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新员工不喝领导敬酒,被打耳光引发热议。对此该公司发文表示,这是个别员工酒后失态的个别行为,并对其给予相应处罚。
为什么这次事件能引爆这么大的能量?
就是因为大众对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很多人都经历过初入职场的“酒局PUA”。
看似是劝酒,实则是权力之争、面子之争。
重点不在酒,也不在人,而在于“劝”,甚至是“逼”:
“有没有信心为公司创造价值,就看你这杯酒了!”
“你不喝,就是看不起我。”
“不喝就是不领情!”
“来,给领导再领一杯!”
没有谁真正在享受“酒”本身,而是想着法的让人服从,甚至是以整人为乐。
关于酒的俚语也有好多——
“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酒是粮食做,不喝是罪过。菜是爹,酒是娘。喝死总比枪毙强。”
真可谓强盗逻辑。
更可笑的是,还有人通过“酒品”来判断“人品”,名其言“酒品如人品”,纯属扯淡。
多少人在酒桌上开怀畅饮、豪气冲天,但是办起事来锱铢必较。
说什么“酒后吐真言”,却也见有人酒后只会“说话不算数”,还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不行,兄弟,我那天喝高了,断片儿了”。
说到底,这就是在用一种粗鄙的方式和损害健康为代价,来进行“拼底线”的博弈,
助长了“强权文化”——上下级之间,隐藏着一种“潜规则”;
助长了“奴性文化”——“弱者”通过喝酒向“强者”献媚,达到自己的经济利益;
助长了“男权文化”——酒桌上往往男性多于女性,女性被要求“陪酒助兴”,如果女性光喝饮料或茶水,就无法融入酒局,甚至无法介入话题......
看了个街头参访,有人说,“很好啊,酒桌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
什么才是真正的酒桌文化?
诸葛亮有言:
夫酒之设,合理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稳,宾有余倦,可以致醉,无致迷乱。
中国很早就有“敬酒不吃吃罚酒”“无酒不成席”的说法,以前的酒桌文化,是待客之道,不强求,不逼迫——这杯我干了,兄弟你随意。
现在的酒桌文化,是展现官威,拍马屁的人情场,主宾,副宾,主陪,副陪,甚至有的地方还有四陪,五陪……是一种打着“文化的幌子”进行的一种畸形游戏。
鱼上来要喝酒,鸡上来要喝酒,随便找到理由都能要敬酒,你不喝?你不举杯?那对不起,这个月的奖金就算了。
这样畸形的“文化”根深蒂固地藏在每个阶层,当浑浊成为一种常态,清白便成了一种罪过。
从心理学上讲,酒精会让人心情放松以及兴奋,此时人的防备心理会减少,有可能“酒后吐真言”。
因此,有人会试图通过喝酒来考察另一方的真实想法、态度和水平。
所以劝酒者——不管是上级,还是客户,都天然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俯视对方,形成一种“道德上的优越感”,美其名曰“考验”对方。
但是,醉酒的人,未必就一定糊涂;不醉酒的人,未必就一定清醒。
一个人从不喜欢喝酒,到喜欢喝酒的氛围,再到真正喜欢喝酒,要经历一段漫长的岁月。
只有经历过这段岁月的人,才知道酒到底好喝在哪里,才知道人为什么要喝酒。
但对于那些“借酒装疯”的人,我们要理性说不!
所谓职场,就说明是一种“契约“关系,既是契约关系,就要遵从契约精神,注重规则,淡化人情。
说到底,这就是职场PUA。
但,为什么职场 PUA 大多发生在年轻人身上?
因为年轻人社会阅历浅,对世界的认知才刚刚开始,心里的这道价值观「长城」还在搬砖砌水泥的阶段。
在这个长城上,「工作」和「感情」是最重要的两座烽火台。
PUA 就好像一支凶猛的军队,不断冲击着你尚未完工的城墙。
与其去研究敌人浩如烟海的战术,倒不如调转视线,想想怎么把心里这道长城建立起来,以不变应万变。
SO?
如何机智的拒绝劝酒?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说一句,如果真的碰上职场PUA,还是逃离,尽快。
(作者: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