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又名《大悲咒》、《老悲伤》昨天结束了。
这部剧简直就是中年危机的百科全书,导致「过于真实,引发不适」的情况比比皆是。
它把中年人的生存现状非常巧妙地呈现了出来。电视剧之外,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世界里充满了「父母皆祸害」的单一情绪宣泄,不是diss「都是为你好」这句话,就是讨论要不要拉黑父母的朋友圈。
在这种舆论环境里,这部剧可以说是无视年轻人的幼稚心态了,它跳过爽剧的那一套情绪宣泄,更想把父母标签化的形象打碎,既有孩子视角的挣扎,也有父母视角的痛楚。
它不会成为某一方的武器,比如父母孩子一起看的时候突然指着屏幕说「看看,像不像你」的抱怨指责。
我想,导演是在策划一场长跑,让父母与孩子在烈日、汗水、泪水、争吵中前进,在奔跑路上看到彼此的不堪,进而找到谅解彼此的终点。
中年人,健康像玻璃
中年家庭阵痛里,首当其冲的就是健康问题。
剧中刘静罹患的乳腺癌,是当今中国女性的第一号杀手。
刘静面对癌症,首先想到的还是孩子:治不好,孩子怎么办?
即使面临自己可能会死的恐慌,责任依然萦绕在刘静心头。
在如今发达医学体系里,乳腺癌不是一种束手无策的疾病,它分为四期,一期发现的治愈率高达95%,二期治愈率为75%,三期治愈率65%,到了四期,就只剩10%的治愈率了。
尽管越早发现越好,中年人在面对体检这件事却显得「冥顽不灵」,战战兢兢。
因为他们怕,怕老人小孩没人照顾,怕整个家庭因为自己而陷入泥淖。被工作、生活的各种烦心事重重包围时,他们本能地把体检晾在一边,自我麻醉成「掩耳盗铃」式的健康。
但事实是:中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380万,死亡人数约229万。癌症已经成为中国四大慢性病之一,严重影响国人健康。
越可怕,越不敢想,越不敢想,越拒绝体检,形成可怕的负循环。
中年人,职场的两难
除了身体每况愈下,还有职场的天花板。
公司完成并购后,方圆作为一个任劳任怨的骨干,无论如何也没想到成了一颗被弃用的棋子。
年届45岁的方圆,被公司裁员了。
这不是个例,而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残酷。这种员工代谢在互联网行业里更为残酷,比方圆还要提前10年——35岁就要面临无工作可找的困境。
一边裁老,一边招新,招聘要求里35岁的上限极为扎眼,对于追求速度的互联网公司来说,35岁的员工又老又柴,食之无味。
方圆失业后面临着什么?孩子要上学,父母陷入传销陷阱被骗80万,家里唯一的经济支柱——董文洁(方圆的老婆)也身陷囹圄:下属反水、上司性骚扰。
当董文洁实在扛不住压力,问方圆可不可以辞职时,方圆连为什么都不问,直接满口答应。
可现实中又有多少这样的恩爱夫妻?
家庭负债、职场受挫、孩子高考,全家都鸡飞狗跳。
钱是家庭命脉
其实一切的中年危机,都是从钱开始的。
学姐也想过这样毫无意义的生活
如果方圆能认真对待自己的职业,有所规划,就不会出现一个中高层法务连律师资格证都没有,业余爱好也只是花鸟鱼虫这些没有附加价值的休闲项目。
与之相反的是,宋倩买了5套学区房,即使离婚分出去一套,也还剩4套。一套自住,三套出租,不用工作也能活得舒舒服服。
当人生有所规划时,发生任何意外也能有余力抗衡。真正的中年危机是,除了工作收入以外,一无所有,无法依靠工资以外的资产去覆盖房贷、生活费、孩子教育、父母养老的费用。
不敢辞职、不敢创业、不敢生病、不敢发生意外。
中年人的困境甚至和未知的疾病、意外风险都没有关系,关键在于单一的家庭经济结构,经不起任何折腾。
这就是学姐说的,一切中年危机都是从钱开始的。
家庭防火墙
学姐见过一些朋友,几百万的房贷都背下来了,却舍不得买一份区区几千元的保险。这也是许多人的现状,过度依赖工资,对于家庭财务没有规划,未来孩子教育、父母养老、疾病支出只能依靠未来想象中的「存款」。
假设一场癌症,100万才能换来亲人10个月的生命,你愿意换吗?学姐昨天发了一篇文章,卖房与放弃治疗,你怎么选?
100万,得工作多少年才能挣回来?但是买一份医疗险,也就仅仅几百元,可依然有人不相信,觉得保险不可靠。
尤其像方圆这种家庭支柱倒下,面临的不仅仅是治疗费用,还有未来几年的收入损失,房贷债务,一家老小生活费用。
每家有每家的困境,我相信这种情况一定普遍存在。所以学姐建议读者朋友们能读完这一篇文章:
《买保险怕上当?8分钟解决你所有疑问》
除了疾病、意外这些健康保险以外,孩子教育和养老也是现代人普遍面临的大问题,同样可以参考学姐写的这两篇文章:
《什么是孩子的教育金?如何选购不会错?》
《什么是老人的养老金?如何选购不会错?》
建立家庭防火墙,不要让家庭财务裸奔。
最后
在韩剧《请回答1988》里,孩子亲眼目睹了父母的脆弱,父母在矛盾爆发后也会说:「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
但中国的父母总爱故作坚强。父母有着多重的身份,他们是望子成龙的赶路人,是吞下一切烦恼的垃圾桶,是面临职场、健康困境的中年人,也是一个家庭的守护者。
父母可能会管束孩子,会帮你选专业,会帮你选大学,甚至选工作,选对象。包办一切。
最后简单凝结为一句硬邦邦的「为你好」,掩盖背后一切辛劳,同时也给沟通判了死刑。
所以父母所谓「为你好」的考量,背后有哪些现实的权衡,孩子无从知晓。在许多中国父母看来,自己应该是高大的,能为孩子抵御一切风险的港湾。
但是这种强硬也阻隔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
就像剧中说的:
「我们这些做父母的」
「真的得好好反思反思自己」
「可能我们这一股脑要给孩子的」
「永远都不是孩子想要的」
「想让他保暖」
「他想的是好看」
「你想给他补充营养」
「他只想着好吃」
「你给他讲人生经验」
「他想的是自由」
「所以我觉得这当父母跟孩子吧」
「永远是有时差的」