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图片来自互联网
诺贝尔物理学奖始于 1901 年,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在每年 12 月 19 日颁发。奖项的目的在于表彰在物理学领域作出最重要发现和发明的人。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奖 - 上)
(七)
1961 年,罗伯特·霍夫施塔特和鲁道夫·穆斯堡尔,美国和西德(现德国)物理学家。前者对原子核中电子射线的研究,并发现核子结构。后者研究 γ 射线(伽马射线)共振吸收现象,发现穆斯堡尔效应。
1962 年,列夫·朗道,苏联(现俄罗斯)物理学家。研究凝聚态物质的开创性理论(凝聚态物理学),特别是液氦。
1963 年,尤金·维格纳、玛丽亚·格佩特-梅耶和约翰内斯·延森,美国和西德(现德国)物理学家。前者做出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论的贡献,发现基础对称性原理。后两者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
1964 年,查尔斯·汤斯、尼古拉·巴索夫和亚历山大·普罗霍罗夫,美国和苏联物理学家。关于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发明基于激微波 - 激光原理建造的振荡器和放大器。
1965 年,朝永振一郎、朱利安·施温格和理查德·费曼,日本和美国物理学家。关于量子动力学方面的基础研究,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
1966 年,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法国物理学家。发现和发展了原子中核磁共振的光学方法。
1967 年,汉斯·贝特,美国物理学家。研究核反应理论,发现恒星中能源的产生。
1968 年,路易斯·阿尔瓦雷茨,美国物理学家。关于粒子物理学的贡献,发展了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发现了大批共振态。
1969 年,默里·盖尔曼,美国物理学家。研究基本粒子的分类和相互作用。
1970 年,汉尼斯·阿尔文和路易·奈尔,瑞士和法国物理学家。前者关于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以及在等离子体物理学的应用。后者关于反铁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以及固体物理学方面的研究。
(八)
1971 年,伽博·丹尼斯,英国物理学家。发明全息照相法(全息摄影)。
1972 年,约翰·巴丁、利昂·库珀和约翰·施里弗,美国物理学家。创立了超导微观理论(BCS理论)。
1973 年,江崎玲于奈、伊瓦尔·贾埃弗和布赖恩·约瑟夫森,日本、挪威和英国物理学家。前两者发现半导体和超导体的隧道效应,后者在理论上预测出隧道势垒的超电流性质,以及约瑟夫森效应。
1974 年,马丁·赖尔和安东尼·休伊什,英国物理学家。关于射电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研究,前者研究了合成孔径技术,后者发现脉冲星方面的关键性角色。
1975 年,奥格·玻尔、本·莫特森和利奥·雷恩沃特,丹麦和美国物理学家。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发展有关原子核结构的理论。
1976 年,伯顿·里克特和丁肇中,美国物理学家。发现新的重基本粒子。
1977 年,菲利普·安德森、内维尔·莫特和约翰·凡扶累克,美国和英国物流学家。关于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研究。
1978 年,彼得·卡皮查、阿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苏联(现俄罗斯)和美国物理学家。前者发明和发现低温物理领域,后两者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1979 年,谢尔登·格拉肖、阿卜杜勒·萨拉姆和史蒂文·温伯格,美国和巴基斯坦物理学家。研究基本粒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以及对弱中性流的预言。
1980 年,詹姆斯·克罗宁和瓦尔·菲奇,美国物理学家。发现中性 K 介子衰变时存在对称破坏(CP 破坏)。
(九)
1981 年,凯·西格巴恩、尼古拉斯·布隆伯根和阿瑟·肖洛,瑞士和美国物理学家。前者开发了高分辨率电子光谱仪,后两者开发了激光光谱仪。
1982 年,肯尼斯·威尔逊,美国物理学家。研究与相转变(相变研究)有关的临界现象理论。
1983 年,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和威廉·福勒,美国物理学家。前者有关恒星结构和演化的重要物理过程的理论研究,后者研究宇宙中形成化学元素的核反应。
1984 年,卡洛·鲁比亚和西蒙·范德梅尔,意大利和荷兰物理学家。发现弱相互作用传递者,贡献了场粒子W和Z的大型项目。
1985 年,克劳斯·冯·克利青,西德(现德国)物理学家。发现量子霍尔效应。
1986 年,格尔德·宾宁和海因里希·罗雷尔,西德(现德国)和瑞士物理学家。研制扫描隧道显微镜。
1987 年,约翰内斯·贝德诺尔茨和卡尔·米勒,西德(现德国)和瑞士物理学家。发现陶瓷材料的超导性。
1988 年,利昂·莱德曼、梅尔文·施瓦茨和杰克·施泰因贝格尔,美国物理学家。中微子束方法和发现 μ 中微子验证轻子的二重态结构。
1989 年,诺曼·拉姆齐、汉斯·德默尔特和沃尔夫冈·保罗,美国和西德(现德国)物理学家,发展离子陷阱技术。
1990 年,杰尔姆·弗里德曼、亨利·肯德尔和理查·泰勒,美国和加拿大人。电子在质子和被绑定的中子上的深度非弹性散射开创性研究,对粒子物理学的夸克模型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十)
1991 年,皮埃尔-吉勒·德热纳,法国物理学家。研究发现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的方法,推广到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如液晶和聚合物。
1992 年,乔治·夏帕克,法国物理学家。发明了粒子探测器,特别是多丝正比室。
1993 年,拉塞尔·赫尔斯和约瑟夫·泰勒,美国物理学家。发现新一类脉冲星,开发了引力研究新的可能性。
1994 年,伯特伦·布罗克豪斯和克利福德·沙尔,加拿大和美国物理学家。前者推动了中子频谱学的发展,后者推动了中子衍射技术的发展,都研究了凝聚态物质的中子散射技术。
1995 年,马丁·佩尔和弗雷德里克·莱因斯,美国物理学家。前者发现 τ 子,后者发现中微子,都研究了轻子物理学。
1996 年,戴维·李、道格拉斯·奥谢罗夫和罗伯特·理查森,美国物理学家。发现了氦 - 3 里的超流动性。
1997 年,朱棣文、克洛德·科昂-唐努德日和威廉·菲利普斯,美国和法国物理学家。发展了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
1998 年,罗伯特·劳夫林、霍斯特·施特默和崔琦,美国和德国物理学家。发现一种带有分数带电激发的新的量子流体形式。
1999 年,杰拉德·特·胡夫特和马丁纽斯·韦尔特曼,荷兰物理学家。阐明物理学中弱电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
2000 年,若雷斯·阿尔费罗夫、赫伯特·克勒默和杰克·基尔比,俄罗斯、德国和美国物理学家。发明集成电路。
(十一)
2001 年,埃里克·康奈尔、卡尔·威曼和沃尔夫冈·克特勒,美国和德国物理学家。关于碱性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方面的成就,和凝聚态物质属性质的早期基础性研究。
2002 年,雷蒙德·戴维斯、小柴昌俊和里卡尔多·贾科尼,美国和日本物理学家。前两者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贡献,尤其是探测宇宙中微子,后者在 X 射线天文学方面的贡献。
2003 年,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维塔利·金兹堡和安东尼·莱格特,美国、俄罗斯和英国物理学家。对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作出贡献。
2004 年,戴维·格娄斯、休·波利策和弗朗克·韦尔切克,美国物理学家。发现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
2005 年,罗伊·格劳伯、约翰·霍尔和约翰·霍尔,美国和德国物理学家。关于激光精密光谱学发展作为贡献,特别是光频梳技术。
2006 年,约翰·马瑟和乔治·斯穆特,美国物理学家。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
2007 年,艾尔伯·费尔和彼得·格林贝格,法国和德国物理学家。发现巨磁阻效应。
2008 年,小林诚、益川敏英和南部阳一郎,日本和美国物理学家。前两者发现了对称性破缺的来源,并预测了至少三大类夸克存在自然界中。后者发现亚原子物理学的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
2009 年,高锟、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英国和美国物理学家。前者在光传输于纤维的光学通信领域做出突破性成就,后两者发明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
2010 年,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荷兰、英国和俄罗斯物理学家。研究二维石墨烯材料。
(十二)
2011 年,索尔·珀尔马特、布莱恩·施密特和亚当·里斯,美国和澳大利亚物理学家。透过观测遥距超新星而发现宇宙加速膨胀。
2012 年,塞尔日·阿罗什和戴维·瓦恩兰,法国和美国物理学家。研究量度和操控个体量子系统的突破性实验手法。
2013 年,弗朗索瓦·恩格勒和彼得·希格斯,比利时和英国物理学家。研究亚原子粒子质量的生成机制理论。
2014 年,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日本和美国物理学家。发明有效率的蓝色发光二极管,催生明亮且节省能源的白色光源。
2015 年,梶田隆章和阿瑟·麦克唐纳,日本和加拿大物理学家。发现了中微子震荡,并因此证明了中微子具有质量。
2016 年,戴维·索利斯、邓肯·霍尔丹和约翰·科斯特利茨,英国和美国物理学家。研究物质的拓扑相变和拓扑相领域的理论性。
2017 年,莱纳·魏斯、巴里·巴里什和基普·索恩,美国物理学家。研究引力波探测和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探测器。
2018 年,阿瑟·阿什金、热拉尔·穆鲁和唐娜·斯特里克兰,美国、法国和加拿大物理学家。激光物理领域的突破性发明。
2019 年,吉姆·皮布尔斯、米歇尔·麦耶和迪迪埃·奎洛兹,加拿大、美国和瑞士物理学家。发现了一颗围绕太阳型恒星运行的外行星。
我是真不倒翁,感谢你的阅读,关注我,带给你更多有趣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