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鸟类源自其白垩纪祖先,由于化石记录有限,这一点还不能完全为人所理解。传统上,美洲内陆海中的两种白垩纪扇尾亚纲鸟类——鱼鸟目、黄昏鸟目,通常被认为是现代鸟类的祖先,它们出现在早第三纪时期。近年来,有关白垩纪非扇尾亚纲鸟类的新发现填补了进化转变中的重大空白。反鸟亚纲和今鸟型类代表白垩纪鸟类的两大主要分支。通往现代鸟类的进化之路以今鸟型类为代表,它包括鱼鸟目、黄昏鸟目和其他几个基干类群,以及上万种现存鸟类。尽管在白垩纪期间,反鸟类是占据主导地位的鸟翼类分支,但其姐妹支今鸟型类也首次出现在早白垩世。
一些今鸟型类繁衍至晚白垩世,并占据着各种生态位。与大多数白垩纪鸟类相比,今鸟型类与冠群——鸟纲——的亲缘关系更为密切。对于我们理解远距离机动飞行的演化,以及所有现存鸟类身上的形态与独特生理性而言,今鸟型类至关重要。
路易斯·恰佩(2002)将今鸟型类分支定义为神翼鸟和扇尾亚纲及其所有后代的共同祖先,其特征如下:尾端的前关节突消失;肩胛骨叶片呈矢状弯曲;第2、第3掌骨部分或完全愈合;掌骨间隙达到第3掌骨轴的最大宽度;第2、第3、第4跖骨完全愈合。今鸟型类体态轻盈,但比同时期的反鸟类更大。它们的骨骼和羽毛显示出它们的飞行能力得到提升,陆地运动能力得到改进,这把它们与其姐妹群——反鸟类——区别开来。正如一系列衍生特征所揭示的那样,它们飞行器官的结构已经现代化,包括:狭长有力的双翼;用于各种翅膀运动的球状肱骨头;掌骨萎缩、愈合,形成了鸟类的腕掌骨;腕关节相互锁定;趾骨萎缩、末端爪消失;躯干更短、更强壮,具有刚性支架;尾综骨变小,呈犁型,并具有扇形羽毛;胸骨发育成熟,深龙骨突向前突起;肩关节具有高效的上喙突滑轮;肩胛骨弯曲且末梢渐尖;外侧喙突和胸喙突形成;以及U形叉骨。
除了飞行器官外,今鸟型类的骨盆和后肢形态还有几个衍生特征,包括:窄而变大的愈合荐骨,荐椎增加;有力的后肢,具有长而愈合的跗跖骨;第2、第3跖骨末端愈合;第2到第4跖骨完全愈合,并具有原始的下跗骨。髋部和后肢的改良不仅增强了今鸟型类的行走能力,而且使其有了稳定的起落架,可以有效吸收冲击力。除了改进的运动模块外,它们颅骨的颞部结构也改变了,眶后骨消失,使方骨链接可以移动,以推动颅骨运动。
正如内模所显示的那样,今鸟型类的大脑明显增大,并具有典型的鸟类大脑结构。此外,从四肢骨骼的微观结构所表明的生长模式来看,它们就像现代鸟类一样,生长速度很快。随着骨骼和神经的新发展,以及飞行器官的升级,今鸟型类能够远距离飞行,跨越广阔的海洋,并分布于全球各地。就其颅骨结构、大脑增大、现代的飞行器官、强有力的后肢、身体发育速度快而言,今鸟型类与现代鸟类有着密切的进化联系。然而,基干今鸟型类仍保留了一些原始特征,如牙齿,且骨盆没有髂坐骨孔,现代鸟类则没有这些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