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配图
泗阳县众兴镇来安社区蚕桑居委会南,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过去曾有叫“绿窑村”的村庄,许多人家生的男孩起的乳名大多带“罐”字。原来此处有一座绿窑,生产的绿罐不仅深受当地人欢迎,还远销扬州、上海。现如今,还有些人家保存着那时的绿罐子,来安小学农耕博物馆里也收集了许多这样的绿罐子。
为转运 临沂兄弟来泗阳安家
当地村民陆超,多年来一直搜集整理关于昔日绿窑村的典故传说。据他介绍,烧制绿窑的始祖来自山东。清光绪15年即公元1890年,山东临沂城东十几里处有一个徐姓大户人家,该户有千亩田地,并有一个陶器窑厂,在当地很有名气。不知何故徐家那几年老是不顺利,常常发生事故和不吉利的事情。后经当地一有名风水夏先生算命,告知此时正是转运时候,要保住好运必须重寻风水。
徐家大儿子二儿子兄弟俩随夏先生一路向东南,步行十几天来到桃源县众兴东十六里处的陆庄,发现此处土壤粘稠,水源充足,庄稼茂盛,附近村庄分布合理,不密不疏,每庄十户左右,此处南离大运河不到十里,东到来安集四五里,北靠“五里井”仅有二里。夏先生一拍大腿:“此乃风水宝地也!”
徐家兄弟俩听从夏先生安排,在陆庄东头买下十八亩田,安家落户,老家由老爷子一人照看。兄弟俩住下后与陆庄人和睦相处,陆庄人哪家遇红白喜事不请自到,哪家生活有困难主动上门接济。兄弟俩要盖房子,陆姓人主动帮工不收分文。兄弟俩看陆姓人这样好,不住声感谢:“我们真是住到‘福地’了”!
在挖土盖房时,兄弟俩发现表土层二尺以下的泥油光发亮,连声说:“好泥,好泥,我们能用这泥让大家发财!”“泥又不能卖钱?哪能发财?”陆姓人不信,“我们就能把这泥变成钱,等我们安顿好过些日子叫你们发财!”
烧制绿罐子 受到村民欢迎
兄弟俩把老家会烧坛坛罐罐的事告诉大家:“我们烧你们卖。”陆姓人表示他们都习惯用黄盆。徐老二说:“我看到你们用的黄盆太薄太脆,样式也不好看,釉水也不亮不光滑,我们会烧结实又好用的盆,多种多样,釉水光滑发亮。”
徐氏兄弟安顿好家,立即在自家地头盘了一座土窑,自已做了一套简单的工具,就开始挖泥、和泥、揪剂、制坯。泥团揉好放在木盘上,木盘下面连着一根木轴,一根绳子把轴与下边木板连起来,脚踏上木板连踩几下木盘飞转,徐老大双手稳住泥团不停变换动作,半袋烟功夫,一个小坛子就做好了。兄弟俩轮番上阵,一上午就做出了上百个各式各样的坛坛罐罐,然后上釉水,全庄人都来看,个个赞不绝口。
三天后又将坛坛罐罐放进窑烧制,大火烧了两天两夜就出窑了。陆庄人看到出窑的成品各种各样,就是颜色都一样全是绿色,大家感到很奇怪。兄弟俩笑着告诉大家:“你们庄子不叫陆庄吗?你们都姓陆,我们就用这绿色让大家都知道这是我们陆庄人烧的绿色罐子,人们好记,将来生意好做。”大家这才明白。
头一窑烧出的坛坛罐罐,全部送给陆姓家家户户,陆姓人用后都说比黄盆结实好看。从那时起,陆庄家家起早摸黑推着木轮大车东赶淮阴,西去宿迁,北上沭阳,南到新袁,生意红红火火,家家生活渐渐好了。
罐上作画 产品远销上海
三年后,陆庄有一个多年在扬州做生意的陆仕才,听说老家有人烧绿罐子,特地赶回家看看。此人头脑精明,除了做生意外还擅长画画。他看了徐氏兄弟烧制的坛坛罐罐,觉得实用但不美观,只能卖给乡下人放油盐,如果能画上些图案到城里肯定好卖。兄弟俩立即请他试画几个,陆先生三笔两笔就画出一个,他把画好在坯子上的画,用小尖刀刻成槽沟,又用干泥研成粉再加彩色颜料,填在沟槽内进窑烧制,出窑后一幅幅花鸟虫鱼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坛坛罐罐上,徐氏兄弟赞不绝口。为感谢陆先生,兄弟俩愿与陆先生合作,把烧制的技术全部传授给陆先生。
作画的坛坛罐罐运到扬州销售供不应求,买到的人爱不释手,陆先生生意场上的一个上海朋友,特地赶来从黄嘴大运河码头上了一船坛坛罐罐运到淞江。那时船运太慢,上海常常脱货。直到现在扬州一带,许多老户人家还有绿罐窑烧制的坛坛罐罐。有些耄耋老人还记得苏北泗阳有个绿罐窑呢。
1939年初,日本鬼子占领泗阳,下半年进行大扫荡。一队人马来到绿窑庄上,要求为皇军烧些香炉。当晚徐氏兄弟把烧好的成品连夜运到黄嘴码头上船直奔上海。后来听说徐氏兄弟在上海做生意,生意越做越大,至今上海淞江一带古稀老人还记得有一个“大胜堂”的杂货店呢。几天后鬼子看到人去窑空,气得将几座窑放手榴弹全部炸毁。后来陆庄人为了纪念过去曾有的绿罐窑,许多人家生的男孩起的乳名都叫绿罐、来罐、银罐、茶罐等。解放后政府为纪念绿罐窑把陆庄命名为“绿窑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