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商报网7月26日讯(记者 刘涛 特约通讯员 徐升川)俗话说,好吃莫过饺子。饺子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食,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过去物质不充裕的年代,逢年过节饺子必不可少,如今生活条件不断提高,人们仍旧会偶尔来顿饺子,调剂日常膳食“打打牙祭”。从古到今,饺子的馅料随着食材的丰富也在不断变化,除了白菜猪肉、素三鲜等全国普遍欢迎的口味,更随地域变化出现了颇具特色的新花样。这不,山东省平度市仁兆镇姜家管村社区的葛翠连,围绕本乡本土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仁兆蒜薹做文章,别具心裁地研究出了水饺的新品种——蒜薹水饺。
7月19日,平度市商务局蔬菜副食品管理中心负责人尹光尧邀请了国际餐饮烹饪行业协会特邀评委、平度市烹饪大师、平度市烹饪协会荣誉会长张子田和国家烹饪技师、平度市名厨委顾问,技师学院考评委委员王吉森来到了姜家管村社区现场对葛翠连亲手包的仁兆蒜薹水饺进行了品尝鉴定,并一致给予好评。“水饺馅料选用品质优良的仁兆蒜薹,并巧妙地克服了蒜薹制馅的工艺瓶颈,口味独特,营养丰富,符合人们普遍的饮食习惯。”张子田和王吉森表示,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其源远流长的生命力源自创新。葛翠连从本地食材入手,将仁兆蒜薹制备成水饺馅料,就是对传统美食的一种创新。
今年40多岁的葛翠连是一位普通的农妇,听到专家评委的表扬有些腼腆。“一直喜欢摸锅台,平时就是琢磨着做饭。”葛翠连的丈夫孙洪玉介绍,结婚多年来,家里的饭菜全是妻子一手包办,同样炒个菜,经妻子的手做出来的不必饭店差,尤其是在面点上颇有“天赋”,小油饼、千层饼、包子、水饺做得不但精致还味道可口。2008年前后,孙洪玉开始搞起了蔬菜种植和购销买卖,葛翠连突发奇想,开始尝试用自家产的蔬菜做馅料来包饺子。
“土豆的、洋葱的、大蒜的,再后来就开始琢磨蒜薹了。”葛翠连告诉记者,真正开始用心研究蒜薹水饺是从2013年开始的。那年蒜薹销售遇到“小年”,价格较低,葛翠连从丈夫那听说,平度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到仁兆镇调研时说道,蒜薹销售不好跟市场消费量不足有很大关系。“我当时感觉‘消费量’就是蒜薹可以做的菜品太少,人们吃的不多。”葛翠连朴素的想法其实与市商务和市蔬菜流通协会领导专家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她开始从菜品上做研究,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自己最拿手的水饺上。
想法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蒜薹质地脆硬,直接下刀切的太大,不易入味不说,还不好包。如果用搅馅机,容易把蒜薹打黏糊,口感很差。2014年尹光尧曾邀请了部分专业人士对她包的蒜薹水饺进行了鉴定,但专业人士认为有很多不足,要求她继续琢磨,葛翠连这一琢磨就是5年多,家里人也跟着从开始的喝碎饺子“片汤”到见证了蒜薹水饺的成功。经过多年调试,蒜薹猪肉和蒜薹鸡蛋荤素两种水饺馅料配方终于调制完成,在照顾人们的普遍饮食习惯的同时,充分彰显了水饺的地域特色。
仁兆镇蔬菜经营主体联合会会长吕仁智说:“仁兆镇有蔬菜种植面积16.5万亩,总产54万吨,是青岛市重要的“菜篮子”商品生产基地。仁兆蒜薹在2010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登记农产品证书,是平度市19种国家地标产品之一,2018年获得“平度好食材”的称号。好食材现在有了新的面点制作方法,蒜薹水饺加以推广,必定能促进蒜薹销量的增长。”
去年,尹光尧曾联合于永滨大师成功将我市名菜“热拌凉”推到美国。多年来,他一直关注蒜薹水饺的研发工作,“只要推广得力,全国一家一户多吃一顿蒜薹水饺,仁兆蒜薹就不够卖的了。”就我市而言,现有餐饮酒店达3000多家,如果都能经营蒜薹水饺,这对蒜薹销售的带动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销售好,就能有效抵消蒜薹种植‘大小年’问题,带动农民稳步增收。”尹光尧表示。
近年来,市商务局十分重视平度食材的菜品转化工作,围绕我市19种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主动邀请国内八大菜系知名餐饮厨师来我市参加用马家沟芹菜等为主料的厨师大赛,推出了84道用马家沟芹菜制作的菜品。同时,积极向中国烹饪协会申报,“芹菜宴”“大蒜水饺”等分别被认定为“中国名宴”和“中国名点”。系列措施的实施,有效带动了我市优质蔬菜等农产品的销售,提升了平度农产品的世界美誉度。
目前,葛翠连已经注册成立了翠连蒜薹水饺店,卖出了蒜薹水饺推广的重要一步。下一步市商务局将立足本职帮助翠连蒜薹水饺店等餐饮企业做好新品蒜薹水饺的推广工作,帮助蒜薹水饺申报山东名吃,进一步带动青岛市餐饮业的发展和仁兆蒜薹的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