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蚂蚁也叫军团蚂蚁,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是不断行进的蚂蚁。
行军蚁与其他蚂蚁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们没有固定的巢穴,但蚁群会在静止状态和游牧状态之间交替。在静止阶段,蚁群会寻找一处临时掩体(如石缝、枯树洞等),蚁后会变大并产卵,而在游牧阶段,蚁群会集团式移动,为贪婪的幼虫寻找可狩猎的食物。在行军蚁集团式狩猎时,形成的队伍方阵可能会超过20 米宽,长度超过100 米!放眼望去,就如同一块长长的黑色草毡,乌泱泱的一大撮。任何人看到它们都不会太舒服,密集恐惧症尤慎。但它们的恐怖绝不只是数量多而已。
虽然行军蚁并没有电影里描绘的那样恐怖,但它们的生物学特性是非凡的,很值得讨论。军蚁拥有强有力且巨大的下颚,人如果被它咬伤会产生剧烈的刺痛感。大多数行军蚁专门捕食其他蚂蚁,但也有一些种类吃各种昆虫,甚至狩猎青蛙、蜥蜴和雏鸟。
行军蚁狩猎行进过程中,平时生活在枯叶、草丛中比它们大得多的蜘蛛、蝎子等,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逃。许多大型动物也会选择暂时避让。
行军蚁是顶级的节肢动物掠食者之一,狩猎能力相当高效,被认为是热带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在每天成千上万工蚁的大规模突袭中,行军蚁会捕食大量的活体猎物。行军蚁的种类很多,许多热带地区的行军蚁物种多样性高达20种以上。
通过采样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同区域内的行军蚁在不同蚁群之间,在猎物的选择上重叠率非常小。除了食物生态位的分化,行军蚁狩猎活动也存在着时间段上的生态位分化。然而,“狩猎时间段”分化是如何实现的?以及达到了何种程度?目前还没有得到深入研究。
在对行军蚁的生存方式做了简单介绍以后,我们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人类缩小到等同行军蚁,并配备刀枪等冷兵器,那在同行军蚁的战斗中谁能取胜?
首先,战争不是儿戏,关乎生死存亡,谁输了谁就会被淘汰。因此,必须打探清楚行军蚁的底细才行,正所谓“知己知彼”,智慧是我们人类的终极武器!
情报分析
行军蚁主要生活在亚马逊以及热带雨林地区,数量庞大,大约100-200万只左右集群生活,有时这个数量可能会超过1500万!而这只是它们的一个蚁群狩猎方阵。所以如果正面对战,我们至少也要出动100万以上的人类。
蚂蚁可以举起自身体重几倍,甚至几十倍的物体快速移动。行军蚁像按照既定方向一路前行的侵略大军,只要前方发现猎物,它们就会一拥而上用大颚上的一种有毒物质(蚁酸)来麻痹猎物神经,再用自己咬合力强劲的大颚将猎物撕碎,等到将猎物都吃光以后,它们才又踏上征途。
行军蚁大颚的咬力有多强大?举例来说,在东非,当地土著把它们当作天然的紧急伤口缝合工具。如果当地人在灌木丛中受伤,会利用兵蚁的大颚缝合伤口,方法是让兵蚁在伤口两侧叮咬,然后再将其身体折断,这种“生物性伤口缝合”一次可以保存几天。从这一点来看,似乎我们的冷兵器并不占优,最多也就是半斤八两。
遇到沟沟坎坎,溪流岩缝,行军蚁的先锋部队就会抱团搭桥,让后面的蚂蚁能够踩着它们的生物桥(用身体搭建的临时桥梁)通过。从团结力来说,我们不输行军蚁。
情报深入
行军蚁中最大的个体是产卵时“大腹便便”的蚁后。蚁后生有10-12段的触角,眼睛退化仿佛失明一般。腹腔硕大的蚁后在每月和雄蚁交配后,每月都会产下三、四百万枚卵来补充数量,如果蚁群没有蚁后,这个蚁群就会很快消失。
另外,工蚁在蚁群中数量最多,它们身强力壮,主要搬运食物和防御,它们比完全负责狩猎和防御的兵蚁要小很多。而雄蚁会飞与兵蚁相比还要更大,它们的任务就是负责和蚁后交配,如果无法再进行交配,雄蚁就失去了存在价值,雄蚁尸体会被用来滋养族群。
分析到这里,似乎我们可以选择“擒贼先擒王”,但事实上我们根本做不到。因为,“蚂蚁球”是行军蚁创造的一种奇观,而且层层包裹:工蚁会守在最外层,兵蚁守卫内层,内层里有蚁后和雄蚁,幼蚁则在最里层。
看得出行军蚁确实很厉害,但是它们有一个致命弱点:能形成“死亡漩涡”。因为行军蚁的工蚁没有视力,完全依靠其为跟随探路蚁留下的气味信息素前行,一旦信息素出严重错误,那就可能会出现一群行军蚁在某个地方原地转圈,至死方休。
虽然行军蚁出现“死亡漩涡”的情况很少见,但我们可以人为制造。只要将一只行军蚁工蚁放到完全陌生的区域(比如蚁群前方的必经之路),并限制它的活动范围,就有可能制造出一个“死亡漩涡”。
当然,这不一定完全成功,但相对于“刺杀”层层防护下的蚁后,“绑架”一只工蚁要轻松得多,完全可以多绑来几只……
所以,我认为在这场100万人和行军蚁蚁群的对战中,如果正面对抗,我们应该会输在繁殖力和个体力量上,但如果利用“死亡漩涡”也许几十上百人就能取得胜利!当然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只是笔者的一种有趣假设。不知你是否认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