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员网络专栏作家时越]
包括中国在内,世界正在进入审美多元化的时代。
无论肤色、身份认同、大码模特甚至是纹面人,都有机会作为审美潮流出现在时尚杂志的封面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审美多元化往往和社会开放度有着紧密的关系。10多年前,许多中国人还对吕燕这张颠覆中国理想美女标准的脸庞能够成为超模,感到大惑不解;到现在,和吕燕五官相似的亚洲模特依然是高级秀场上的常客,而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欣赏起了这种非传统审美的亚洲五官,人们称这种五官为“高级脸”。有趣的是,“高级脸”这个词并没有从字面意义上表达出这种长相美丑与否。反而,“高级”一词正显现出了它与平凡相对、和奢侈时尚挂钩的本质。
但平凡人始终占据大多数。
10多年前的中国网民将“高级脸”看作是老外的一种奇特的异国审美文化。单眼皮、细长眼、扁平脸和麦色的皮肤,组成了国人眼中外国人对于美女审美偏好的最初印象。这正与中国当下对于“有着大眼睛、高鼻子、鹅蛋脸和白皙皮肤”的理想美女的样子截然相反。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模特登上国际舞台,外国人偏好的中国美形象就变得更加立体了起来。以对女模要求最严格的维密大秀为例,作为全年最具看点的时装秀,维密挑选的模特不仅参考身材和外貌,对于模特知名度和自身形象也有相当高的要求。在2017年的维密大秀中,42个模特中就有包括刘雯、雎晓雯、何穗、奚梦瑶、王艺、谢欣和陈瑜共七名中国女模入选,成为有史以来中国女模最多的一次维密走秀。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全国上下对于中国模特的关注度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尽管她们长相各异,有着各自的特点,但都同样具有亚洲女性别具一格的风情,和当今中国人偏好的理想美女的形象相差甚远。西方人对于亚洲美女的审美差异已经成为了一个既定事实:就算现在的网民女神冯提莫腿长两米,也是不会有机会去维密走秀的。
图片来源:作者供图
尽管人们已经在西方审美的影响下开始慢慢接纳“高级脸”的美学,但最近轰动社交媒体的ZARA模特事件却开始让中国民众们再一次对西方审美下产生的亚洲“高级脸”产生了问号。
2月15日,西班牙品牌ZARA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公布了一组广告宣传照。在这组宣传照中,一个素颜出镜的中国模特长相引起了网络的热议:如果品牌故意挑选脱离本土消费者审美的模特来做中国广告,是否涉嫌丑化中国人的形象?
图片来源:作者供图
本次ZARA的广告为了宣传新品口红,在宣传照中给了模特的素颜正脸特写,醒目的红色口红突出了她的五官特征:五官整体娇小,因而显得面部及眼距较宽;眼神游离,因而就显得有些有气无力,并且加重了亚洲人眼皮厚重的特点;最重要的是,她长了很多雀斑——这也成为了许多网民提出质疑的地方:中国人哪会长这么多雀斑?
几十年来,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在内的东亚地区,早已将拥有洁白无瑕的肌肤视为美容的标准,人们常常戏谑地把雀斑称呼为“麻子”。大家从未见过一个时尚品牌会让模特素颜出镜,更何况是带着一脸雀斑。ZARA的这组新宣传照片在新浪微博上引起了强烈的抵制,因为“这种面无表情、带着一脸雀斑的亚洲模特很有可能会误导西方人对于中国女性长相的印象,从而引发种族歧视。”
无独有偶,就在ZARA的风波还没完全平息的时候,全球著名的时尚杂志《Vogue》在它的官方Instagram账号上发布了一张上海素人模特的照片。在推文中,《Vogue》描绘她的长相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并且讲述了她作为一个普通人,是如何在大学食堂里被反传统审美的模特经纪公司“Anti-Agency”发现的。随后,Vogue强调:“在某些领域,反对可能是一个消极性的词汇。但在时尚和造型方面,我们认为它挑战了美丽和外表的规则。”
图片来源:作者供图
但中国网民并没有被Vogue的这番话说服,也没能够像推文中所建议的那样去“挑战审美传统”。在这张照片中,模特的长相和中国普通大众的样貌相距甚远,甚至有网民不客气地将其外貌为“丑陋又陌生”,指责Vogue故意找了位拥有特殊长相的素人模特,以加深西方人对于中国人外貌的刻板印象。
“但起码,这次的模特没有雀斑。”一个外国媒体对此事件这么评价道。
从个人到集体的自我审丑
2018年入选“福布斯中国十大国际超模”的李静雯,作为ZARA这次宣传照中的热议的模特,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站出来做出任何回应。事实上,作为一名国际超模,这已经不是李静雯第一次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因为样貌问题引发争议。
自2014年以来,李静雯频繁出现在世界各地的时装周大牌秀场上。从Prada、Gucci、LV等一线品牌,到H&M、ZARA、GAP这样的快销品牌,悉数被她包揽。然而,作为一名火热的新生代国模,带着一张天生的大头娃娃脸,网络上对于李静雯更多的是质疑。李静雯本人也曾经承认自己的长相确实不是标准意义上的美女,“但对于这个圈子来说,他们需要的是新鲜好玩的、让别人看了一眼就能记住,而不是复制出来的脸。”
李静雯在她的微博上写着:此微博停止更新。在中国,明星想要变红最为快捷的方式就是在微博舆论的热浪中站出来发表声明。她关闭了微博的评论区,这或许是在用一种无声的方式去抗议网络上对于她样貌的攻击。不过,在早些年的时候,她曾经在媒体采访时谈论过自己对于脸上雀斑的看法:“在我小的时候,我真的很讨厌这些雀斑。因为一般来说,亚洲人很少会长雀斑。我在高中的时候总是在努力遮盖它们。但现在没关系,我喜欢他们,这就够了。”
而ZARA的这组不经修饰的素颜特写宣传照,正是她热爱自己身上“不符合理想审美”态度的最佳写照。
尽管李静雯出于个人意愿,愿意最大化地展现自己脸上的雀斑,但广告模特作为时尚品牌的形象代表,品牌似乎可以选择一个更符合大众审美的模特去展现自己的产品。然而,模特越美,对于品牌本身的宣传效果就能带来更多的帮助吗?
值得注意的是,选择非传统美的广告模特来宣传自己的品牌身份,已经成为了当今时尚圈的一种趋势。2018年,先锋设计师Helmut Lang邀请了两位86岁高龄的老人,以“威尔士的女人”为主题拍摄了2018秋冬女装系列的广告大片。和我们身边任何一个平凡的银发老人一样,这两位威尔士老人既没有过人的样貌,也从未有过平面广告拍摄的经验,其中一个老人甚至是执镜摄影师的祖母。在相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威尔士老人们在这个普通英国小镇的平凡生活,但是在Helmut Lang新款设计的映衬下,她们看起来充满自信,潇洒有型,使得这组大片很快受到了时尚圈的赞誉。
图片来源:作者供图
从品牌的角度来说,如何选用正确的模特来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启发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知,或许比选用一个漂亮的模特重要得多。正如我们无法在一个以主打简洁干练的时尚品牌中找到一个笑容甜美的模特一样,ZARA和《Vogue》选用的模特,表达的正是品牌的一种态度。《Vogue》并不是第一个声称可以在审美多样性中发现美感的品牌,但作为一个在当今时尚圈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媒体,对于非传统审美模特经纪公司的支持,更像是主动模糊“理想美”的边界,为世界上所有那些因为外貌被旁人认为与众不同的人打开一扇大门。
西方审美中心化
大约在30年前,Naomi Wolf在The Beauty Myth中写道:“美是一种像黄金一样的货币体系。与任何经济一样,它是由政治决定的......是一种权力的表达。”
在广大中国网民对ZARA的宣传照进行热议时,ZARA客服为此给出回应,申明这是一组针对全球市场的宣传广告,ZARA作为一个西班牙品牌,审美观不一样,没有刻意丑化亚洲女性,在自然状态下为模特拍摄照片。
2016年,美国科技媒体The Verge曾经对“为什么全世界的咖啡馆和Airbnb越长越像”这一议题提出了一种“全球士绅化审美病毒”的观点,意思是,不管你经历了多少时间的长途跋涉,辗转了多少个机场,当你终于来到异国他乡,走进一家咖啡馆的时候,咖啡馆的装修总能让你瞬间回到上海武康路:一模一样的再生木材桌、工业照明灯和极简主义家具。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以及越来越多的设计师社区和艺术素材库的建立,审美元素往往容易得到病毒式的传播——显然,在室内设计这方面,世界各地的咖啡馆业主都在审美上达到了共识。
奇怪的是,当我们讲到人类长相的时候,总有人拿出“东西方审美观念不同”的那一套说辞,但又始终无法否认英国《男人装》每年评选的“全球百大性感美女”即便是在中国人眼中也饱受认可的事实。
“当时尚机构想要呈现西方美女时,他们会选择具有传统特色的人。但当他们想要亚洲美女时,他们会选择看起来最具异国情调的人。”一位网友在Vogue发布的中国模特照片下评论说。
模特穿着新款成衣走秀的概念起初始于巴黎。随后,米兰、伦敦、纽约紧跟其上,全球四大时装周已拥有了超过一个世纪的历史,让设计师们可以向全世界的时尚爱好者、设计师、媒体人、买手展示他们的设计,只有全世界最著名的品牌才有机会登上四大时装周的舞台。如今,越来越多的亚洲品牌也加入其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亚洲媒体和买手被品牌邀请为秀场的座上宾。
或许,在吕燕刚成为国际超模的那个时代,巴黎的模特经纪公司主导了亚洲模特审美标准的开头——如今,四大时装周早已不再是西方设计师一家独大,时装设计的审美规则早已被改写,那么在亚洲人外貌的看法上,何不放下“异域风情”的偏见呢?
到底什么样才是中国美女?
在目前中国男性比例最高的社区虎扑,每年一届的虎扑女神评选可以一瞥中国男性网民对理想女性的审美。在首届虎扑女神入围名单中,上世纪经典港片中的女星独具优势,邱淑贞更是在第二年拿到了冠军的位置。在去年虎扑女神评选中,评选规则加入“具有一定人气和曝光度”这条规则,隐退港星女神的光辉至此落幕。
图片来源:作者供图
随着香港影视环境的衰落,女性港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回忆,不再是当代中国理想美女的标准。在港片风靡时期,港姐和香港影星是女性争相模仿的对象;随着韩剧和日剧的传播,也让中国女性在妆容、发型和衣着打扮上有着不同程度的模仿。与此同时,亚洲女性对于自身外貌的要求也已经达到了一种空前的高度。
从2011年日本卡西欧第一代自拍神器到如今的中国美图手机,如何将自己拍得更美已经成为了著名的“亚洲邪术”之一。修容软件一再发展,从过去的手调修容发展到如今的实时动态自动修容,亚洲多元化的外貌审美发展到今天,在中国社交媒体上许多展示自拍的姑娘们却出现了外貌趋于统一的现象:完美无瑕的皮肤、大眼睛、高鼻梁和尖下巴正成为如今中国美女的标准。但当所有人都在追求五官长得像西方人、妆容模仿韩国人、穿着模仿日系的趋势下,真正中国当代理想的中式美女形象却丢失了。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水土养育了不同地域人的形象特征,如果中国理想美女的形象特征能够用一句话概括,那是非常不合情理的。
为了追求外貌“完美”,许多女性会选择去韩国整容。K-beauty成为了一种社交网络的流行语,意义为使用韩国的护肤品和化妆品,像韩国女性一样拥有完美无瑕的肌肤的文化现象。但在2018年年底,许多韩国女性正加入了一场抵制化妆品的运动。保持形象时刻光彩照人已经成为了她们生活中的一种负担,不化妆会让她们看起来像个异类,而当她们需要去和客户开会时,会被要求画更浓的妆容。在韩国护肤品发布的保养指导中,有多达10个步骤——但对于男性,社会期望就只是:不要发胖就行。
为了抵制社会对于女性完美外貌的压力,年轻韩国女孩们在社交网络上上传自己销毁化妆品的照片,在youtube上发布自己放弃节食的视频。数以百计的年轻女性在社交媒体上用“talcorset”这个标签加入抵制美容压力的运动中,脱掉紧身胸衣,鼓励他人摆脱他们认为长期束缚他们外表的社会刻板印象。
在“美”的议题下,它始终是多元化的。它是自爱,是抗争,它永远无法成为一条铁打的规则衡量在每个人的身上。它最终考验我们的不仅在于我们是否能够重塑中国的理想美,也是在考验我们是否能够爱自己的一切,和雀斑。
【本文为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