑、唱歌、甚至激情接吻时。。。下巴就很容易掉下来,也就是颞下颌关节脱位,如下图。
2、下巴脱臼了,是个什么感觉
颞下颌关节脱位,往往是左右两边一起脱位,当然也有一侧脱位另一侧没事的。
只要这地方一脱位,患者立即就会出现明显的疼痛不适,而且嘴巴闭不上了,患者内心往往会有较严重的恐慌。如果这个时候你用手去触摸患者耳朵前面的关节,往往会发现有不正常的凹陷。由于无法闭口,患者往往说话说不清楚,而且会不停地流口水。一侧脱位另一侧没有脱位的患者,嘴巴还可能歪向一侧。
3、怎么治?
对于下巴脱臼的患者来说,优先应该去口腔科就诊。因为这个问题其实属于口腔颌面外科管,当然急诊科也没问题的。
确诊脱臼一般不难,治疗也就是用一些方法把脱位的颞下颌关节复位进去。但是,这东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是那么容易。颞下颌关节由于被强大的咬肌包裹,所以脱位后咬肌痉挛想复位起来往往比较困难。
医生一般不会做全身麻醉,最多给个局部麻醉,实际上大多数不麻醉直接复位也能复位进去。只是这个复位医生往往需要特别小心,因为常用的复位方法需要医生把手放入病人嘴里,而把关节复位上的一瞬间,咬肌会迅速的把患者嘴巴闭上,医生的手指头往往就会很容易被咬到。我自己刚毕业那会儿没有经验,就被咬过一次。。。
关于复位的具体方法,这个过于专业,咱们就不多介绍了,主要说说咱们老百姓如果一时半会来不及去医院,在家自己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复位呢?当然有
4、下巴脱臼了,自己在家有什么办法处理呢?
是的,尽管我们建议尽快前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或急诊科治疗,但是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就医方便的。当我们没有办法及时去医院时,咱们老百姓有没有什么简单有效又安全的办法可以尝试下呢?尤其是习惯性脱位的患者,有没有办法自己复位呢?
当然有!
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两个可以自己尝试复位的办法,简单、安全且有效,您不妨学一下。
(1)咽反射法(催吐法)
当然,并不是真的让我们吐出来,不要担心。
具体办法就是用干净的压舌板,没有的话就找家里干净的筷子,刺激嗓子眼后方让我们有恶心想吐的感觉。一些患者会在恶心出现咽反射的时候,让脱位的颞下颌关节自行复位。
这并不是什么民间偏方,实际上国外都有相关报道[1]。之所以这样可行,是因为咽反射动作想吐的动作,会让下颌骨下降,从而使骨头从卡住的槽里拖出来。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办法有可能让患者真的吐出来,所以还是要小心。也可以试试另一种方法。
(2)咀嚼法
如上图所示,找一个粗的钢笔帽或者类似大小的圆柱形物体。把这东西放在脱位一侧的上下颌磨牙之之间。让脱位的患者轻轻向下咬住这个圆柱形的物体,而后用牙齿让这个圆柱形物体在牙齿之间来回滚动,很快脱位的关节就能自行复位。如果是双侧脱位的话,可以先复位一侧,而后把圆柱形物体放倒另一侧去,继续做同样的动作即可。
同样的,这也不是民间土方,而是经过确切验证的有效方法。比如Gorchynski J医生团队[2]就对急诊颞下颌关节脱位的患者使用了上面这种方法,结果31名下巴掉了的患者中,有30位用此方法成功复位,而且其中77%的患者是在不到1分钟就复位成功的。可还行?
5、总结
(1)下巴脱臼还是比较常见的,尤其是张大嘴的时候;
(2)下巴脱臼要去挂口腔科或者急诊科;
(3)如果一时半会没法去医院,可以现在尝试用文章说的咽反射法或咀嚼法试试。个人更推荐咀嚼法。
#青云计划#
参考文献
1.Awang MN. A new approach to the reduction of acute dislocation of the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a report of three cases. Br J Oral Maxillofac Surg 1987; 25:244.
2.Gorchynski J, Karabidian E, Sanchez M. The "syringe" technique: a hands-free approach for the reduction of acute nontraumatic temporomandibular dislocations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J Emerg Med 2014; 47: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