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1924年至1927年,一场以推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北洋军阀为目标的革命运动,似滚滚洪流席卷中国大地,人们通常把它称为“大革命”或“国民革命”。在此时期的商丘,也积极融入大革命的洪流当中,中共党组织利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大好形势,播下革命火种,有力地配合北伐战争,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大革命时期商丘的革命活动,主要集中在商丘的西、东交界区域的睢县、永城两县。此间,睢县在与杞县交界处的多个乡村,先后兴起红枪会,建立起农民协会和中共工作点,办起了平民夜校,尤其是联合举行农民武装暴动建立起了人民政权。杜土楼村便是此时期在大革命洪流中弄潮的村庄之一。该村西邻便是杞县郭楼,两县交界为革命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杜土楼,在大革命时期建立起了睢县第一个区级农民协会——西陵区农民协会,随后参加“打牛朋”运动和武装占领县城暴动,有力配合了北伐战争。该村之所以能站在大革命时期的前沿,是因村里有位思想进步的乡绅杜如珩,是他推动并影响着睢县的革命活动,并且曾经担任睢县第一个人民政权睢县治安委员会主任(相当于县长)。昔日的风云已经不在,在乍寒还暖的初冬,笔者深入和谐安宁的杜土楼村采访,追忆探寻那段难忘的历史和杜如珩的人生轨迹。
晚清秀才新思想 建立中共工作点
迎着簌簌的寒风,笔者与睢县西陵镇党政办公室主任葛晓磊一起驱车赶往杜土楼村。杜土楼村建村已有160多年的历史,据《杜氏族谱》载,清咸丰时,杜振公由杜公集迁此,筑土楼一座防范匪盗,以姓与楼名村。该村历属榆厢辖属,曾短暂归蓼堤,2005年榆厢与西陵两乡镇合并后归属西陵寺镇。古村有人口千余,居有杜、王、李、宋、董等10多姓村民。
车行村里,遇到了74岁的村民刘汉生。当我们问起他是否知道民国时期的村人杜如珩时,老人道:“咋能不知道嘞,他是这一片有名望的人,俺老辈都给他家种地。他思想进步,对人又好。”刘汉生又讲起他儿时记事时,杜如珩在村里墙上所刷的“男子剪发,女子放足;戒除烟酒,戒除嫖赌;劳动光荣,男女平等;取消苛捐杂税”等宣传标语。随后,笔者与杜土楼村支书李林海一起,在杜如珩的重孙、西陵镇退休老干部杜诗风的家里,阅览了《杜氏世谱》。听着村人和杜氏后人对先辈事迹的娓娓讲述,民国时那位站在大革命潮流中的杜如珩形象也立体丰满起来。
杜如珩,字楚白,1872年生于杜土楼村,书香门弟,晚清秀才。兄弟四人,排行老三,故人称“杜老三”。他自幼饱读经书,旧学造诣颇深,又善融合贯通,结合实际,对新的事物接受颇快。平时除料理家务外,还十分注意对子侄辈及其他孩子的教育。先后在本村办五六所私塾,并亲自任教。对邻里事物,更为关心,对极度贫苦的乡亲,常常慷慨解囊相助。因此,称誉乡里。
“五四”运动,新学中兴,杜如珩不惜重礼,聘请懂自然科学的老师来村任教,创办新学,并把本村子弟不断输送到开封、北京等地,进入高等学堂深造,当时睢县有“文风南北二土楼”之誉。这批子弟寒暑假期返乡后,他不分近疏,一律视为宾客,盛情款待,并常常与之畅谈通宵。谈起新思想、新事物,他不耻下问,洗耳恭听。因此,新的思想不断在脑海里萌发。
上世纪20年代初期,豫东红枪会兴起,杜如珩与李西峰首起响应,并与其同时在家乡成立了红学团。以此团结家乡民众防匪保家,抗捐抗税。1926年5月,他和苗铁峰、马集勋等其他红枪会首领一起,联络四乡红枪会两三万人,包围县城举行攻打军阀部队营长牛朋的农民暴动,大长了农民的志气。因反动军队残酷镇压,“打牛朋”暴动失败,杜如珩被当局扣押半年,经取保释放,返乡后继续斗争。
睢县红枪会农民的暴动,受到中国共产党的重视,1926年11月,中共豫区工委派于秀民来睢县开展党的工作。于秀民经过努力,先后在睢县建立起9个党的工作点,杜土楼为其中之一。当时杜如珩的侄子杜明山、杜丕山是开封中州大学附中学生,与于秀民相识。于秀民通过二人介绍,结识了杜如珩,并取得他的信任,从而在杜土楼建立起了杜如珩负责的党的工作点,一面向群众宣传北伐革命的声势,一面发展党员,并对改造红枪会有了组织保证。
领导暴动攻睢城 任职治安委员会
在杜如珩一生中,最为浓墨重彩的当是他领导参与睢县第二次农民暴动,并被推为临时革命政权——睢县治安委员会主任一事。
随着北伐革命的形势发展,党在睢县的革命活动也如火如荼。河南省农民协会主任肖仁鹄在睢县积极组织农民运动,并把红枪会改组成农民自卫团。1927年3月,第一届中共睢县地方执行委员会(相当于县委)在李康河村正式建立,于秀民任书记。4月初,中共豫东地区的党组织决定利用北伐军进军河南的形势,举行武装暴动,夺取县城。中共睢县执委会把农民自卫团改编为“河南省国民革命军别动队睢县支队”。暴动前,于秀民派人到各工作点,传播北伐军即将攻打睢县城的消息,同时把一些宣传品在城内张贴。驻防县城的奉系军阀薛传峰闻听消息后,慌忙撤防逃走,县知事张木越也随之潜逃,由临时拼凑的马振祺(绰号“马四糊涂”)、孟继五等地方豪绅维持政权,马自任县知事。
5月26日,睢县农民自卫军攻打县城。“于秀民等同志和杜如珩率领红枪会向睢县城进军时,沿途群众基于对马、孟政权的仇恨,拿着土枪棍棒,纷纷自动参加,一直到攻占县城后,参加的仍然陆续不断。”(阎子素《农军攻打睢县城》)孟继五与其看家队一起逃跑,马振祺被擒,暴动成功。农民自卫军占领县城后,纪律严明,秩序井然。在中共睢县执委会的领导下,成立了由13人组成的睢县治安委员会,作为临时革命政权,这是睢县人民建立的第一个自己的政权。公推杜如珩为委员会主任(相当于县长)。治安委员会设在南门大街路西(原粮食局院内),下设政治、军事、秘书、司法、执法等处,分别由于秀民、苗泽生、马集勋、李西峰、翟炳三、苗铁峰等主持。治安委员会同时发布《告人民书》,并打开监狱,释放受害群众;打开粮仓,救济贫苦人民;焚毁了县知事衙门及公款局、契税局的档案文卷和账簿;取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各种苛捐杂税,豁免农民积欠的所有田赋;带领群众抄了劣绅孟继五、堂知原的家;公开审判马振祺,对其和“睢县红十字医院”院长屈虞书及平时欺压人民的县衙门班役等10余人执行枪决等。同时派一部分农民自卫军在县署和街道站岗巡逻,维持社会治安。广大群众扬眉吐气,一片欢腾。有人写诗赞曰:“革命大军进睢城,庶民闻讯尽欢腾。土豪劣绅末日到,军阀不再逞豪雄。”
于秀民在《回忆我在睢县开辟工作六个半月的经过》一文中这样记述当时的状况:“睢县反动政权也已陷于瘫痪……(我)和进城的同志们一起商量,决定:由杜如珩担任人民政权的县长。在杜县长的领导下,并成立了人民法庭,以李西峰为主审员,并指定阎慎予等几名陪审员,审理处死在押的大恶霸地主、外号马四糊涂的马振祺。同时,释放无辜被押的农民。杜如珩县长除亲自监督处死马振祺外,还打开粮仓放赈济贫。人民群众尝到了胜利果实,无不欢欣鼓舞,拍手称快。”
归隐故里行慈善 兴学理念惠后人
农民军占领睢县城10余天后,形势陡变,新投降北伐军的原直系军阀寇英杰部何柯喜师开进睢县,迫令农民革命武装退出县城,睢县治安委员会遂告结束。不久,武汉国民政府汪精卫集团反共,河南的冯玉祥下令取缔工农运动,并通缉暴动的组织者马集勋、杜如珩等8人,革命转入低潮。台湾《印刻文学生活志》曾载《悲心不泯下睢城》一文,文中对杜如珩被通缉受讯时的情况进行了描述:“杜如珩是前清的生员,案发时已经快要七十岁了。邓翔海形容他:‘读书明理,不愧循循儒者。跪地就讯时,汗流浃背,应对之词讷讷不能出口。其为谨饬之士,一望可知。’也就是因为八名首犯之中有这么一个人物,反而间接证明‘官逼民变’其来有自。其余七人也因之得以从宽免究,算是冯玉祥主政军阀生涯中的一桩功德。” 大革命失败后,杜如珩隐居故里。杜如珩在家乡为群众做了不少好事:一是出钱买书,办平民夜校,教人识字。二是禁止赌博,趁假期学生回家之便,组织力量查禁。三是提倡男女平等,男子剪发辫,妇女放足。四是修路种树,破除迷信,禁除鸦片,禁除嫖娼。春节时放粮济贫。因他所办之事符合民意,群众在榆厢集为他立碑,以示怀念。
1938年睢县沦陷,抗日军兴,杜如珩这时已年过花甲,身体有疾,不能挥戈杀敌,但常常忧国忧民。他自己堂屋挂上一幅自己亲手写的对联:“国仇未报壮士老,柜中宝剑夜有声。”以志自己的激奋之情。1941年去世。杜如珩的重孙杜诗风告诉笔者,杜如珩墓茔在“文革”时被平毁。
杜诗风拿出《睢县杜氏世谱》,介绍杜公集、杜土楼、关帝庙三村杜氏家族之源流。世谱显示杜如珩有杜奠山、杜洞山两子。杜诗风介绍说,杜如珩的长孙杜百根于1937年继承祖父遗志参加革命,1939年分配到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游击支队(新四军第四师的前身)创办的《拂晓报》工作任编辑,写有《城门上的拂晓报》《一包遗骨》等文章。杜诗风说杜土楼杜氏可谓是人才辈出,如杜百廉曾任河南医科大学校长,杜春山为西北工学院系主任教授,杜百年为昆明医学院教授,杜百泉为太原大学教授,杜百畅为河南省电业局教育处原处长,杜诗初系河南大学副教授,杜百钦系河南省银行专科学校副教授,杜百银曾任开封师院党委常委、宣传部长、政治系党总支部书记,而这正是杜如珩重教兴学理念的传承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