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剪
单击以输入图片说明
Part1,小人物的相互救赎
(上图继续)郑勇在吕翼葬礼后走上自我救赎的道路,决定利用自己的能力继续走私印度版的Green,但定价为500元人民币,没有赚钱。
他自以为救赎,张长林以为是仗义,重新回来帮助他的牧师,黄毛等以为是希望。有时候就是这样,相同的事情在不同的环境和心境下,意义也是变得不一样。在这段重新走私的戏中,导演编剧刻意刻画了黄毛和程勇的互动,从一开始的看不起到后来认可男主从内心真正尊重,尊敬男主。或许是因为黄毛其实代表现在乃至长久以来的一类人,他们劫富济贫,行侠仗义,心中的勇让他们无所畏惧,但又恰恰遮盖了他内心的柔弱。真正能触动这类人的,不是金钱利益,恰恰是人类内心始终存在的小温馨,小感性。
黄毛其实始终牵挂着家里,是男主内心的柔情触动他的柔情,于是,剃发为引,买票回家。
多少人看到此不禁温馨一笑,可下一幕却让我们心情沉重,黄毛提前发现警察动向,为了不让男主被抓,自己驾车冲卡,最后车祸过世。我脑海里还记得他希望程勇能让他开一次车,这次他如愿了,第一次开车但也是他的最后一次。这样的戏剧冲突让观众印象深刻,也引发了思考,是什么让黄毛做出如此选择?
当然,剧中早就给出答案。黄毛就是如此一个行侠仗义的性情中人,为了男主的大爱,牺牲自己的小爱。这也一定程度上映射出的时代的大旋律:舍小爱成大爱。大旋律之所以是大旋律,不是体现在大事件中,而是体现在无数小事,“大”是体现在范围的“大”。这也是小人物的相互救赎。
Part2、这一幕似曾相识
看到这一幕,不知多少小伙伴和我一样:心中不禁想起了《辛德勒的名单》。程勇就算用2000元买回来的东西,依旧以500元卖出,甚至还想帮助省外的病友。辛德勒也是如此,在深陷于犹太人的苦难后,他就算花光身上最后一分钱也想着多救一个犹太人。这里的程勇做着的是和辛德勒一样的事情,深陷于当时为天价药所困的病友的苦难后,他深知,作为一个人,知晓这些事情后,良心不允许他不管。他自以为有责任有义务去尽力帮助他们,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比所谓金钱财富对于他更加重要。
由此,也能很明确地确定这部片的格调就是现实写实。给予你真实,你才能真正去代入进电影中,去感受电影作者想要带给你的东西。
Part3、套路得人心?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某些言论认为这部影片不过是套路。格式化地跌宕起伏,伏笔铺垫的摆设,后面抖包袱的时机都是套路。那当然,好的套路一定程度上能影响影片的观影感受,好莱坞的大片的套路更是细致,详细到每一幕几分钟,哪几分钟一定要有包袱,哪几分钟一定要抖包袱,都写得明明白白。虽有套路,但并不反感,因为它甚至还帮助我乃至很多观众去感受去吸收导演编剧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价值观。如果有套路还用不好,那才是值得诟病批评的。
Part4、到了一定高度就是风口浪尖
到了一定高度,自然就是风口浪尖。古话亦云:“高处不胜寒”,站在观众媒体面前,达到了一定高度的评价,自然也会有人从中挑刺,目的有二:一是让你跌下,二是让你下次更高。
至于剧中有什么值得吐槽的事呢,还请关注明日下篇:《我不是药神》吐槽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